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尝祭和中国中秋节的对比考察
2014-03-28李常清
李常清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100)
日本新尝祭和中国中秋节的对比考察
李常清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100)
以庆祝丰收为主旨的节日或祭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中日本的新尝祭和中国的中秋节颇具代表性,本文将这两个节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考察,在加深对两个节日的发生和演变过程理解的同时,也发现了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也究明了两个节日当中蕴含的一些细微的文化要素。
新尝祭;中秋节;对比;文化要素
一、日本的新尝祭
首先还原日本的新尝祭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农耕日本的祭祀当中,作为重大祭仪的一个,有天照大神和天稚彦举行过该仪式的神话。《日本书纪》中,关于皇极天皇元年(642年)11月16日举行新尝祭的记载被认为是首次文献记载。该日在西历当中是642年12月12日,在天干地支中相当于丁卯,从那时开始该祭祀已经定于11月的第二个卯日。
新尝祭在后花园天皇(在位1428—1464年)时代虽然一度中断,元禄时代的东山天皇(在位1687—1709年)时代再度复兴。从这以后到1873年日本采用太阳历之前,同中断前一样于旧历第二个卯日举行。之所以在该日举行有两个缘由。第一,此时正逢稻谷收割,人们在品尝新谷的同时祈祷来年的丰收。第二,来自于对新生命力的憧憬。时令正值冬至,在古代日本,冬至是旧太阳死去新太阳诞生之时,通过新尝祭能够像太阳一样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1873年后,日本开始实行新历,新尝祭定于新历11月23日,成为全体国民的祝日。实际上,庆祝新尝祭的正统的祭祀者在此之前是掌管国家祭祀的天皇,因为天皇做为“现人神”处于国民和神之间,通过新尝祭等祭祀,在祈求国家安定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国民统治。如若更深一层探究,这和日本的神道信仰有很大关系。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所记载,日本是神国,国民是神之子,太阳神(天照大神)是祖神,而天皇是太阳神的嫡出子孙,皇族是“万世一系”的神族。天皇作为处于国民和神之间被当作象征神。因此,天皇做为新尝祭的中心人物也是合理的。
到了1948年,日本意识到新尝祭的意义,把新尝祭改名为“勤劳感谢日”,作为“尊重勤劳,庆祝生产,国民互相感谢”的日子,成为了牢固地定着在国民当中的祝日。这是依据二战后的GHO的占领政策,从天皇行事、国事行为分离出来改造成的。二战后,日本天皇“人神一体”的资格丧失,新尝祭逐渐地回归到宗教上的意义。
接下来,对新尝祭的庆祝方式、风习,进行介绍。
另一方面,胡适反复强调“小我”若要真正有益于“大我”,必须先塑造自己,“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注]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41页。。个体若不能坚定而充分地发展自我,就不可能积聚足够的力量与社会或其他阻碍自我发展的势力抗争,既无法“救出自己”,也不能“霸占住这个社会来改造这个社会的新生活”,甚至会如《雁》中的少年,不仅无力走向将来,反而被归化驯服,回到了过去。
首先是宫中传统的庆祝方式。在宫中,把当年的新谷献供给天神地祗的同时,天皇自己也亲自品尝。一般在神嘉殿举行。历时11月中旬或者下旬的丑日、寅日、卯日、辰日等数日来举行,其中卯日是新尝祭、辰日是丰明节会。丑、寅二日上演将会在丰明节会上跳的五节舞姬的帐台试(下稽古)、御前试等。五节舞姬由4人构成,公卿的女儿和国司的女儿各2人。丑日时,天皇亲自观看来到常宁殿的舞姬,次日即寅日的御前试上,把舞姬召集到清凉殿观看。这一天被称为“渊醉”,在清凉殿赐给公卿等美酒,吟诵朗詠、今样等。卯日时临幸童女,卯日之夜是新尝祭。次日的辰日是丰明节会,天皇会启驾到院丰乐或者紫宸殿,和群臣共尝新谷。
1948年以后,虽然新尝祭改名为“勤劳感谢日”,但是成为国家象征的天皇在宫中依然庆祝着新尝祭。不过,庆祝方式较以前简化了。现代的新尝祭在紫宸殿举行,分为11月23日下午6时开始的夕仪和晚上11时开始的晓仪,各自举行2个小时。
文化具有普及性,在发展的同时慢慢向外辐射、渗透,因此,原本在宫中举行的新尝祭慢慢扩散影响到民间。一般民众当中也渐渐有了向神灵供奉新谷并自己食用的习惯。现在作为迎接新年的仪式,作为这一仪式的残留,关东地方依然庆祝着“十日夜”,在东日本各地,有捣年糕,吃天妇罗,把油抹在头发上的仪式。另外,神社也慢慢成为了举行新尝祭这一行事的场所。战前,以伊势神宫为代表的全国村社以上的神社,有通过共进使向神前上供神馔幤帛料的惯例。战后,这一惯例虽然曾一度被废除,但是,现在在大多数的神社当中依然举行着这一祭事。
提到现代庆祝“勤劳感谢日”的仪式,地方不同,所举行的活动也呈现出差异。比如,在长野县,当地的劳动工会组织活动,鼓励人们思考和平、人权、环境等问题。在东京的近郊地区,护士学校的学生们,把自己手绘的绘画和亲手做的工艺品赠送给守护自己的警察们,以示谢意。
这样,原本以感谢本年度农业收获和祈祷来年丰收为主旨的新尝祭时而得到上层建筑认可,后被废止,最终成为“勤劳感谢日”。虽然不同时代出现了各种变容,但是又互相关联,如新尝祭正统的祭祀者一直都是皇室,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连续性。此外,由皇室到民间、神社的辐射传播证明了文化的普及性。而同一祭祀下的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祭祀方式又将文化的地域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秋节
