APP下载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2014-03-28李玲徐静

关键词:文化产业重庆制度

李玲,徐静

(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重庆400020)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李玲,徐静

(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重庆400020)

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提升和文化产业本身的勃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对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将对文化产业本身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从制度的角度切入,以重庆文化产业研究为例,对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文化产业制度(政策)研究、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领域作出了综述和评价。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制度;产业政策;趋势

作为一个与现代性紧密相关的词语,对“文化产业/文化工业”首次作出明确命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此文后来收入《启蒙辩证法》一书。虽然“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出于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利用文化来麻醉大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超越其源出的文化批判的领域,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景观,并被视为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以重庆文化产业研究为例,回顾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文化产业制度(政策)研究、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探讨文化产业研究的相关规律。

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制度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其具有的特殊属性、用途或目的考虑时,体现或传达文化表现形式的活动、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在各国的实践中,“文化产业”通常与“创意产业”相提并论,或是二者择一以名之,或是干脆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我国习惯上采用文化产业一词。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国家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在以往的研究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被表述为“文化产业政策”,虽然如此这般的表述已经成为研究者的惯用语,但从“政策”一词本身的含义来看,与“文化产业”联用却不完全恰当。政策,按照《辞海》的解释,指“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制度”,按照《辞海》的解释,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文化产业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因此,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规章等范畴时,“制度”显得比“政策”更为恰当。

另外,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其对应的英文应当是“institution”(也即机制),而不是直译的“system”。所以,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运行规则,所有的规则包含禁止、允许或者要求某种行为或结果这样一些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看不见的手的运行将会比较缓慢,且需支付高昂的费用”。

二、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

虽然“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术名词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但进入我国学术界的视野,还是相当晚的事情。根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以“文化产业”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最早的论文出现在1988年。关于“文化产业”的主题论文在2000年以前数量较少,而在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之所以在2000年出现重大变化,从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从此,我国文化产业正式进入国家规划层面,成为国民经济的构成部门。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相对而言理论研究就更为滞后,所以,在基础研究层面,研究者大致从介绍国外发展经验、探讨概念内涵与外延、文化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切入。

谭红梅、柯妍介绍了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并指出韩国文化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与政府的强力支持有紧密联系[1]。吴志华介绍了巴西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重点研究了文化产业与政府管制两者之间的关联,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韩美群把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资源优势模式、资本技术模式、整合集约模式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3]。甘旭峰、一诺指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可供我国借鉴的主要经验在于:在制度建设上以法律的形式作保证;在时间上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措施上要充分利用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在组织体系上坚持“产、官、学、研”一体化发展[4]。

在概念层面,大部分研究者在知识谱系梳理中都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研究的起点,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真正进入经济层面的文化产业,与其提出者在形而上层面探讨的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导致各国、各地区乃至国际组织在认识层面不尽相同。

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出现的年代较晚,自然对其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期的研究者往往遵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精神二分法,强调文化产业的二重性,但同时也承认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唐任伍、赵莉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作业、文化制作与传播业和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三个方面[6]。胡惠林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工业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入手,在相关术语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权还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规定具有重大意义[7]。李小牧、李嘉珊从国际文化贸易的角度出发,广泛分析了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界定,认为加深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8]

在文化产业的定义方面,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发布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在其中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个文件中,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从外延上看,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等六大部分,包括9大类、24个中类、80个小类。大致而言,文化产业可以概括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从我国学界介入文化产业研究的历程来看,与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完全吻合,这也表明,应用和对策研究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主流。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李艳春、刘小青、张娟全面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出,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主要因为传统的观念制约、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等原因[9]。祁述裕等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主要取决于整体环境,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要素、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发育程度、企业结构、政府政策和法律状况、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进而认为,政府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赵彦云、余毅、马文涛采用实力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生产竞争力、文化消费竞争力、人才和研创竞争力、政府文化竞争力、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等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和106个指标所构成的评估体系对我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竞争力评价,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顾杰善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从生产者、经营者、创意者、传播者、策划者、投资者、管理者、消费者、调控者和决策者十种角度,指出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适应十种新变化,必须确立十种新观念,必须统筹兼顾地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刘俊梅、李勇认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当前加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在于完善政策法规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杨吉华认为未来10年(2007—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将面临重大突破,呈现高速增长、行业分化、产业融合加速、集团化、簇群化、地区分化等趋势。钱紫华、闫小培、王爱民在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历程的基础上,对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积极思考,并试图构建新体系以对现有体系做出补充和完善。

