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以第三章为例

2014-03-28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导游民族

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旅游类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与前接课程《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几乎涵盖导游人员在进行景点讲解时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其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小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园林、中国旅游文学知识以及中国烹饪主要菜系、方物特产以及主要客源国的介绍等等,旨在构建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工作中应了解、熟悉、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结构。

在《导游基础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语言知识灌输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其弊端表现在,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知识的灌输也变得困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范德比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它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主要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1]所谓的“锚”就是创设的有情节的事件或问题,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不难理解,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问题或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深化学习。

如何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课堂讲授辅导帮助学生既系统地学习教材知识,又不断提高导游职业能力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此,我们就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第三章为例,探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其教学实践中的成效与路径。

1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实行抛锚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导游基础知识》。根据此教材的内容设置,第三章为《中国的民族民俗》。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力图使学生了解、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教学重点是56个民族的基本状况以及主要民族的重要节日和民俗风情,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我国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旅游业服务。按照教材的结构设计,第三章共有五个小节,分别是《概论》 、 《汉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鲜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和《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和傣族》。

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个民族的民俗事象都极为丰富。这些民俗事象伴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并反映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文化、民俗习惯的形态和性质。由于存在历史地理的差异性因素,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间的民俗生活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别。[2]“中国的民族与民俗”是导游资格证必考知识点,也是考试难点。

从教材体例来看,这一章基本上循着“概论-汉族-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思路展开,这样的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有其相当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条理性和层次性较强,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汉族在内的主要民族的概况和民俗知识。但是,本章涉及汉族在内的14个民族民俗,知识点较多, 在导游考试中考核以点、线为主,内容涉及面广,尤其是民族节日和禁忌等相似知识点的重复出现,这就无形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点记忆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刚开始学还觉得挺有意思,但内容越学越多的时候,出现了混乱和混淆,越乱就越不想学,渐渐失去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同学更好地了解、掌握、辨别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需要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的教学内容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讲授法教学有机结合,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实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因为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一般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2.1 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为了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并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学习目的,并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或将要解决的问题。

2.2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种,鉴于《导游基础知识》与导游讲解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可以从《导游基础知识》与导游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的结合点入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语境教学形式,将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可以应用多种直观道具和角色扮演创造真实的环境,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

2.3 确定问题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创建的不同情境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并把这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也就是所谓的“锚”,这一环节就是“抛锚”。 这样,创设的情境就会变为一个有意义的、有故事情节的逼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易于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2.4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一般不会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即如何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需要搜集何类资料、类似问题的解决与探索过程等,为其解决问题搭建脚手架,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表,获取、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自觉生成问题,主动地学习。特别要注意发展学生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的能力。

另外,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进行合作性学习,并进而进行问题解决。通过不同观点的辩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2.5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指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由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其解决问题中直接反映出来,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无需通过测试,只需观察、记录、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3]

3 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的课堂教学实例

3.1 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中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礼仪和禁忌。能够熟练地讲解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情况,并能够在旅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

3.2 创设情境

利用语言、多媒体以及直观实物创设情境。这个民族是活跃在13世纪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现在大家和我一起穿越回去13世纪的北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里夏季草原广袤,牛羊成群;冬天白雪皑皑,北风凛冽。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这个民族,同时,请大家品尝这个民族独特的饮食——奶茶。

3.3 提出任务

请同学们讨论是哪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刚才的片段中展现了这个民族哪些方面的风貌?喝的茶和你们平时喝过的茶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3.4 学生讨论及教师总结

这个片段展示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片段中包含了蒙古族生产、交通、服饰、饮食、居住、信仰、节日、艺术、语言等各个方面的民俗风情。

3.5 分析探究

教师运用多媒体列表把蒙古族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总结演示出来。请学生首先谈谈喝奶茶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大家尝一尝这个奶茶与你们喝过的茶味道有什么不同?