当代人谈到中秋节时,会立刻联想到“一家团圆”、“月饼”、“赏月”等字眼。实际上,中国的中秋节和日本的新尝祭相同也和农耕文明紧紧相连。中秋节是古代人在农耕生产中从祈祷、感谢丰收这一原始、朴素的感情当中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添加了诸多新意义、接受了很多影响以后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
接下来,针对中秋节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进行介绍、说明。
中秋节在秋分前后,秋分在上古时代,被认为是神龙潜渊的日子。龙在春分时分,飞跃空中兴云做雨,到了秋分,龙则蛰居于深渊。农事的情况下,正值农作物不久就要收获入仓的季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的仪式。古人深信月亮是土地神的化身,主宰植物的生命和成长的神性。正因为如此,月亮被人们信奉为长寿之神。远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仪式。古人们在八月中旬收获的时节,不仅仅祭祀土地神,还进行感谢月神的秋祭仪式。因为如若没有月神赐予甘露,不通过月亮的圆缺盈亏计量时节,就不会有丰收。因此,说中秋节是从古人祭祀月神的活动以及和月神有关的神话发展变化而来的也不为过。
唐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变成赏月。从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等诗篇来推测,赏月习俗在当时已广为流传。这些诗篇出现的背景是从盛唐开始,游月的风气一时兴盛,在这种风气之下,有很多记载唐玄宗游览月宫的神话和传说出现了。比如说《唐逸史》中记载道士罗公远在开元年间,于中秋节之日陪侍玄宗登上月宫的故事。该则故事和玄宗朝代崇拜道教的浓厚氛围紧密相连。玄宗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扶植道教。其目的大致有两个,一是道教劝善惩恶,可以达到教化老百姓的政治目的。另外一个则是通过信仰道教,祈求长生不老。宫中的这种浓厚的氛围迅速普及到民间,中秋节便慢慢具备了诞生的条件。“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百姓穷困潦倒、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在内心当中深切地祈求再次相会,这也使得对中秋节的关注普遍化。
宋代是被称作是中秋节的定型期。百姓开始比唐代更积极地庆祝节日。另外,家人团聚的倾向相比以前也更加明显。众所周知,宋代也是信奉道教的时代,但是一家团圆的要素遮盖了道教信仰这一个侧面。
从元朝到明、清时代,基本上继承了唐、宋的旧习。礼拜明月的风俗在明代更加兴盛,祭拜明月的风俗在明清时代是最为盛大的内容。清朝时,中秋节称为“八月节”或者“八月半”。《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节日风情道:“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魂当空,彩云初散,传怀洗盏,儿女喧哗真所为佳节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更加注重家人的团圆。总之,明、清时代,中秋节更富有功利性而且家人间的骨肉亲情这一主题更加凸显。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代是中秋节确立、发展的时代。这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是市民社会这一历史状况。在这几个朝代,中秋节的庶民性较之以前更加明显。
进入现代,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节日,在民间深深地扎了根,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和元旦等节日一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这样,中秋节收到来自国家上层建筑的保护,今后会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各个时代的人所继承发展下去。
前文虽然稍微提及到了中秋节的习俗、庆祝方式,在这里具体地再总结一下。
唐朝以前,在朝廷有皇帝礼拜月体的仪式。而民间,人们在院子中间或者门口或者在村中宽敞的地方面对明月,供奉收获果实感谢神灵的保佑。到了唐代,赏月的习俗流行开来,盼望家人团聚的愿望也在唐中期以后开始扎根。赏月和一家团圆的习俗在唐代以后被代代传承。进入元代后,出现了食用月饼的习俗。因为月饼是圆形的,进入明代以后渐渐成为了一家团聚的象征。明清时代,月饼成为了拜月的供品和赠送给亲朋好友的季节性的食品。
到了现代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月饼和赏月以及家人的团圆自不待言,新的庆祝方式也应运而生。比如,有些城市家庭会提早预约饭店,边进餐边赏明月,城市的有车一族会自备食物,携家人到旅游胜地赏月。中秋节已上升为地位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
这样,中秋节从崇拜明月、感谢丰收的节日出发,伴随着时代的推移,赏月、月饼、一家团圆等诸要素也渐渐地融合进来。
三、新尝祭和中秋节的比较
前文已对新尝祭和中秋节的由来、历史演变、风俗和庆祝方式等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对两个祭祀、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概括总结。
