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现存旧志述略
2014-03-28郭作飞
郭作飞 张 燕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一
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史书。其资料都取于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牒、传志、碑金碣石、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等原始材料,蕴含着丰富详实的地情资料,因而为中外古今人士所瞩目,并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等重要作用。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涵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三峡地区“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地区,而且长江三峡地带还是世界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1]。距今约200万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动、之后在巫溪活动的古巴人、以及此后所历经的各朝各代,都在这条伟大的河流旁边流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同时也创造和积淀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形成历史悠久的三峡地域文化。存续地方全貌的三峡地区旧志,就是三峡文化中重要的一枝。“三峡文化现象的载体或研究材料,总体说不外有三:其一、三峡地区的地下文明,即考古发掘的众多的丰富的遗址与文物;其二、三峡地区的实际生活,即祖祖辈辈生活于斯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其三、关于三峡地区的文献典籍。这三方面都有其严整的体系。”“单从文献方面说,浩如烟海,从何措手?依据地域文化研究的要求和特点,‘方志’当是便捷的门径。”[2]
三峡地区方志文献众多,能见到的,诸如《四川通志》、《湖北通志》、《重庆府志》中均存有丰富的三峡方志文献。直接记录三峡的方志,存世于今的有如《夔州府志》、《宜昌府志》、《涪州志》、《忠州志》、《万县志》、《云阳县志》、《巫山县志》、《大宁县志》,等等。
方志是三峡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当然,由于方志纂修原则及编者观点、视野及学养等各方面的原因,方志在文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加强对方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特别是三峡地区的旧志。本文的目的,也在于唤起对方志文献的重视,以更好促进三峡文化的研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处所说三峡地区即库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城口、奉节、梁平、云阳、开县、万州、忠县、涪陵、丰都、石柱、长寿等17县区,不含武隆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主城区(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本文所述三峡方志,主要是目前尚保留下来的旧志,主要是明清以及少量民国的方志,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修的地方志,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二
据初步调查,目前尚存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地方方志办(或史志办、档案馆)的上述三峡方志,大致有八十一种之多。现将其基本情况罗列于下,供研者参考。
(一)《三峡通志》
明吴守忠编辑、明•庐国祯校次。有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二册,现藏上海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存于第848册《史部•政书类》中;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影印本,索引号:地722417。
(二)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三峡东口,是长江中上游分界点。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抵湖南省石门县,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也是三峡水利工程枢纽所在地。共五种:
《夷陵州志》 刘允修、沈宽纂,明弘治九年(1496)刻本,十卷,拾遗一卷。现藏天一、科学、上海、南京、浙江等地。(注:此处藏地均省略“图书馆”三字,下同。馆藏信息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及“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方志”。另外,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中国方志丛书》有光盘版。其中004收《宜昌府志》(1-2)、009收《开县志》(1-3)、016收《梁山县志》(1-5)、017收《万县志》(1-3)、021收《长寿县志》(1-4)、023收《兴山县志(全)》、033收《巴东县志(1-3)》)
《彝陵州志》 鲍孜修、徐同功纂,清康熙十年(1671)刻本,八卷。现藏北京(存1-7)、上海。
