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14-03-28滕剑仑高晓虹李军龙黄海棠
滕剑仑,高晓虹,李军龙,黄海棠
(三明学院管理学院,三明 365004)
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滕剑仑,高晓虹,李军龙,黄海棠
(三明学院管理学院,三明 365004)
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形式的创新。国内外学者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但是,循环经济从概念界定、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直至管理机制都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和循环经济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系统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纠葛和准公共产品外部性缺乏控制等问题。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资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规模体系,加强监督是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之根本。
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
长期以来,循环经济作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从肯尼斯(1969)提出宇宙飞船理论开始,实现资源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各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国外学者从资源的节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出发点,将建立地区性的产业循环经济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局部循环实现某个地域范围内的资源保护和资源最优利用。国内学者依据国外的研究成果,通过不断探索,分别从农业循环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的建园模式和实施效果入手,探索通过减排、循环和再配置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1]。国内学者还从对脆弱环境保护方面入手,研究了丘陵地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农业生产的规划开始,形成资源集约的模式。上述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循环经济内在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忽视了循环经济得以存续的外在支持,以及相应的制度内生性对循环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囿于当前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未形成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态势,循环经济发展未能积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可持续的综合运行,其分散式发展模式限制了其作为新型发展模式所发挥的效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依循自我发展的模式逐步推进亦或通过看得见的手,通过汇集各界力量改变当前市场调节不力的局面是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问题: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
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着因地域差别大而难以统一的困难,因为不同区域系统的微循环环境存在着差异,在自有资源得到成全后,各个子系统更趋向于在自身的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设定程序实现预先的目标。现有的循环经济系统从规模上和实现的结果来看,缺乏推广性和连续性,付出的成本较高[2]。同时,因为现有的循环经济主要依靠特定系统的自身积累,因此循环经济发展迟滞,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效率。目前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瓶颈:
(一)循环经济框架尚存在争议
1.循环经济的范围未能统一
现有的资料显示,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没有最终定。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清洁经济或者废物利用经济。主流经济学者则认为,循环经济是实现物质资源合理利用的手段,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传递改变传统物质资产单向传递对资源的浪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资源最优使用与环境最低破坏为基础的新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还有研究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不论是主流经济或者相关学者的研究,都存在着循环经济范围不能统一、不够明确问题。主流经济存在着将循环经济泛化的趋向,定义含混,难以进行有效操作。但是按照其他学者的观点,循环经济发展将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断裂性和其设定的网状发展模式大相径庭。循环经济范围不能统一使得其难以指导循环经济渐进发展,成为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桎梏。
2.循环经济的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的循环经济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较为成熟的方法论,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不统一,注重差别性的研究,忽视对循环经济共性的规律总结。现有的文献分别从农业和工业的角度提出了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社会产业的循环经济总体评价体系较为缺乏。同时,现有的研究较少考虑社会成员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更多的将研究视角定格在某种循环过程的静态分析和比较,并将过程产生的结果按照设定的权重进行相应的解释,并得到在某区域实施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或者效果的评价。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研究似乎已经固定为区域实践的一种模式,可是这种模式没有明确的指导理论,缺乏完整的网络运行机制和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发动社会群体的共同力量,因此目前循环经济在各地发展依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便一些研究认为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但是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没有规律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其生命力难以为继[3]。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自我封闭倾向
不论是政府扶持的循环经济试点经济区或者是农民自发开展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福建省主要的循环经济区域集中在试点区或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在有限的区域内,循环经济体的运动过程固定在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以及运输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远未形成较为开放的,和其他区域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模式。同时,循环经济运行形成的绿色食品因为成本较高的缘故,售价远高于普通种植的农作物,市场占有量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因此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无法凸显,进一步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还存在着农业高新技术和工业高新技术成果融合不同步的问题,以及农产品市场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对接问题,这些问题也和试点区的自我不够开放有直接的原因。
2.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系统单一,未能形成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