学生:蒙古族奶茶是咸的。

教师:大家都尝过了,奶茶确实是咸的,为什么蒙古族要喝咸咸的奶茶,怎么不喝你们平时能喝到的甜的或者就是普通的茶呢?

学生:蒙古地区产奶,因此要喝奶茶;糖很少,很珍贵,不能放在奶茶里。奶茶就不能是甜的。

教师:说对了一部分原因,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决定了奶源很足,奶茶是咸的,不仅仅是因为糖很少或者没有糖,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大家试着想一下,在冬天寒冷的草原上,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昼夜温差大,现在到了晚间,温度已经是零下二十五度,即使你穿着羽绒服也会感觉到寒风沁骨,你一直在哆嗦,怎么才能够增加热量来抵御风寒?整个草原面积非常大,冬天时间长,即使到了夏天草原上长满了牧草,牧民却不种植任何的蔬菜,牧民所需的维生素和盐分从哪里来?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体总结为喝奶茶可以增加热量,抵御风寒,同时茶还可以给牧民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盐分。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基本正确,更深层次来说,这是由蒙古族的生产状况、经济因素和地理环境共同造成的,大家往后分析任何一个民族基本上都可以运用到这几点规律。

3.6 合作学习

在同学们掌握影响规律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收集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做成课件和图片展示出来。

新的时代趋势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课程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

研究方法:全班同学分成4个人一组,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选择一个角色,这些角色包括:

(1)地理学家:研究这个民族所生活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2)经济学家:调查该民族生活地区的商业信息,确定特色商品。

(3)历史学家:查阅该民族的历史沿革,并给予简单的文字介绍。

(4)文学家:以生动的文字描述该民族的社会情况和民俗风情。

每一小组派代表抽签确定民族,同时决定小组分工,按抽签接到的任务分头去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下次课上介绍、交流、总结。小组成员将探究民族有关的物产、交通、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的信息。小组成员都必须在他们特定的任务中,认真负责地收集资料,接着再进行小组间的资料整理,整合资料内容,以多媒体课件(ppt)的方式展示自己研究的的主要内容。在各小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最终的成果——布置“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展板。

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学会判断:某个民族的基本状况;重要节日;民俗风情和民俗禁忌等内容。而负责讲解本小组多媒体课件的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学习运用:在各小组讲解、展示多媒体内容之后,将所有展示的14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按照按照东北、西北、西南、华南、中南六个大区进行整合总结,并按照大区布置民俗风情展板。

3.7 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种设计任务,最后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小组自评。小组内成员对小组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和展板材料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洁、色彩搭配)、多媒体课件内容(突出重难点)等。

(2)小组互评。根据分成的小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打分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同“小组自评”项目。互评环节可以让小组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师评价。教师对所有小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效果评价环节,不仅能快捷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的努力获得肯定,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方向。

3.8 知识迁移

组织全班同学思考讨论重庆地区有哪些民俗风情具有吸引力,可以开发为民俗旅游资源?

3.9 活动结论

这个项目完成后,全班同学将会对中国的各主要民族,特别是和重庆地区相关的民族土家族、苗族、藏族、羌族等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 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4.1 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得以再应用的可能性。[3]因此,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难度适中,并和学习目标紧密相连。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4.2 “锚”即问题的设计

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4]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资源镶嵌在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平台。[4]

4.3 课程

在问题设计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课程中哪些知识点应用技能和任务布置是学校重视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并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演绎的。因此,设计每个问题前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掌握到的知识点进行充分预测。

4.4 学生

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 学生应在特定的“锚”式情境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

4.5 教师

抛锚式教学强调任务型学习,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抛锚”,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引导他们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的规律,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提出问题,灵活地紧跟学生的思维,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注重气氛调节,加强对课堂的控制力。

总之,较之于传统的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抛锚式教学就是在给学生创设尽可能与现实一致的情境下,提出定位准确的问题,在学习目的驱动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2]肖鹰.民族民俗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02-1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4]孙虹瑞.浅析在英语情境教学中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J].外语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导游民族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我们的民族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如何保持西藏旅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