《东湖县志》 林有席修,严思睿等纂,清乾隆28年(1763)刻本,30册,卷19-28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5134。
《续修东湖县志》 金大镛修,王柏心纂,清同治3年(1864)刻本,30卷,卷19-28艺文志;奎星楼藏版。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5138。
《宜昌府志》 聂光銮修,王柏心、雷春沼纂,清同治4年(1865)刻本,文昌宫藏版,共16册,卷14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49138。
(三)巴东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峡与西陵峡之间,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共四种:
《巴东县志》 廖恩树修,萧佩声纂,清光绪6年(1880)刻本,共6册,卷15为《艺文志》,分上下2卷。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9538。
《巴东县志》 杨培之纂修,明嘉靖30年(1551)刻本,三卷。现藏天一、科学 、上海。
《巴东县志》 李光前纂修,明万历34年(1606)刻本,四卷。现藏湖北(存3-4),北京(存3-4)、上海(存3-4)。
《巴东县志》 齐祖望纂修,清康熙22年(1683)刻本,四卷。现藏故宫、天津、台湾、湖南师院。
(四)兴山
兴山县位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长江西陵峡北侧。秦、汉属南郡秭归,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县”。有二种:
《兴山县志》 伍继勋主修,范昌棣、吴翰章纂修,清同治4年(1865)刻本,共6册,卷8-9《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6339。
《兴山县志》 黄世崇纂修,清光绪10年(1884)刻本,经心书院出版;共4册,卷19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6339。
(五)秭归
秭归是三峡库区首县,屈原故里。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隋复秭归县,唐置归州。共十种:
《长宁县志》 曹秉让修,杨庚等纂,刘春生补遗,清嘉庆13年(1808)刻本,共6册,卷8-10艺文志;慎思堂藏版。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0535。
《归州志》 张时纂修,明嘉靖28年(1549)刻本,二卷。现藏天一、科学、上海、浙江。
《归州志》 郑乔纂修,明嘉靖43年(1564)刻本,四卷。现藏天一、上海、浙江。
《归州志》 张尚儒纂修,明万历37(1609)刻本,五卷。现藏北京(存1-4)、南京。
《归州志书》 曹熙衡纂修、王景阳增修、李毓昌增纂,清康熙4年(1665)修,11年(1672)增修,抄本,不分卷。现藏北京、上海。》
《归州志》 曹熙衡原本、曾维道增修,清乾隆55年(1790)修,抄本。现藏故宫。
《归州志》 李炘修、陆仲达纂,清嘉庆22年(1817)刻本,十卷。现藏川大、北碚。
《归州志》 李炘修、际仲达纂,余思训、陈凤鸣增修。清同治5年(1866)增刻本,共8册;卷10为《艺文志》分上、下2卷。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61138。
《归州志》 沈云骏修,刘玉森纂,清光绪8年(1882)刻本,共6册,卷9-10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61139。
《归州志》 黄世崇纂修,清光绪27年(1901)刻本,共4册;卷15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60.161139.27。
(六)奉节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东邻巫山县,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奉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共六种:
《奉节县志》 郑王选修,王良弼、杨崇纂,清乾隆10年(1745年)木活字印本,共4册,卷37碑文,38艺文。现藏故宫,一史馆。
《奉节县志》 曾秀翘主纂,杨德坤撰,清光绪19年(1893)刻本,共8册;卷35为《金石志》,卷36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939。
《夔州府志》 崔邑俊修,杨崇、焦懋熙等纂,清乾隆12年(1747)刻本,共10册,卷8-10为《艺文》。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9134。
《夔州府志》 恩成、刘德铨纂修,清光绪17年(1891),共24册;其中卷34《金石》、卷36《艺文》据清道光7年(1827)刻本重修。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9130.1。
《夔州府志》 吴潜、傅汝舟纂修,明正德8年(1512)刻本,12卷。现藏天一、科学,国图,索引号:地280.259 1274。
《夔州府志》 吴美秀修,程溥纂,清康熙25年(1686)刻本,10卷。现藏北京、上海。
(七)巫溪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先后有巫郡、巫县、巫溪、大宁等名。共三种:
《大宁县志》 崔同绂修,李华棠纂,清光绪9年(1883)刻本,共4册,卷8艺文集。现藏国图,索引号:地160.20539。
《大宁县志》 高维岳修,魏远猷纂,清光绪11年(1885)刻本,共8册,卷8艺文志 。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6339。
《大宁县志》 阎源清修,焦懋熙纂,清乾隆11年(1746)刻本,4卷。现藏故宫、吉大、南大、台湾、川大。
(八)巫山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省巴东县,西接奉节县,南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及神农架林区接壤。共四种:
《巫山县志》 连山、白曾煦修,李友粱等纂,清光绪19年(1893)刻本,共12册;卷30内有《金石》,卷32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6139。
《巫山县志》 佚名纂修,清雍正间刻本。现藏南大、川大。
《巫山县乡土志》 周宪斌纂修,清光绪32年(1906)抄本,3卷。现藏西南大学。
《巫山县志》 佚名纂修,民国19年(1930)抄本,据清史馆旧藏清康熙54年(1715)抄本,共1册。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6132。
(九)城口
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东北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巫溪县、开县、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据三省之门户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城口厅志》)。有二种:
《城口厅志》刘绍文修,洪锡畴纂,清道光24年(1844)刻本,共6册,卷20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65136。
《城口厅志》佚名纂修,清乾隆间修,抄本。现藏故宫。
(十)云阳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三峡库区腹心,地处万州区、云阳县、开县、奉节县4个连片百万人口大县(区)的中心,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沿江经济走廊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枢纽。共五种:
《云阳县志》 江锡麒修,陈昆纂,清咸丰4年(1854)刻本,共12册,卷1內有金石,卷10-12艺文。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737。
《云阳县志》 刘士缙修,曹源邦续修,陈嘉瑯纂,民国23年(1934)抄本,共4册,卷4內有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734。
《云阳县志》 朱世镛、黄葆初修,刘贞安等纂,民国24年(1935)铅印本,共10册,卷22金石,卷42-43文录。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742。
《云阳县志》 扬鸾修,秦觉纂,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据明嘉靖20年(1541)刻本影印。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7275。
《云阳县乡土志》 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清光绪32年(1907)抄本,2卷。现藏四川、川大。
(十一)开县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有汉丰、永宁、盛山、万安、开州、开县之名。共二种:
《开县志》 李肇奎等修,陈昆等纂,清咸丰3年(1853)刻本,共6册;卷20内有《金石》,卷27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137。
《开县志》 胡邦盛纂修,民国19年(1930)抄本,据清史馆旧藏清乾隆间刻本,共2册。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134。
(十二)万州(万县)
万州区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集”而闻名。先后历羊渠、南浦、鱼泉、安乡、万县、万州等名。共七种:
《增修万县志》 王玉鲸、张琴等修,范泰衡等纂,清同治5年(1866),万川书院藏版;共6册,卷36为艺文志,分上下2卷。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4938。
《万县志》 刘高培修,赵志本纂,清乾隆11年(1746)刻本,4卷。现藏故宫、山东博、台湾。
《万县志》 冯卓怀纂修,清咸丰10年(1860)刻本,4卷。现藏南京地理所、湖南;上海(抄本)。
《万县采访事实》 张焜纂修,清同治13年(1874)抄本,不分卷。现藏北京、上海、南大、四川、川大。
《万县乡土志》 佚名纂修,清光绪32年(1906),民国15年(1926)出版;共2册,原缺卷5《礼俗录》及卷7《图说》。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49539。
《再续万县志稿》 佚名纂修,民国17年(1928),稿本。现藏重庆。
《万县志》 熊特生纂修,民国25年(1936)稿本,23卷。现藏万县市图书馆。
(十三)梁平
梁平县,原名梁山县,始设于西魏元钦二年(553年),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共三种:
《梁山县志》 符永培修,艾鉽纂,清同治6年(1867)刻本,据清嘉庆13年(1808)刻版增刻,共10册,卷13-17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535。
《梁山县志》 朱言诗纂修,清光绪20年(1894)刻本,共12册,卷10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539。
《梁山县志》 佚名纂修,民国间修(稿本),不分卷。现藏重庆。
(十四)忠县
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邻万州,南接石柱,西界丰都、垫江,北壤梁平。忠县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300多年。周朝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西魏设临州。唐贞观八年为纪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唐太宗赐临州为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设忠县至今。共五种:
《忠州直隶州志》 吴友篪修,熊履青纂,清道光6年(1826)刻本,共8册。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3136。
《忠州直隶州志》 侯若源、庆徵修,柳福培纂,清同治12年(1873)。现藏科学、人大、上海、南大、浙江、四川、重庆、川大。
《忠州志》 佚名纂修,清乾隆间修抄本,14卷。现藏北京、故宫(存卷1-7,9-10,12-14)。
《忠县乡土志》 陈德甫纂修,民国38年(1949)石印本。现藏首都、人大。
《忠州志》 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21年(1932)抄本,据故宫图书馆旧藏抄本,共2册;缺卷11,残8-9卷,卷9-10,12-13为《艺文》。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53134。
(十五)丰都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东依石柱,南接武隆、彭水,西靠涪陵,北邻垫江、忠县,长江横贯县境。自公元90年建县,迄今已历1914年。共八种:
《丰都县志》 田秀栗、徐濬镛修,徐昌绪纂,蒋履泰增纂,清光绪19年(1893)刻本,共8册,卷4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739。
《重修丰都县志》 田秀栗、徐濬镛修,徐昌绪纂,清同治8年(1869)刻本,共7册,卷4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738。
《丰都县新志》 马佩玖纂修,清同治12年(1873)刻本,共1册;版心误刻丰都县新治。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738.12。
《丰都县志》 王廷献修,朱象鼎纂,清康熙49年(1710)刻本,8卷补遗1卷。现藏北京、川大。
《丰都县志》 瞿颉纂修,清嘉庆15年(1810)刻栖,4卷。现藏川大(存卷2-4)。
《重修丰都县省通志采访》 佚名纂修,民国14年(1925)抄本。现藏湖北。
《重修丰都县志》 黄光辉等修,郎承诜、余树堂等纂,民国16年(1927)铅印本,14卷。现藏四川、四川社科、川大、川博、四川文史、重庆、北碚、重庆博。
《丰都县乡土志》 刘承烈编,余树堂增订,民国18年(1929)铅印本,不分卷。现藏吉大、南京、湖北、四川。
(十六)长寿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共六种:
《长寿县志》 陈毅夫等修,刘君锡等纂,民国33年(1944)铅印本,共8册;卷14为金石,卷15为文征。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5142.33。
《长寿县志》 薛禄天修,刘康成纂,清康熙53年(1714)刻本,10卷。现藏北京、上海、四川。
《长寿县志》 李彬然等纂修,清道光25年(1845)抄本,5卷。现藏人大、四川。
《长寿县志》 佚名纂修,清同治初抄本。现藏四川(存卷2)。
《重修长寿县志》 张永熙修,周泽溥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10卷。现藏北京、四川、湖北、川大、重庆等。
《长寿县志》 汤化培修,李鼎禧纂,民国17年(1928)石印本,12卷。现藏北京、四川、湖北、川大、重庆等。
(十七)涪陵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位于重庆东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唐置涪州。共五种:
《涪州志》 德恩修,石彦恬等纂,清道光25年(1845)刻本,共10册,卷11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3136。
《重修涪州志》 吕绍衣、王应元、傅炳墀等纂修,清同治9年(1870)刻本,共10册;卷2内有碑目,卷14-15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3138。
《涪陵县续修涪州志》 王鉴清、施纪云等纂修,民国17年(1928)铅印本,共5册;卷19-23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2342。
《重庆府涪州志》 董维祺、冯懋柱等纂修,清康熙53年(1714)刻本,4卷。现藏北京、科学、上海、南京、川大。
《涪州志》 多泽厚修,陈于宣纂,清乾隆50年(1785)刻本,12卷。现藏故宫、川大。
(十八)石柱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简称,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南宾镇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共三种:
《补辑石柱厅新志》 王槐龄补辑,清道光23年(1843)刻本,共4册;卷10-12为《艺文志》。现藏国图,索引号:地280.233136。
《石柱府志》 王荣绪纂修,清乾隆40年(1775)刻本,不分卷。现藏北京、北大、上海、四川、川大。
《石柱府乡土志》谭永泰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9章(分历史、地理、格致3册)。现藏北师大、南京地理所;川大(抄本)。
三
三峡地区明清以来留存下来的地方旧志不在少数,但目前措意研究的,则还比较少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整理重印,主要是对旧志进行校勘、标点,重新排版印刷,以供研究使用。另有较少专文。现就所调查到的情况略述于后。
(一)《东湖县志》(清同治三年续修本)