上述回顾显然不能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基础研究的全貌,但其中涵盖的学术问题已经可见一斑。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由此引发的分类与体系构建,乃至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等方向,是过去近三十年学界一直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三、文化产业制度(政策)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往常的文化事业中逐渐脱胎而出,这显然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转型的结果。所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着眼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者自然也关注与其相关的制度研究,但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认识到制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少有关注到制度与政策这两个术语在学理层面所存在的差异。

考虑到学界的用语习惯,在追溯文化产业制度研究相关的知识渊源时,一般采用文化产业政策作为资源检索的第一条件。以“文化产业”和“政策”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检出文献309篇(最早在1997年)。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在2002年之前少有学者关注,而随着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之后,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才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少数学者也注意到“制度”与“政策”的细微差别,而在研究中使用“文化产业制度”,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难得的理论指引。以“文化产业”和“制度”共同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出文献13篇(最早在2000年)。从上述研究趋势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制度研究跟随国家层面的改革发展,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国际文化产业制度研究、文化产业宏观制度研究和文化产业具体制度研究。

在国际文化产业制度研究方面,李宁在介绍美国、加拿大、法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指出就目前的各国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国际文化贸易方面强调“文化多样化”原则,对国外文化产品和文化投资进入本国市场设置程度不同的障碍,以保护本土文化独立和国家利益。胡惠林基于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国际环境,指出WTO原则是一种指导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政策、制度的新的政策文化理论,中国的有关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关系政策必然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文化产业宏观制度研究方面,祁述裕等认为政府要素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政府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行政效率,以及法制健全程度等,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杨吉华认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向勇、喻文益认为文化产业政策设计处于政策的源头,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的指挥棒,产业政策设计成功与否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蔡尚伟、刘锐全面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政策的变迁,指出我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的基本路径与国家的文化与经济体制相吻合,从计划性管制调控向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整相结合演变,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全面封闭”到“逐渐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政府主导型”到“政府与市场二元推动型”的发展转变。王列生指出目前政府在文化产业推进中之所以频频出现政策失灵,其根源恰恰就在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缺失,进而也就是市场环境和产业条件的缺失。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解学芳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制度安排。文化产业制度的深入研究还应将是文化产业诸要素的全面改革和创新,以及文化产业制度设计的优化、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等。由此,她提出“文化产业制度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

在文化产业具体制度研究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文化产业制度建设显得“政出多门”,不同的主管部门因其职能而对文化产业作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宏观制度体系,正是由这些具体制度构建而成。张皓在梳理我国现有税务制度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统领,包括各种税收扶持政策在内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建设,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税收扶持政策。由上述文献可见,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制度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法律、财政、税收及金融等方面。

四、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悬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区域性而非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乃是研究的重点。一方面,区域性研究可以大大降低数据收集的难度,从而增强研究本身的实证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区域性的研究也降低了盲目追求普适性规律的研究冲动,为真正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从文献检索来看,由于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主题难以明确,在CNKI检索过程中,难以采用一个或几个主题词进行统一检索,所以,无法对研究文献做出逐年统计的量化分析。

