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重庆地名整理与研究

2014-03-28段卜华

关键词:墓志重庆

段卜华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重庆地名整理与研究

段卜华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中重庆出土的历代墓志为语料,对墓志中所见重庆地名(包括乡、镇、街道、山、水、寺庙等)进行整理与考证,然后对其进行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包括图腾崇拜、姓氏、避讳、宗教、社会心理等)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墓志;重庆;地名

本文以2002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的《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以下简称《新出墓志重庆》)中重庆出土的历代墓志为语料,对墓志中所见重庆地名(包括乡、镇、街道、山、水、寺庙等)进行整理与考证,然后对其进行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包括图腾崇拜、姓氏、避讳、宗教、社会心理等)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本文选取了《新出墓志重庆》中《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质)墓志》等70通墓志,对其中166个地名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一、结构研究

地名是指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从地理学上讲,一个地名通常由专名部分和通名部分构成,专名的作用是对某种特征进行区分,通名的作用是分类说明。

(一)“专名”式

“专名”式是指一个地名中省略了通名部分,只有专名,这在墓志当中很常见。有时候是句式的要求,有时候是习惯。(括号当中为根据墓志的年代补充出来的通名部分)

如:巴川(郡)、夔(州)、璧山(县)、涪陵(县)、荣懿(县)、铜(梁县)、武隆(县)、涪(州)、綦江(县)、永川(县)、武龙(县)、江津(县)、南平(军)、豆苍(山)、汾阳、合阳、酉阳、江口、重庆(府、卫)等。

有的地名有时还会省略一部分专名,如铜梁县常省作“铜”,綦江县也会省作“綦邑”。

(二)“专名+通名”式

1.单纯词充当专名

单纯词即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1)单音词充当专名

如:万县、溪桥、南州、南山、三峡、吴山、柳市、江州、万潭、上溪、长里、凤山、巴州、巴峡、巴县、巴邑、巴郭、渔溪、永城、夔州、夔城、合州、义门、酆都、綦邑、璧水、思水、黔州、涪州、恭州、昌州、渝州、忠州、伏市、寨山、叡陵、信州等。

(2)双音词充当专名

如:凤凰沟、凤凰山、凤山等。

2.合成词充当专名

合成词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1)偏正结构

如:青杠嘴、石板田、对岸溪、仙女洞、铜鼓潭、祥云寺、火峰山、白帝城、大足县、南平军、牛头寨、牛角沱、万安厢、仙人屋、黑石里、大江里、石门山、石垣子、巴东郡、巴川县、武龙县、渚公乡、江津县、垫江县、铁檠城、铜梁县(邑)、蟠龙山、广陵郡、长乐里、瑞应山、大地埧、大地坝、小市埧、九思里、千福寺、六嬴山、六传坪、两路口等。

(2)动宾结构

如:飞凤山、遗爱祠、挞枪坝、知路里、卧龙山、来龙山、登云坊、建平郡、奉节县、归义乡、迁善乡、化俗里、护国院、隆化县、流金乡、延恩寺、乐善坊、通远门等。

(3)主谓结构

如:龟停乡、鹤遊坪、凤腾穴、鸐鸣里、龙兴县、天生坝等。

(4)联合结构

如:平定镇、荆竹堡、摩围山、中正里、休沐里、太平社(乡)、德义乡、荣懿寨、忠孝坊等。

单音词充当专名的最多,占24﹪。在构成专名的四大结构中,除过单纯词作专名的40个,剩下的地名中偏正式最多,占22.6﹪,而这一现象和整个汉语词汇发展史是一致的。沈怀兴在《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一文中表示,从先秦到现代,偏正式一直最多产。这是因为在给无比丰富的客观事物取名时,“这个名字不仅指称该事物,而且要准确地反映该事物的某一特点,以达到突出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目的。”[2]

(三)“专名+通名+通名”式

在该结构中,存在通名转化为专名的现象,即原地名转化为新地名的专名部分,然后再加一个新的通名。如:夔州府和夔州路。夔州本是唐武德二年置的州名,宋咸平年间改为夔州路,明洪武年间改路置夔州府

