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28宿晓萍隋艳娥陈智勇
宿晓萍,隋艳娥,陈智勇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工程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宿晓萍,隋艳娥,陈智勇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在我国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办学,借鉴和利用国外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与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本文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际合作办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就国际合作办学的市场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国际化;国际合作办学
一、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也进入了国际化时代。所谓工程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人才市场培养优秀的工程师[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工科生源,截止到2013年8月我国工科在校生已经超过450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总人数的32%,而德国不到15%,英国不到8%,美国还不到6%[2-3]。作为“工科生第一大国”,广泛而丰富的工科生源为我国工程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和教育基础,但生源数量不等同于人才质量。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国际化的新要求,这对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同时,建立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高等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办学,旨在借鉴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水平。由于中外双方在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模式、人才规格等很多方面的差异,给具体的合作办学带来很多问题。可见,在我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顺利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高等工程院校目前正面临的一个客观而普遍的问题。
二、明确人才市场定位,制定国际化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院校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对学校的发展与专业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4],也是在宏观上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层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等做出方向性的选择与引导,找准自己在人才培养市场的发展空间及相应位置。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要求,经得起国际人才市场的“检验”。可见,高等工程院校应根据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按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即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强国的思想,瞄准国际工程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国际化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一定国际工程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卓越工程师”,这也符合“卓越计划”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要求。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与2013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分别为57.34亿平方米与66.5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分别达到42.9亿平方米与48.63亿平方米。至2012年底,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达9.6万公里,超越了美国的9.2万公里的洲际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一,至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 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一批大型的、复杂的、高端的工程项目也吸引了国外建筑公司或建筑事务所参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随着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增多,对中国土木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国际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由于各学校的类型定位与办学层次定位的差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都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具有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现场工程师训练,更应致力于培养观念新、视野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强的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工程规则的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2009年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曾指出,“中国的创新战略已呈现良好开端,宏大的工程规模、全球短缺工程师的背景等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程专业的学生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有着得天独厚的未来发展空间,如果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国际化的工程教育,必将成为全球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三、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科学研究,引进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市场也随之逐渐开放,为中国引入国际优质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模式,与国外高校开展广泛的、多学科的、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这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为了建设一个校内的国际化环境,帮助绝大多数不能出国的学生接受“在校国际化”教育的普遍做法[5]。据2013年9月5日《经济日报》讯:截止到2013年9月,我国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 979个。各级各类国际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已超过了150万人[6]。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程度是一所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高校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比如:3+1、4+1、2+2+1(1.5)、3+1+1(1.5)或 1+2+1(1.5)即本科阶段国内外连读、本硕连读或专本硕连读等模式,改变和丰富了我国高校办学形式过于单一的局面,极大地满足了国民对希望开阔眼界、到国外求学与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的需求,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国际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对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就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学校应瞄准国际工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结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办学条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中外优势互补,以培养具备一定国际工程综合素质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这也完全符合我国制定“卓越计划”的宗旨。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办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出国或在本国参加各类形式的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论坛等是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把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开阔我国与会者的眼界,了解国外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动态、水平及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寻找差距,联合攻关,解决一些科技难题,增强我国科技能力,进而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这对高校凝聚创新思想、获取科技信息、共享全球资源、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与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队伍,有利于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促进国内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师资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
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一)以“立足区域、融合国际”为原则,合理借鉴国外优质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协议框架内,虽然解决了中外双方在政策法规、办学方式、与规模及层次等方面的审批问题,但是由于学科类型、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导致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国际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理念的冲突,如何实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对接,过度引进国外教育教学资源或引进不够等问题。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由于受到政策法规、资源情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设计规范、结构形式与施工工艺等具有国家、民族、地域的特点。由于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在审批、设计、施工和检验等环节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与规范,没有完全实行国际化工程标准,这给国际合作办学在教学资源的引进方面带来很大困难。从短期效果来看,如果直接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仅为不能出国进修学习的学生创造了在国内接受国际化工程教育的机会,也节省了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但是按照国外工程标准学习专业课,势必会影响大部分留在国内就业的学生的择业与工作,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从长期效果来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内人才市场已经成为国际人才市场的一部分,国内工程市场也已经是国际工程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国外建筑公司或事务所参与国内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国内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走出国门参与国外工程项目的施工建造。可见,我们需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培养工程专业人才,以适应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所以,国际合作办学不可完全复制国外的教学体系,而是根据中国工程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优质课程,汲取其精华内容,以“立足区域、融合国际”为原则,将“国际化”引进与“本土化”教学很好地兼收并蓄。