从内容来看,区域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区域性竞争力研究和区域性发展对策研究。

区域性竞争力研究方面,王毅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模型,并对湖南省进行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项卫星、周国梁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各项指标偏低应当从五个方面予以提升: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邹志勇基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量表开发,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量化指数。黄娟、王玉帅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创意指数特点基础上,利用系统的方法,搭建了北京创意指数总体框架,构建了北京创意指数的具体指标,为进一步对北京创意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楼文高、宋红艳、杨立东指出,上海应优先发展旅游业、传媒业、视觉产业、新闻出版与版权产业、会议展览业、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并整体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舒茂扬指出,要加快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政策,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产业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创新,增加文化的技术含量;实施五大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蒲晓蕾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加强文化企业建设,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对原创文化产品的创作激励机制,重视对品牌项目的培养、突出品牌效应等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的建议。

五、重庆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如果以“重庆文化产业”作为关键词,采用“精确”模式进行主题检索,检出的文献不过9篇。为了扩大文献量,检索中采用了“模糊”模式,这可能造成部分无效文献也被检出,但总体而言却为本研究增加了参考量。值得说明的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所以,文献分析以1997年为起点。按上述方法进行检索,检出文献309篇(最早为1993年)。重庆文化产业受学界的重视程度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大致相近,都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呈现跨越式的文献增长。从研究方式上看,重庆文化产业研究大多是应用性的对策研究。从内容上看,又大致可以分为整体对策研究和行业对策研究。

在整体对策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以重庆文化产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钟宜指出重庆要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首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强培育和引导。罗文、廖帝成认为,找到当前重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难点是构建发展战略的关键。胡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为切入点,提出了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代迅认为发展重庆的文化产业,需要制定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考虑充分挖掘自身现有的文化资源。彭寿清通过全面分析重庆培植文化支柱产业需要注意的观念转变、强化乘数效应等六大问题,提出了发展重庆文化产业的九大对策。李重华提出了建构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总目标、具体任务以及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应选择的正确路径。陈天培指出重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可大大推进重庆的文化旅游业、演出业、工艺品艺术业、音像影视、体育竞技等文化产业发展。周兴茂、周志强、陈红兵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顶层战略设计,重庆文化产业的宏观战略构想必须以“一圈两翼”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基本架构,战略重点应该放到文化生态旅游业、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周庆行、杨玉芝、袁辉认为重庆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均认为重庆文化产业前景良好,但也认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落后的原因有起步晚、底子薄、区位差等原因,但也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体制不健全、市场不成熟、产业保障不完备等制度方面的原因。

在行业对策研究方面,研究者以文化产业内

某一行业在重庆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优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王巧萍认为,重庆广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广告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行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精英型人才严重匮乏,广告缺乏文化品位。阳芸、胡达道、代玉梅、王伟通过对重庆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结构及分布的调查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帕累托优化的路径和对策。毛萍、康世瀛认为重庆软件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创造良好的社会资本,积极培育人才资源地域优势,加强合作、拓展市场,才能加速区域软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行业发展对策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实现对各行业的完全覆盖。

[1]谭红梅,柯妍.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6):113-115.

[2]吴志华.巴西文化产业政策初析[J].拉丁美洲研究,2007(4):10-15.

[3]韩美群.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9(6):108-112.

[4]甘旭峰,一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10(6):85-91. [5]李建中.论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J].人文杂志,1988(3):38-44.

[6]唐任伍,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8.

[7]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09-112.

[8]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M].2007(2):41-44.

[9]李艳春,刘小青,张娟.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4):105-107.

[10]张黎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以滇南建水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11.

责任编辑:罗清恋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LI Ling,XU J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ongqing 400020,China)

With upgrading of Chinese government’s attention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recent years.The sorting of culture industry will promote the study of culture industry.In terms of the system,taking the Chongqing culture industry study as an example,the basic study of culture study,systematical(policy)study of culture industry,study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dustry were cleared and defined.

culture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 system;industry policy;tendency

G124

A

1673-8004(2014)06-0135-06

2014-09-15

本文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地方性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制度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为例”(项目号:12DH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玲(1982-),女,重庆江津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重庆制度
重庆客APP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