再如:璧山县、垫江县、黔江县、永川县、梁山军、重庆府(卫)、白市里、小市埧、两路口、金马寺街等。

二、命名理据研究

地名的命名总是有理据可言的,它要么是复合地名,要么与该地的自然实体有关,要么反映了该地的历史文化。

(一)复合地名

复合地名即两地或数地合并,各取其一字组成新的地名。如:

酆都:按《续汉书》载:“改平为丰自隋始……丰民洲在平都山下,隋两取之以名县”。一说取丰水及平都山为名,见清陶澍《蜀輶日记》。二说取长江中“丰稳坝”与“平都山”各一字置丰都。而据《续汉书》:“丰傍加邑,我明始。……自丰傍加邑,而罗酆地府之说始行”,知明改“丰”为“酆”,建国后简化为“丰都”。

荣昌县:明改昌元县置,因地处昌州和荣州之间,故而得名。

(二)自然地理实体考察

《释名》:“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刘熙在此提出了“因形名之”的命名方式,亦即“因形探源”的通则。重庆地处西南丘陵地带,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因此重庆自古与山水等自然实体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在笔者统计的166个地名中,由于山水而得名的地名占总地名的24.7﹪。

1.因山为名

华林甫认为以山为名的实例,先秦时可能早已有之。而以“山城”著称的重庆,山约占总面积的3/4,所以,与山等自然实体同名或因山得名的地名自然不在少数。如:

龟停乡:邓少琴认为即今小南海,位于大渡口区跳蹬镇。《重庆府志》载:“龟停乡,有甕坝、石洞、龟停三里”。据《长江三峡乡镇地理考》考,甕坝里在今九龙坡区西彭镇泥壁沱,石洞里在今江北区梁沱,龟停里在今大渡口区跳蹬镇小南海,龟停乡的范围大致在三地之间的长江水道上。按《重修一统志》载:“龟停山,在江津县西江中;舆地纪胜,山若龟形”。《释名》停,“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是说行路人暂为休息之处,此地俗又称车亭子。

铜梁县:唐武周长安四年置。按《元和郡县志》载:“取小铜梁山为名。”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铜梁山“州南五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巅平整,环合诸峰,此为独秀。有石梁横亘,色如铜”,故名铜梁。

武龙县:唐武德元年析涪陵县置,治今武隆县西北。按《太平寰宇记》“以邑界武龙山为名”。

铜鼓潭:位于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据说,因地处铜鼓河之官潭岸边,由于官潭包围着一块巨石,很像古时之铜鼓,由此而得名。

隆化县:葬地①位于今南川区。唐置隆化县,治今南川区。以县西永隆山为名。

璧山县:唐至德二年置,治今璧山县。按《元和郡县图志》载:“璧山县……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士人号为重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

梁山军:宋开宝年间置,治梁山县,即今梁平县。按《太平寰宇记》载,因界内高梁山得名。

石头作为外在的地理表象,有山就有石,与石有关的地名有,如:

石门山:葬地,位于今石坪桥。按光绪《大宁县志》载:“石门山,在县东北,两石相对如门,七八九甲均以此编为石门里”。

石膏山:葬地,位于今上清寺。

石垣子:葬地,位于今武隆县土坎乡。

有山就有穴、洞、坪、坝,如:凤腾穴(葬地,位于今铜梁县)、仙女洞(葬地,位于铜梁县双山乡)、六传坪、大地坝、挞枪坝等。

重庆地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通名“埧”,《汉语大词典》引《广韵·去遇》:“埧,堤塘”,“其遇切,去遇,羣。”一说为讹字。《新出墓志重庆》“埧”字作通名出现了两次,一是“大地埧”,一是“小市埧”。明1543年《明诰封宜人刘(永年)母蹇氏墓志铭》葬于“凤凰沟蟠龙山大地埧”,出土于今九龙坡区人和乡新政村,而明1557年墓志《明大中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是闲刘公(台)墓志铭》葬于“柳市大地坝”,也出土于九龙坡区人和乡新政村,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大地坝”和“大地埧”就是同一个地方,这也就基本可以说明,“埧”是个讹字。而“小市埧”无考。