福建本地的循环经济方式大多数以乡村为基础,工业方面的循环经济也主要局限于本工厂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囿于循环经济模式处于小范围环境的资源节约和生物圈的内部封闭调整中,目前福建循环经济模式的割裂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不同地区之间开展的循环经济各不相同,同一区域的乡村甚至相邻的农户之间也各自以家庭为单位或者在自家承包田内,依据长期的经验开展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单一循环经济体系。工业循环系统也主要关注自身污染源和废料的再循环利用。工农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不仅缺乏联系,循环经济选取的指标也各不相同。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个体理性行为是集体丧失理性的主导因素[4]。个体发展合理有序的状态未必符合整体或者区域良性发展的要求。同时,当前福建省循环经济尽管各地开展得较为普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资源的分配未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态势,难免造成循环经济的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三)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策略
1.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可持续发展力度不足
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总体上对我国未来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持和规范作用。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三大产业加强内部资源的节约,实施生态农业,强化清洁工业,倡导第三产业形成绿色服务,绿色消费的理念。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条款。然而,循环经济具体的发展措施,三大产业是否能够通过协同方式,实现社会整体资源的低耗能,高效益的持续发展基本没有涉及[5]。作为三大产业的发展基础的生态环境的非均衡发展是桎梏着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实现生态环境均衡是奠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在基础保障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前已述及,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体现在三大产业并行发展,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资金分配、循环运行过程都趋于封闭化。以福建为例,最近几年的循环经济规划显示,福建省要求建立高效、节能和环保的农业循环体系。力求从农业内部实现经济循环的可再生、利用。循环经济中工业生产以降低能耗、减少成本和发展核心环保工业为基础,加大自然能的运用。工业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少排放,节约成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第三产业则主要提倡节约,保护自然生态等。虽然这些措施都对福建循环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区域范围内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始终未能实现,循环经济在区域中实现有规划的协同发展还任重道远[6]。
二、剖析:循环经济发展割裂式发展的原因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惯例性特征,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性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按照自身意愿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得生态系统的演化改变了非干扰状态轨迹,循环经济在重塑原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传统习惯从事满足人类自身基本要求的物质活动,另一方面,尽力维护循环圈的生态系统的均衡[7]。生态系统存在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自我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大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很容易被破坏,循环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征非常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割裂现象的存在显得合情合理。以福建省为例,山区林地集中在中北部,该地区的循环经济主要任务是保护林地资源生态系统,因此,该地区主要循环经济围绕林地的生长、培育和保护来开展。而福建沿海地区则提出了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即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海洋生态的均衡性。因为生态系统的差异性和人类活动的多样性,最终限定了不同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条块割裂也无可避免。
(二)经济利益的异质性成为循环经济各自为政的直接原因
烙印着区域特征的循环经济从发展之初即注定了其经济利益的差别。因为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各个地区的经济特长和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基于循环经济产出水平的差异,不同生态系统更倾向于建立适合本系统资源最优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基于个体或者有共同目标的群体的更关注自身私利的满足程度,他们自从事相应生产活动,做出相应决策时,更加希望维护现有的既得利益,这种因不同循环系统形成的异质性利益,使得本应具备准公共产品特质的循环经济,更加趋利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区域不连续性特征。例如,福建省近两年来建立了15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22个循环经济区和205个循环经济企业。除此之外,福建各个乡镇和村级示范区也星罗棋布。因生态系统的差异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为基础的分散的循环经济体系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循环经济格局的真实写照。
(三)政府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使得循环经济规模发展难以推广
作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关注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人类和自然界共存的基础。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征。其公共性体现在改善外部不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配套的服务,并需要在治理方式和治理成本上予以支持。就目前情形看,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的统筹发展还未做更多的安排,各地方循环经济区的发展主要和本地的优势直接相关,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引领和协同策略,而循环经济生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费用高昂,个体力量往往难以企及,因此,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较为分散的局面不易得到根本性的改变[8]。目前福建省15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22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只是考虑了自身循环经济的模式,未充分利用周边县市带动生态环境的共同改善。大部分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溢出效应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建议:实现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之一。生态文明的实现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在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得到各方认可。但是,不改变当前循环经济分散、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小生态系统的局面,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以夯实理论为起点,建立有效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强化理论基础,塑造循环经济体系的框架