新尝祭和中秋节的相似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起源上来看,两个节日、祭祀都和农耕社会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从人们祈祷农作物丰收的朴素的感情出发,新尝祭和中秋节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新尝祭和中秋节都同民族信仰和宗教不可分割。日本的新尝祭中天皇之所以能起主导作用是神道教来支撑的。中国的中秋节在确立、发展的时期道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新尝祭和中秋节都充分展现了民族性。无论从民族认同感、节日的影响力,还是从常民性来看,可以说是两国的代表性祝日。
新尝祭和中秋节的不同点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第一,日本的新尝祭的正统承担者一直是皇室,中国的中秋节民间是主要的活动舞台。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中秋节群众性更加鲜明。
第二,日本的新尝祭当中因为正统的主角是皇室,固定下来的模式化的庆祝方式较多。故而发展演变的路径也相对简单。中国的中秋节在民间的发展更活跃,所以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新添加的要素更多。
四、结语
本文在回顾两个祝日历史演变的同时,不但各自演变的历程趋于清晰明了,两节日异同和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也一目了然。从横向来看,日本的新尝祭和中国的中秋节都拥有感谢丰收这一相同的意图,但是由于国度、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不同,两个祭祀、节日的发展路径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两个祝日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和宗教相关联、拥有民族性等相同点。总之通过这两个祭祀、节日的对比,深化了对各自发展过程、风俗习惯理解的同时,也在对比中体验了这两个原本拥有相同主题祝日在各自不同国度的各具特色的发展、延伸。
[1]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新书,1982.
[2] 铃木棠三.日本年中行事[M].东京:辞典角川书店,1977.
[3] 姬娟.中秋节形成的文化考察[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46-49.
[4] 江新兴,等.从中秋节看中日两国传统习俗的异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95-99.
[5] 李红,等.日本天皇即位仪式“大尝祭”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3):93-96.
[6] 唐娟.简议传统节日的文化变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151-153.
[7] 王兰兰.中秋节的起源于形成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2(4):134-139.
[8] 王兰兰.唐玄宗千秋金鉴节献镜渊源考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67-70.
[9] 薛平栓.论唐玄宗与道教[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3):83-89.
[10] 萧放.中秋节的流传变化及当代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4(5):29-35.
[11]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Niinamesai and China's Mid-autumn Festival
LI Chang-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s the theme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festival or ritual is widespread in the world,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s Niinamesai celebrated for harvest and its counterpart in China,China's Autumn Festival.By means of such a comparison,not only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estivals can be materialized,but als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s well as some specific underlying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revealed.
Niinamesai;Mid-autumn Festival;comparison;cultural features
G112
A
1009-8976(2014)02-0072-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22
2014-03-05
李常清(1988—),男(汉),山东诸城,硕士主要研究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