2.因水为名

刘熙《释名·释州国篇》:“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就散发着“因水为名”原则的雏形,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明确提出了“因水以名地也”这一说法。

重庆不仅三面环水,而且其中大大小小的溪流星罗棋布,似江中的陆地,故古称江州。而又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又称渝州。

垫江县:西魏恭帝时置,故治在今合川区,后移治今址。《说文解字》“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垫”本作“褺”,从衣。执声。“嘉陵江、涪江、渠江会于此入大江。水如衣之重复然。故以褺江名县”,“今《地理志》《郡国志》巴郡下皆作垫江县。盖浅人所改也。据孟康曰‘音重叠之叠’,知《汉书》本不作垫江也。”

綦江县:元末置,位于今綦江区。关于其得名,一说因为綦江的颜色(《读史方舆纪要》)。一说因为姓氏(《郡县释名》)。

黔江县:唐天宝元年改石城县置,治今黔江区。按《郡县释名》载:“黔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江之东,水常湛然澈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县因以名”。

永川县:唐大历年间置,治今永川区。据《太平寰宇记》,因县城三条河流(今永川河、文曲河、东门河)汇流,形如篆文的“永”字,故取名永川。又《今县释名》:“县北枕侯溪,波澜壮阔,因以为名”。

蓝溪:即蓝溪河,亦名南溪口河、兴隆河,在合川、武胜两区县边境。据《重庆地名志》,因部分河段河水呈蓝色,故名。

渔溪:葬地,位于石坪桥。

上溪:《清重修明江口上溪梨子堡李贞人碑誌》:“江口上溪梨子堡李贞人之墓”,江口即今江口镇,故上溪位于今江口镇一带。

合州:西魏恭帝三年置,治今合川区。按《元和郡县志》载:“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又《郡县释名》:“以涪、宕、嘉前位》:“迁移綦江青杠嘴落业”,“綦江”即綦江区,故青杠嘴位于今綦江区一带。伸入江中的叫嘴。

西汉初年谷梁赤在《谷梁传》中总结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这一类地名以山川河水为参照物,如:

合阳:位于合川区,按《重庆地名志》载,因地处嘉陵江、涪江汇合处之北,取水北为阳之意,故名。

酉阳州:元置,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按《今县释名》载,以在酉水之北而得名。一说因在大酉山之阳而得名。

(三)历史文化考察

地名不仅能反映自然地理实体,也能记录历史,蕴藏文化内涵。地名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文化的镜像。因此,地名与历史事件、移民、经济、图腾崇拜、避讳、姓氏、宗教、社会心理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1.地名与历史事件

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因事为名的地名不少。如:

重庆府:宋淳熙十六年(1189)置。对于其命名现有三种说法:一是南宋孝宗之子赵惇受封恭王和即帝位(宋光宗)都于此,取“双重喜庆”之意。二是按《蜀中广记》载:“重庆者,以其介绍(绍庆府)、顺(顺庆府)二庆之间也”。三是据南宋楼钥《跋金花帖子绫本小录》:“祖、父俱在者,今曰重庆”,宋光宗即位时,其祖母宪圣慈烈皇后及其父孝宗称太上皇均临视了光宗的登基庆典。周文德认为第一种最可靠,因为它是“宋代潜藩升府制度(潜藩升府,宋制,指的是皇帝在即位前的封地在即位后均升为府)的必然,又与潜藩升府的地名命名方式和类型相一致”,而且,“取名重庆,满足了皇帝的心路历程,彰显了宋人给府命名时选用汉字的极端偏好”[3]。而第二种解释明显与时间不符合,因为顺庆府是于宝庆三年(1227年)升府的,绍庆府是于绍定元年(1228年)升府的,而恭州升重庆府是在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奉节县:唐贞观更人复县置,故址位于白帝城,元迁至现驻地,一说宋迁。按《今县释名》载:“蜀先主终,诸葛亮受遗照于此,有武侯八阵图,县名盖旌武侯,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云奉节也”,取“奉皇节度”之意。

