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层面中的群众观和学生观
——高校群众观之我见
2014-03-28周东滨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试论高等教育层面中的群众观和学生观
——高校群众观之我见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高等学校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供了一个很好契机.党的群众观体现在高校中就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本文以高等教育视角论述了群众观与学生观.
高等学校;群众观;人民教师;学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完成这项工作,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大党员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创造性地开展好这项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等学校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学生,因此群众观在高校也就主要是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学生观,当然也包括高校环节干部如何对待教师的教师观,本文只对前者进行探讨.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
1 正确的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群众观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同时,我认为一个完善的群众观应该由“历史动力观”、“实践主体观”、“尊重群众观”、“为民谋利观”、“群众评价观”、“群众政绩观”六个部分组成.
一是历史动力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史观”,即“英雄造时势”.这种观点不仅抹杀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贡献,而且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少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随着唯物史观的深入人心,才使人们意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真正的主人.二是实践主体观.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进行实践活动得出正确的认识,并且运用到生活生产中,从而造福社会.三是尊重群众观.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享有众多权利,其中,生存权与发展权尤为重要.应该尊重他们的各项合法权利,并且开展一系列维权活动来维护他们的权利.与此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多从事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四是为民造福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它只能用来为民造福.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有助于广大干部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应该清醒认识权力、正确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求私利.针对人民群众中多出现的“住房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应该对症下药,尽其所能多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老百姓分忧解难,这样才能做到以民忧为己忧、以民乐为己乐,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五是群众评价观.作为领导者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建议与评价,始终保持与群众处于同等地位,万万不可在群众面前“摆架子”.六是群众政绩观.领导者要始终铭记,领导政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要把日常工作的重心放在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上,而不是把大量财力、物力投放在搞一些“面子工程”上.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群众在你的心中有多重,你才能在人民的心中地位有多高.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到自己的心中,并始终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你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
2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热爱学生的体现,也是取得较佳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学生,这即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也是衡量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的一个重要尺度.教师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理解学生,善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这关系到教师能否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一句话,这将影响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师的“学生观”大概有两类:
2.1 批评性学生观
具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因为受自身经历和消极思想视角的影响,常常会过于主观片面,过多看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认为学生难以教育,因此对他们的批评过多,表扬与赞美则十分吝啬,致使师生关系不畅.这种教师很难体验到育人的乐趣,也不会有十分积极的教育理想.还有的教师觉得学生难管,干脆使其放任自流,或直接采取绝对化的高压政策,对立的师生关系由此产生.
2.2 情感性学生观
这种教师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完全能使他们教育成材.他们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耐心体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不主观众随意,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与学生产生共鸣.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他们都能以理解、关爱、信任、期待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认为,只有不好的教师而没有不好的学生.他们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而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这门艺术的“弹奏者”.经过这种艺术的“弹奏”,才能不断奏出动听悦耳的教育诗篇.
教师的这种学生观众,是由于积极的移情所致.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移情体验常常会发生作用.它是人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互相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沟通的前提,是理解的前奏.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通过体查学生的思想情感,从理性上理解了学生的各方面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逐渐与学生产生了心理和思想共鸣.教师的这种师爱效应,也会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巨大的爱的反馈,而正是这种效应会不断激励学生前行.
具有这样学生观的教师应该具有如下一些情感:一是和睦感.这里包含着在教师内心世界所产生的与学生的融合、和睦的感情.教师有一种“受学生仰慕”,“孩子们在跟我走”的一类体验.在这种和睦感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奏效的欣慰感.这种感情会激励教师更努力地工作,越干越有劲.而是理解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心领神会,教师“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学生心心相印”,从而激起了工作的热忱.三是信赖感.这是一种师生相互信赖的感情体验.教师相信学生一定能成功,“感到学生就是我的命根子”,学生也信赖教师,师生之间相互信任,感情交融.四是责任感.教师体验到“作一名教育工作者真好”,‘在教育的甘苦中看到了希望”,从而对教育工作产生了责任感.
3 师生关系与相互作用
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双方交往中进行的,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在这对关系中,教师是主要的方面,教师通过教学和以身作则的榜样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也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教师.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可以收到“教学相长”之效果.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权威,对学生可以任意赏罚,而学生只能绝对服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金钱关系”、“雇佣关系”和“知识商品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关系.尊师爱生的新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3.1 师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无私的,公正的新的师生关系是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任务建立起来的.实现这一目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家长和学生的迫切愿望,更是校长和教师的期望和职责.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不是单纯的情感联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下一代的期望出发的,因此,这种爱是理智的、纯洁无私的.学生对教师则怀着对老一辈的信赖与尊敬,希望在老师的指引下前进,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懂事到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新的师生关系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
3.2 新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学记》中就提出要“教学相长”,其实,只有真正实现尊师爱生的新型关系,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要求.无数事实证明,尊师和爱生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关怀,会使学生更敬重老师,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自觉仿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成长,进一步使教师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和光荣,更加热爱学生租教育事业,更加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3.3 尊师爱生能产生最佳心理效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师爱和热切期待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学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列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亚格布森曾对某小学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从中挑出来曾因贫穷而受到老师歧视的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会有很大潜力.其实,这些学生并非根据测验成绩而是随机挑选.半年后,再次进行测验后发现,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强调的期望效应.在此效应中,教师受到了心理学家的“权威谎言暗示”,从而在以后的教育中对上述学生高度关注,积极欣赏和及时肯定,并予以热切期盼.如此的“善待”及时传递给了学生,激发了其学习潜能和热情.由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教师所期待的发展,所以有人称它是一口光明的激励之钟.但是,又因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借一古代传说而命名的.传说希腊神话中有一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曾用象牙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由于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竟感动了上帝,使所塑的姑娘获得了生命.它常常使教师局限于所期望的学生身上,因此,有人又称它是一口严峻的警醒之钟,因为学生极端嫌恶“偏袒”,他们希望教师对班级中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所以,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每个学生分别提出要求,都给予良好的期望,促进全体学生正常发展.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它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1993.
〔3〕刘显国.反馈教学法(论文集)[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4〕(美)保罗·埃金,等.课堂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沈双一.课堂管理学[M].重庆出版社,1992.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G640
A
1673-260X(2014)03-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