循环经济当前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概念、范围尚未真正统一。研究者在循环经济的内涵、行业之间的可融合性方面未形成定论,循环经济指导的相关理论也在争议中。此外,循环经济体系的框架也在构建之中。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甄别循环经济的范围,使之语义明确,界定清晰。同时,应该按照三大产业的特点,建立综合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网络体系,为资源的规模化和效率化使用提供可操作性的框架。循环经济范围首先应依据行业差异确定各自范围,然后再按照综合评价体系的要求,建立一种用于监控全社会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具备共性的范围,既考虑个别因素也要考虑全局影响。循环经济框架的建立必须按照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以社会产品价值链为核心,使得社会产品从出现、消费直至废弃全方位的按照循环经济体系的规则运行,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一体化的思想。除了上述的问题,循环经济现实中缺乏协同理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管控机制和管控水平都尚待提高。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考虑相关机制的建立与监督。
(二)以优势资源为核心,建立循环经济协作发展新模式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行政区为核心,个体资源优势为基础。在个体资源所在地进一步强化其优势资源。这种模式虽然从短期来看,能最大限度地凸显循环经济体系的功能,促进个体循环经济体系的尽快形成。但是从长期分析,不利于地区优势资源规模化效率的发挥,不利于地区循环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打破行政的藩篱,通过区域政府或者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以优势资源为主导的核心循环经济区域,发挥不同地区不同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该模式和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打破了地域界限、行业界限,通过厘清循环经济体系中的主导资源,以该资源为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形成区域系统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共同改善。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与循环经济体之间的公共管理模式
前已述及,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特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单纯交由政府或者市场进行管理,都存在致命的弱点。但是政府的权威性使得它在协调安排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依据公共管理理论,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加循环经济体系中其他主体的参与权利和独立性,对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体系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资源安排和权益转移方面发挥其权威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建立网络联系系统和循环经济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权利申诉和义务履行机制,使得循环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具有决策弹性和问责的自主性,提升循环经济在协调过程中的发展效率。
(四)建立区域监控中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转
作为近些年兴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其监控问题,事实上,循环经济正常运行,不仅仅考虑其在生态方面的均衡,更多的和社会、人文因素有密切关系。从封闭式循环经济逐步向开放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中,人为利益和循环经济公共发展利益之间的冲突成为制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建立地区级或者省级相关部门的监控指导中心,对循环经济中人为破坏因素适时监督,对损害循环经济目标的行为进行控制,是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区域监控中心的管理方式,可采取省级政府直管,并派驻相关人员定期督查的方式,也可由省政府建立相关监管机构,并定期进行审查。
[1]于群.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法学,2012,30(2):57-62.
[2]孙恒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J].学术论坛,2006(8):109-113.
[3]牛文浩.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政府经济伦理学解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94-99.
[4]石英.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反思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46-49
[5]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6]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7]解振华.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8]李振京.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J].生态经济,2006(4):19-26.
Research on cooperat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TENG Jian-lun,et al.
(School of Management,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economymode,recycling economy is an invention form.Researchers,who are inside or outside,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combining with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balance of ecosystem,according to vulnerable circumstance ecosystem.However,these ideas have some defects,on their concepts,economies scale and using resources,even though theirmanagement system having tough default.These defects are relative to unstable of ecosystem and its circumstance.However,some of them also invo1ve of confliction of social groups and out of controlling of quasi pubic product.In order to develop region Recycle Economy,some of tasksmust be finished,for instance,breaking out regional restriction,constructing recycle economies scale,basing on resources,strengthening on the supervising on the recycle economy system.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harmony development;recycle economy system
F327
A
1009-8976(2014)02-0036-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11
2014-02-11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3R0088)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项目编号:JA12294S)
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项目编号:JB12294S)
三明学院科研基金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A201108/Q)
滕剑仑(1973—),男(汉),重庆,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