铁檠城:位于云阳县治北约三十里处,又名元天宫、汉城山。据《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乃宋末杨侯宜家筑以抗元。

鹤遊坪:《明故显考妣张公(格)石氏墓志铭》“辟元兵入蜀,遂家涪之黑石里……葬于其里鹤逰坪”,说明鹤逰坪位于黑石里,而出土地是垫江县白家乡永平村,待考。关于鹤游坪的得名,民间有“鹤绕坪”“鹤出于坪”等版本,《涪州志》引《锦里新编》有载。然而鹤游坪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因为鹤遊镇一直以来是川东北的咽喉,是农民起义和战争的大本营。当地人民为了保卫家园,建寨修卡,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山寨式军事大城堡。

牛头寨:位于梁平县,按《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载:“系南宋淳祐二年筑以抗元者。”[4]

忠州:唐贞观八年置,治今忠县。按《太平寰宇记》载:“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颜,并著忠烈而名”。

恭州:北宋崇宁年间改渝州置。因渝州赵谂反叛,朝廷认为“渝”字不详,因为“渝”本来就有“变”义,《说文解字·水部》:“渝,變汙也。从水俞声”,遂改“渝”为“恭”,意思是让渝州人民恭顺地服从于朝廷。

通远门:位于今渝中区渝中半岛。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所建。现存的通远门城墙及城门是明朝洪武初年守将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建的,是重庆“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之一。古时巴蜀战事频繁,把通远门建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七星岗高坡上,居高临下,是为了确保重庆城的安全。

涪陵县:西汉时置,一说隋置。按徐中舒的观点,涪陵是取“涪水旁有巴先王陵墓”之意。又说因位于涪江入水口而得名。

平定镇:葬地,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南乡。

2.地名与移民

因晋“永嘉丧乱”后“五胡乱华”,甘肃、陕西、汉中一带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重庆一带,以及明清之际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巴蜀绝大部分地区似乎已成“无人区”。于是清实行“插占为业”的移民政策,大批移民进入巴蜀。而这些移民来到新地方后,不知道当地的名字,或者为了思念故乡,遂取故乡的地名为迁居地的地名。钱穆在《再论楚辞地名笞方君》就有说“异此同名,……可以推见古代民族迁徙之遗迹者。”[5]

汾阳:葬地,葬于“七步汾阳郝师庄”,位于今奉节县幸福乡鱼腹村。而山西省有汾阳市,据《今县释名》,山西省的汾阳因“北川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故名。

山西街:《明故李(貦)母夫人唐氏(秒定)墓志铭》:“以疾正寝于登云坊瑞应山山西街寓所”,具体地点不详。

3.地名与经济

昔日的重庆有不少以商业、服务业以及商肆店铺来命名的地名,如:

綦市:按《今县释名》载,綦江县乃“古綦市地”。綦市大概就是买卖丝绸的市场,南宋时这里叫做“綦市”,一说綦江河的名字源于“綦市”,而綦江县的名字是因为綦江河而得名的。

柳市:葬于“柳市大地坝”,位于今九龙坡区人和乡新政村。

马铺:“万州梁山军垫江县马铺”,马铺乃是买卖马匹的市场。

白市里:位于今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按《重庆地名志》载:“明清时,此地是重庆至成都的驿站,集市贸易繁荣,形成天天赶场的自日市场,习称白市驿”,白市里也由此得名。

伏市:“江津县伏市”,即位于今江津区一带。

4.地名与图腾崇拜

马克思认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6],最初只有图腾之分,而无地域之别,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探》一书中表示,我国最古的地名,大部分是图腾的名字。用这种图腾的氏族,因定居在某一地,就用图腾以名其地。如:

(1)巴

《说文解字》“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蟲,《说文解字》“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从三虫。”虫,即大蛇,蟲即虫。蛇,《说文》“巴或从虫。”《说文解字注》:“巴篆本以虫篆引長之而已。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所以“巴”是一种虫蛇。牛汝辰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就说“每一个群体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并以它作为自己的名称”[7],所以,“巴”首先是一种对虫蛇的图腾崇拜,后来成为氏族名——巴族,再后来成为国名——巴国,最后成为地域名——巴县、巴邑、巴州、巴郭等。

巴县:北周武成年间改垫江县置,郭子章认为是蜀汉置,治今巴南区。按《清史稿·地理志》载,因“城内巴山,县以此名”。

巴州:出自公元600年《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质)墓志》,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隋时的巴州指的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治今四川巴中市。

三巴:按《华阳国志·巴志》载:“建安六年,鱼复蹇允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

巴川县:唐开元年间置,治地今铜梁区。按《太平寰宇记》载“唐开元二十二年,刺史张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地置巴川县,以地在巴川,故为名”。唐改合州置巴川郡,治今合川区。

关于“巴”名称的由来至今仍无定论。一说“巴”即是龙,也即巴人崇拜的图腾,“蛇在殷时,则以‘龙’称之,……象巨口长身之虫,盖即‘巴’字。龙为神话之巴,无可疑焉。”[8]。二说由于所产植物而得名。《史记》:“苴、蜀相攻击。”司马贞《索隐》:“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童恩正认为“苴”即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三说由于一种地形而得名。据《大宋重修广韵》载,上古至汉代,“巴”之本意为“坝”,“巴”“坝”同音,只有平声去声的差异罢了。《广韵》对“坝”的来历记得十分清楚:“蜀人谓平川为坝”。四说由于水流形状而得名,按《元和郡县志》载:“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五说因居住环境而得名。巴族的祖先有生于石穴的传说,而川东的方言中,又长期的呼“石”为“巴”,故巴最初可能就是指的石、石穴。

(2)龙

《礼记·礼运》有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汉民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自称是龙的传人,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龙成为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龙”即是春秋时的鲁邑,在山东泰安市东南。而“龙”字在重庆的地名中也颇受欢迎,据周文德对重庆市2000年、2005年、2009年三个时间地名用字情况的统计发现,“龙”字使用频率最高,80次,远远超过居第二位“溪”字的55次。[9]

来龙山:葬地,位于今巴南区跳蹬乡。

武龙山:位于今武隆县,按《读史方舆纪要》载:“县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一名武龙山,唐以此名县”。

蟠龙山:葬地,位于今九龙坡区。

卧龙山:葬地,位于奉节县幸福乡鱼腹村。按道光《江北厅志》卷一《舆地·山·仁里》载:“卧龙山……是明时闵中珠创建,山上遇晴时尝有云气,土人疑为卧龙嘘云状”,故名。

龙山:自古有龙必有凤,龙凤相对。据《长江三峡乡镇地理考》,明代有凤山在江北,则必有龙山在江南。由民国《长寿县志》可知,龙寨山上有龙山寨,今龙山寨在长寿区江南镇龙山寨村境内。

白帝城:位于奉节县,于建武元年所建。按《蜀中名胜记》引《东观汉记》载:“白帝城旧名鱼复,公孙述见白龙入井中,以为应己之祥,改为白帝”。“龙”不仅象征着神圣吉祥,而且象征着帝王,如龙颜、龙体等。所以公孙述见殿前井中有白龙出,自号“白帝”。

(3)凤

《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凤凰,历来是祥瑞的象征。

凤凰山:葬地,位于今铜梁区巴山镇。

凤腾穴:葬地,位于今铜梁区。

凤凰沟:葬地,葬于“凤凰沟蟠龙山大地埧”,位于今九龙坡区人和乡新政村。

飞凤山:葬地,位于今铜梁区。

凤山:万历《四川总志》:“凤山,长寿县治西一里,形似凤故名。”