(二)优化课程结构,制定合理适用的课程体系
由于中外合作双方在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与运行等方面尤其是双方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协调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外双方教学合作与交流的成效。
我国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一般实行课程教学制(Course),设置成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等组成。其中,大学英语、大学生健康教育、计算机、社会科学等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总学时很多,一般占总学时的30%左右,而在国外工程类院校这些课程一般是不开设的。国外的工程类教育一般实行模块式教学(Module),根据教学内容每学期设置3—4个教学模块,或者将接续性比较强或性质相近的课程如课程设计、实习等设计成综合模块;一个模块可由1门或几门课程组成,由1位教师讲授,也可由多位教师“接力”授课或同时平行授课,或者1位教师承担多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块有必选和选修之分,选修模块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学期,学生根据就业意愿或择业方向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最后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才能毕业。
由于目前我国工程类院校普遍压缩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公共基础课学时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大部分开设在第一(二)学年,专业课多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即国内专业课较国外专业课的设置滞后,所以,当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出国学习时,专业课无法与国外教学内容衔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同时,需要改革课程结构体系,适当调整教学进程,整合与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工程教育中加强对国际工程惯例与标准的灌输,培养学生的国际工程意识,为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能力和具备综合素质奠定扎实的基础,做到国内外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
(三)学习合作方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高校的教师大多还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份PPT”的从头讲到尾,或者过度依赖多媒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获取知识是一个简单地从老师那里单向接受的过程,无法掌握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研讨式教学法、问题式法教学等,但实际上坚持与应用得还不够。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只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不仅将专业知识融入课堂讲授,而且更注重课后个别辅导答疑、问题咨询、学生作业当面呈交、实习或设计报告答辩、自行查阅文献、学习汇报、成果展示、以及项目进展情况说明等,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汲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效果好,这些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语音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也提高了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卓越计划”可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工程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土木工程教学为例,土木工程理论内容繁杂,虽然教学内容与实际相吻合,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实践性动手操作或对实际工程的真实感受作为支撑,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必然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更不用提创新能力了。显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关键。因此,各高校在着力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试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训等)同时,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由于校内的实践训练条件无法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相比,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工程技能,各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渠道和方式来提高学生实践训练的效果。在校外实习中,由于企业安全生产与施工现场安排的要求,实习组织人员、车辆、现场管理、经费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完全实现学生现场学习、训练非常困难。国外有些工程院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为例,校内也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如试验、课程设计,并提供实验设备与仪器、实训场地等,而有些工程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则由社会上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或学校来承担,同时可为多种专业提供工程技能的课程培训,常见的有电气、道路、机械、建筑工程等专业。学院设备齐全、设施完善、聘用的教师多是具有施工经验和经历的工程师,良好的工程氛围与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工程技能训练的环境与实践操作平台;同时,这种做法大大节省了国内学校自建实训基地或实验室的费用。工程训练学校使学生分组学习,现场操作,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未来工作岗位角色的认知,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
五、结语
在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逐渐趋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办学使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有了国际参照系,使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大环境。在国际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教育理念,进行准确的人才市场定位,制定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和利用国外工程教育的优质资源与成功经验,构建合理地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推进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1] 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8-14.
[2] Ruth Heuer,Peter Einaudi,Kelly H.Kang.Foreign Graduate Enrollment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tinues to Rise While Overall Graduate Enrollment Remains Flat[OL].(2014 -05 -03).http:∥www.nsf.gov/.
[3]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4] 宿晓萍,陈智勇.关于深化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办学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2(3):106-109.
[5] 陈昌贵,王璐.走进国际化:大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学术动态,2010(3):33 -36.
[6] 金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 979个[N].经济日报,2013-09-06(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ationalized situation
SU Xiao - ping,et 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In the context of“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started by the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a wide ran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which has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by referencing and utilizing high quality resourc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abroad.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has been carried on.Th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re discussed,which are the market orientation,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mode,and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and so on.An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lan;engineering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G64
A
1009-8976(2014)02-0112-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35
2014-04-17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2198)长春工程学院教改课题
宿晓萍(1971—),女(汉),吉林九台,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混凝土耐久、建筑节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