由宜昌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夷陵区委史志办公室、西陵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整理,选用的版本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知县金大镛编《东湖县志》本。主要工作是将繁体改简、异体规范、竖排改横、错讹校勘、增加标点、划分段落等。该书校勘整理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于2011年正式重印。
目前学者研究《三峡通志》的专文仅有三篇:沈津《明代有关长江三峡的志书——〈三峡通志〉》(《图书馆杂志》1984年第3期)、王世伟《传世孤本明版〈三峡通志〉考略》(《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选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4月)、高远《明代〈三峡通志〉的编纂及其旅游文化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沈文文字不多,属提要式的古籍介绍;王文相对而言比较详细,主要分析的是《三峡通志》的文献价值,比如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高文的论述侧重于《三峡通志》的编纂及其旅游文化的价值。
(二)《夷陵州志》(明弘治刻本)
由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夷陵区委史志办公室组织进行整理校勘,断句标点,并将其中繁体字、古体字按当今通用的标准简化字进行整理,行文由竖排改为横排,于2008年付梓重刊。
(三)《宜昌府志》(同治四年本)
由宜昌市档案馆、宜昌市方志办整理,于2002年重印。
(四)《奉节县志》(清光绪本)
四川省奉节县志编撰委员会1985年对该本进行简单整理,包括重排、分段、校订等,重印后内部发行。
(五)《夔州府志》(清道光本)
由重庆市奉节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合作,组织对道光本《夔州府志》进行了确定体例、修改行文、改写文字、标点分段、校勘笺注等一系列的整理工作,历时两年,最终形成了120万字的整理本,由中华书局2011年12月出版。桂鹃、赵鹏联合撰文认为,该整理本是“地方历史文献整理的一个典范”,具有“体例精当、校订详密、注释简明”三个特点[3]。
(六)《夔州府志》(明正德本)
由重庆市奉节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组织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印数3000册。没有由书店发行,属内部学习、赠送用,所以,市面上很难见到。也许是方便重庆人,选择的承印方也是重庆一家印刷厂,印制质量并不高[4]。
郭作飞著有《明正德〈夔州府志〉点校读补》(《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对其中62处失误进行补订。
(七)《夔州府志》(清乾隆本)
由重庆市奉节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合作,正在对该本进行整理,拟于近期出版。
(八)《大宁县志》(光绪11年本)
由巫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标点,1984年12月内部印行,1985年7月重印。
(九)《巫山县志》(清光绪19年刻本)
由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整理重印。
(十)《云阳县志》(民国本)
由重庆市云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标点,2002年10月印行。
针对该志书的研究,胡继明、杨晓叶著有《民国〈云阳县志•方言〉植物类名物词命名取象探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十一)《忠州志》(清道光本)
由忠县档案局组织整理编辑,于2013年完成印制工作。整理本在对清道光《忠州志》15册的内容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通览、校点、注释、完善并对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进行规范,达到语言通俗准确。志书印刷将改竖排为横排,字体将由繁变简。
另据忠县档案局报道,清同治本《忠州直隶州志》、民国《忠县志》已完成整理出版工作[5]。
(十二)《长寿县志》(康熙本)
由重庆市长寿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聘请西南大学文学院、育才学院余云华先生进行圈点断句、整理注释、考订校注。历经三年多,于2011年编辑成书[6]。
[1]程地宇.三峡工程与移民[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吴柏森.“方志”与三峡文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9-11.
[3]桂鹃,赵鹏.三峡文化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评《道光夔州府志》点校本[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封三.
[4]资水悠悠博文:明正德《夔州府志》[EB/OL].2011-11-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d8a c30100wam4.html.
[5]重庆市档案信息网.忠县档案局完成清·道光《忠州志》整理编辑印制工作[EB/OL].2013-07-13.http://jda.cq.gov.cn/xwzx/wzx w/bdxx/bdxw/39012.htm.
[6]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消息.长寿“历史百科全书”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面世[EB/OL].2011-09-26.http://cs.cq.gov.cn/j rcs/news/2011-9/819_24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