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多元化的思考

2014-03-2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类辅导员体育

隋 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1 前言

随着近年来就业市场结构发生剧烈变动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充分认知,在我国人才战略政策影响和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高校,体育类高等教育也得到广泛普及,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类学生的基础教育方式、考核选拔方式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社交、校园活动等方面具有个性鲜明、积极踊跃、感情丰富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理论知识匮乏、思维体系不完善以及组织纪律性差等弱点。因此,在制定教育管理方案时要充分发扬该类学生的优点,并针对学生的弱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2 体育类学生的一般特征

2.1 鲜明的个性与世俗的价值观

通过与体育类学生接触之后就能够发现,这些学生通常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大多对个人的发展会产生有利影响,如待人热情、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完美主义和具有崇高的理想等等。虽然这些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或者行为习惯能够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但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体育类学生在世俗化的影响下不能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他们更多的注意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能建立起为社会大众乃至全人类服务的坚定理念。[1]

2.2 感情丰富好胜心强但缺乏控制能力

这一点在体育类学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学生出于自身专业学习的需要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对事物抱有较强的感情趋同性;在受到外界刺激时,通常会表现出较普通人更具表现力的举动。好胜竞争的态度对于好胜竞技场上表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的生命力通常需要充沛的感情与毅力予以支持。[2]但是现实生活不同于体育竞技特征、组织形式和对象认同机制。因此,不能将体育竞技表现出的感情表现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会逐渐导致个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发展。

2.3 重视专业训练而轻视理论建构

我国整个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脱节,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在普通文化类专业中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类学生的学习往往存在重视本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文化课程、体育理论等没有足够的兴趣。[3]理论建构不完善导致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也是当前体育界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4]

2.4 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异化的团队意识

体育类专业通常具有易入门、训练模式规范、高考文化要求低等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加入该领域内。而对学生产生更大吸引力的是学习内容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竞争心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表现欲望对于学生技能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相伴而生的强烈的成功心态和霸道的取胜方式往往造成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缺乏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思想。

3 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改善措施

基于对体育类专业学生一般特征以及对学生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网络的方式改善目前的教育现状。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应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家庭、社会为辅助单元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3.1 整合教学资源,为体育类学生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

多数高校实现自身壮大的重要途径是合并院校、逐年扩招和增设学科,这种发展模式会使院校学科发展失衡,进而造成院校资源分配不合理,学科建设两极化发展等现象,对于处于弱势学科的学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5]。在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中,体育类专业经常处于边缘化学科范围,即使是体育类院校,也会存在资源失衡状况。[6]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是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是在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力度,调整资源配置,为体育类学生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平台。例如积极引导开展学院运动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锻炼体育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实战能力。通过与文体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争取实习机会,利用文化多样化发展契机增强院校之间、学生和社会知名人物之间的交流等。

3.2 强化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导向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院校辅导员的聘选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专业不对口。[7]针对这种情况要从两个方面加强辅导员的作用:第一,规范辅导员选拔制度,体育类专业辅导员尽量招聘体育专业教师或者具有体育研究从业经历的教师,对于非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再学习,全面提升体育专业素养。第二,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工作计划,特别是要注重开展专业教育,根据学年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要时刻将安全教育、专业学习、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辅导员对体育类学生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辅导员在具有了专业化素养之后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从而增强专业教育的影响力。

3.3 发挥体育专业技能教师的资源优势

专业教师与体育类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优势,积极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教学主力军。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学生的管理任务主要分配到了辅导员身上,而将专业教师定位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削弱专业教师的作用,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8]打破这种观念就要从教师队伍管理做起,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促使专业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均能发光发热,并通过自身体育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沟通中注意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将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带入课堂,增强体育类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知。

3.4 改进文化理论课程教师教学方法

体育类学生通常对自身专业具有极强的认同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文化理论课程的淡漠甚至是抵触。[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认为文化理论课程与自身发展特别是就业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文化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运用对待文化类专业学生的方式对待体育类学生。[10]

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促进教学科目改革和教学方法改进。相当一部分文化理论课教师对体育类学生存在“难管理、难教育”的认知观念,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性差。要将文化理论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提升到体育专业课程相当的高度,敦促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尤其是要尝试运用体育化教学环境和语言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并积极建构文化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理论学习和其他领域学习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3.5 强化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在体育类学生中的影响

体育类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情和思维方面。虽然体育类学生大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相对丰富的人际交往网络,但是一旦自身状况或者身边环境发生巨变通常会引起心理层面发生剧烈的波动,进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应对或者回避现实。[11]即使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体育类学生相对更容易冲动,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从而增强了自身社会属性的异化,对于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时期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心理健康是高校教育管理应注意的重点内容,高校管理者应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运用心理干预手段减少体育类学生的负面情绪;更为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习。

3.6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与社会的对接

体育类专业学生更加富有表现欲望和竞争精神,因此学校要积极给予这方面的支持,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高校管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了避免学生组织活动向不利方向发展,管理者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促进学校活动能够真正为学生带来益处。要规范活动的程序性,加强学生在活动宣传、推介、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和团队意识;加强活动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实践;增强活动与社会的对接度,一是校园活动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二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在校园活动中的渗透,从而为学生从大学过渡到社会奠定基础。

3.7 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为体育类学生创造成才的外部环境

高等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人性解放和全面发展,体育类专业学生虽然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模式,但就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两者并无差异。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时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教育管理的专业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成长除了与高校教育管理有紧密关系,同时还受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12]教育系统既具有连续特征,同时也应具有广延性特征,即增强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尚未构成完善的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体育类学生在学习期间相对来说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家庭氛围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择业观念和价值归属,因此应将学校作为中心,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争取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 结论

体育类专业学生与普通文化类专业学生在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不容置疑。这种差异性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会受到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为了使高校教育更加适应学生成长成才,满足我国社会建设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总体特征,均衡学生专业课学习和文化课学习的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国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体育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雄,江月兰,许肇明.研究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加强教育实习管理工作[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7):84-87.

[2]曹凤才,贾鹏.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334-335.

[3]谢玮,单凤军.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因素及基本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2005,(02):48-51+55.

[4]黄成双.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961-963.

[5]于瑮.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与制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9-12.

[6]方德志,李斌.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类专业边缘化趋势及其出路[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56-60.

[7]罗瑞娟,柳礼泉.胜任力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辅导员选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66-69.

[8]陈笃彬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廖婷婷.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0]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5):90-92.

[11]吴春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2]高强.优化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体育类辅导员体育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