凤楼山:葬地,位于今合川区。

5.地名与避讳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名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主要反映在文字和称谓上。在封建社会中,帝王的地位权势是高于一切的,为了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当时的皇帝或者其祖宗、皇后、皇太子同音、同字的地名要改,这就叫避讳。

因李渊的外祖叫独孤信,为了避讳,唐武德二年将山南道信州改为夔州,后移治今奉节县。《新出墓志重庆》还出现夔州路、夔州府、夔城等。

夔州路:北宋咸平四年置,治夔州,即今奉节县,为川陕四路之一。

夔州府:明洪武年间改夔州路置,治今奉节县。

夔城:因奉节是夔州府治地,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奉节的县名,而称它“夔城”或“夔府”。

6.地名与姓氏

在我国地名中,用姓氏命名的地名俯拾即是。一方面,因为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习惯于聚族而居,遂以家族姓氏来命名。另一方明,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出现了大批的移民现象。而以同宗同乡结伴迁移的现象尤为普遍,而这些大族移民来到新地方后不知道该地的名字,于是就以家族的姓氏来命名,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姓氏地名。如《城固县乡土志》有载:“明季寇乱以来,自甘肃、四川、山西、湖北迁居者,一姓民聚族一乡,即以姓名其地……如高氏聚居高家村。”[10]

潘家巷:“涪之潘家巷”,即涪州潘家巷,位于今涪陵区。

蹇君山:葬地,位于今巫溪县。今重庆天官府、蹇家桥、蹇家巷等即因蹇义家族而得名,故知蹇达的子孙曾居江北某地。

吴山:葬地,位于今垫江县白家乡云龙村。

白君山:葬地,位于今九龙坡区九龙乡茄子溪。

蔡家沟:葬地,葬于“蔡家沟戌山辰兼辛乙”,位于今璧山区八塘镇蔡兴村。

吕家湾:葬地,位于今永川区。

郝师庄:葬地,位于今奉节县幸福乡鱼腹村。

7.地名与宗教

旧时重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盛行,因此重庆地名也受到了宗教的熏染。如:

金马寺街:位于潼南县,据说是因为一和尚从一马嘴里取出的金子修的这座寺庙,遂取名金马寺。后香火旺盛了,庙外就有人修房子,开店铺做起了生意,就形成一条街,就叫金马寺街,也叫马蹄街。

延恩寺:葬地,位于今大足区北。

千褔寺:葬地,葬于“涪陵千褔寺”,位于今涪陵区。

祥云寺:葬地,位于今奉节县。原名祥岩寺,始建于唐天佑年间,明代永乐二年重建。据说因庙宇重建时,天空经常出现五色云,故而得名。

龙兴观:葬地,位于今奉节县。

遗爱祠:位于今江津区。光绪六年,在江津县池岸建一排数间庙堂式建筑,命名遗爱祠。其意是将江津历代功德知县等人之名位,列入祠中,以传芳名,“遗爱”后人。

众人相信神仙方术,如“仙女洞”“仙人屋”等地名。

8.地名与社会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很重视字义,经常选一些吉祥、福瑞、兴隆的字眼,表现了统治者和人民希望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心理态度。

德义乡:《新出墓志·重庆》中共出现了三次,一是“巴县德义乡渔溪之原”,葬地,位于今石坪桥;二是“德义乡寨山”,葬地,位于今重庆市;三是“重庆府巴县德义乡白市里”,位于今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万历《重庆府志》:“德义乡,有赵市、石桥、白市、凤山、双山、柳市、复安七里。”据韩平考,德义乡大致在原巴县西部,地跨今沙坪坝、九龙坡与大渡口三区,具体位置不可考。[11]18

九思里:“涪陵府渚宫乡九思里”,这是引用典故而名。“九思”一词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武隆:明洪武十三年改“武龙”为“武隆”,表示祈福,“隆”为“龙”的音转。

太平社:《明处士何公俭何母程氏墓志》:“世居古巴川县太平社迓”,故太平社位于今铜梁区一带。

归义乡:“巴邑归义乡”,巴县治今巴南区,则归义乡在今巴南区附近。

迁善乡:葬地,位于今石坪桥。《重庆府志》:“迁善乡,有龙山、善庆、乐碛、大城、大洪、铜鼓六里。”据《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乐碛里在今渝北区洛碛镇,大城里、大洪里在今渝北区太洪镇,上述几里均在渝北区的东部与东北部,故推断迁善乡大致亦应在这一区域范围内,具体位置不可考。[12]迁善,去恶为善;改过向善。《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化俗里:葬地,位于今石坪桥。化俗,谓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若所云,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

仁寿坊:命名仁寿,寓意吉祥,又取仁义长寿之意。隋开皇十八年置仁寿县,唐移今治。《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川名胜志》仁寿县“隋文帝仁寿间所置县,即以年号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辞典》:仁寿县非仁寿间所置。县名仁寿,或因隋文帝晚年常居仁寿宫,故取为名。

荣恩山:葬地,位于今巴南区六角乡万河村。

中正里:《明故邑庠生张篆溪(秉)墓志铭》:“铜之中正里”,说明位于今铜梁区。

长乐里、乐善坊、万安坊不可考。

三、从墓志看《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王国维创立了二重证据法,即“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传世文献有些是不全面的,有些是经过当事人篡改的,有些是在后世流传当中失实的,这就需要通过出土文献来补正。《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戴均良等主编的建国后第一部大型古今地名词典,但笔者从《新出墓志重庆》这本墓志材料出发,发现其中词条也不乏错误和不完整之处。

1.词条有误

永兴军:《词典》载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置,次年改兴国军。但《宋太夫人陈氏墓志铭》是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说明词条有误。

南州:《词典》载是唐武德二年置,北宋黄祐五年(1053)年废。但《宋故秀才龚君(耆年)墓志铭》是淳熙元年(1174)年的墓志,依然有“南州”的称谓,说明词条有误。

2.词条不完整

平定镇:《词典》载平定镇位于广东省化州市西北部,但该地是《明故明威将军酉阳宣抚司宣抚史冉君(仪)墓志铭》的葬地,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南乡,故词条不完整。

凤山:《词典》载:“又称凤翥山。在甘肃省。”但《大明故李(仕亨)母李氏孺人墓志铭》,“窆于南山之崗,前宾凤山。”万历《四川总志》:“凤山,长寿县治西一里,形似凤故名”,故词条不完整。

再如:汾阳、龙山、广陵郡、吴山、凤凰山、两路口、合阳等。

注释:

①葬地即出土地。在明清以前,乡、里、亭、舍、坊等小地名,官家的正史很少记录,直到明清地方志的出现。所以,关于明清以前乡、里、亭、舍、坊等小地名的材料,碑刻,尤其是墓志中的卒葬地几乎是唯一的材料,而且是唯一可靠的材料。

[1]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2006: 257-258.

[2]沈怀兴.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J].中国语文,1998(3): 189-194.

[3]周文德.重庆得名原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0-46.

[4]重庆市博物馆编.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M].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2:22

[5]钱穆.再论楚辞地名笞方君[M].北平:禹贡半月刊,1937:7.

[6]杨正伟.试论苗族始祖神话与图腾[J].贵州民族研究,1985(1):51-59.

[7]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4.

[8]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5-56.

[9]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6):99-104.

[10]山田贤.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性社会史研究[M].曲建文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8.

[11]韩平.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D].硕士论文,2009.

责任编辑:罗清恋

Arrangement and Study on the Place Names of Chongqing in the“New China Unearthed Epitaph of Chongqing”

DUAN Bohu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paper takes the“New China Unearthed Epitaph of Chongqing”as the corpus,to research place names of Chongqing(including township,town,street,mountain,water,temples,etc.),and then continue to do monographic study language, character,history,and culture(including totemism,surnames,taboo,religious,social psychology,etc.)

epitaphs;Chongqing;place names

H13

A

1673-8004(2014)06-0109-08

2014-03-25

段卜华(1989-),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石刻文献、古汉语词汇研究。

猜你喜欢

墓志重庆
重庆客APP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