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初探

2014-03-28张富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乡古代文学乡土

张富春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初探

张富春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乡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民族自豪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省属高校中文专业学生主要来自所在省,开设古代乡土文学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必要性;策略

本文所谓古代乡土文学是由乡土文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与家乡相关的古代作家作品,而非泛指与城市相对的乡村文学。这里,我们更多地强调作家、作品的乡土因素。乡土文学应属于文学地理学的一个范畴。“讲文学地理学,就是使文学回到它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探讨文学和地理的关系,其本质意义就在于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样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1]就此而言,我们进行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立足于熟悉的乡土,与古人产生心灵共鸣,进行精神交流。古代乡土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古代乡土文学教学被教育界忽视。本文拟探讨省属高校中文专业进行古代乡土文学教学之必要性、可行性及教学策略。

一、开设古代乡土文学课程之必要性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俞樾曰:“入者,谓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则其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耳,而犹觉畅然喜悦,故继之曰况见见闻闻者也。”[2]乡土情感,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情感之一。然而,在全球化与文化快餐盛行的当今社会,年轻一代中国人的乡土概念日渐模糊,乡土情愫日渐式微。他们对乡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了解,诚如俞氏所释“入之者十九”,而所见之“十之一”亦多是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转眼即忘后所剩的可怜的考点。

时下,尽管我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但往往停留在大而空的层面,说多于做,难睹其成效。目前,我们惟一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让青年学子了解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进而培植其民族自豪感,望“旧国旧都”油然而生“畅然”之情。对于小学或幼儿园的孩童,我们尚可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少家长、教师还能督促孩子诵读经典;对于中学生,虽屡屡强调经典诵读,但囿于考试指挥棒,鲜能跳出应试的藩篱,从培植民族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对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每况愈下,即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中小学的基础上,于经典诵读方面有所拓展的亦属凤毛麟角。乡贤尚且不知,遑论弘扬民族文化!乡土情愫,是民族情感的根基。鲁迅《致陈烟桥(四)》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3]我们的确需要外来文明的营养,但绝不能以之取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惟有在学习西方的同时,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才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中迷失自我。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了与别人平等交流、对话的自信和资格。省属高校中文专业均开设有古代文学课程,学生来源以本省为主,我们可以古代文学作为学习古代乡土文学的知识背景,以古代乡土文学激发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并由点到面,培养其民族自豪感。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古代文学教学,对古代乡土文学却罕有涉及。当下,实有必要将古代乡土文学纳入古代文学教学体系,以丰富、生动且极具亲和力的古代乡土文学,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乡土文化、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二、古代乡土文学资源丰富无比

中国各地古代乡土文学资源丰富,具有进行乡土文学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河南而言,金天羽在《靳仲云过江入洛二集序》中曾说:“自古中州文物,卓然开华夏先路。方炎汉之隆,贾谊、贾山暨梁园诸宾客,敷辞陈义,固已冠绝古今。而建安、黄初间,颍川、陈留、汝南,皆才俊所钟,花实交茂。唐兴而以诗赋策士,士之名者,沈佺期、王湾、孙逖、祖咏、崔灏、岑参、李颀、元结、张谓、韩翃、独孤及、李商隐、元稹之徒,皆籍隶中州,后先趾美,扬声乎坛坫,而流诵于江湖。文学之盛,斯为造极。”[4]有宋以降,河南籍作家又有穆修、宋庠、苏舜钦、贺铸、晁补之、曾几、吕本中、陈与义、史达祖、郑廷玉、宫天挺、锺嗣成、朱有燉、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宋荦、周亮工、侯方域,等等。

除了“籍隶中州”的诸名家外,各地方志中还载有许多与中州风土人物相关的名作。如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的淅川,据咸丰《淅川厅志》卷四《艺文志》,何逊《范广州云宅联句》、《行经范仆射云故宅》,元稹《西归》,贾岛《石门陂辞从叔謩》,杜牧《丹水》,李商隐《商於新开路》、《商於》,罗隐《商於驿与于韫王话别》,王禹偁《别丹水》,范仲淹《寄香岩海仙上人》,陈与义《晚步顺阳门外》,元好问《观淅川涨》、《马蹬驿中大雨》、《石门》、《临江仙·窪尊石》、《声声慢·过淅川》,等等,均是与淅川风物相关的名家诗文。再如叶县,据同治《叶县志》卷九《艺文志》,曾作过叶县尉的黄庭坚,写有《初至叶县》、《春祀分得叶公庙双凫观》、《题双凫观》、《登南禅寺怀裴仲谋》、《同孙不遇过昆阳》、《漫尉并序》、《按田并序》、《晓起临汝》、《冲雪过新寨忽忽不乐》等诗作。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乡为母亲程夫人守制期满后,和父亲、兄弟一起取道长江,经三峡而上汴京。次年年初经过叶县(古称昆阳),感慨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写下《昆阳城赋》。另外,李白《闻丹邱子于城西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序旧以寄之》、《邺中王丈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邱》,孟浩然《行至汝坟寄卢徵君》,欧阳修《行次叶县》,苏辙《题双凫观》,梅尧臣《题双凫观》,陈与义《将次叶县道中》,元好问《叶县雨中》、《昆阳》,王磐《昆阳怀古》,李东阳《问津图》,王九锡《汝坟遇旧》,等等,均是与叶县风物相关的传世佳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志往往载有许多先贤吟咏当地胜景的诗文,虽非出自名家,然乡土气息浓郁,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审美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怀。乾隆《新乡县志》卷八《形胜》载明人褚其高《新乡境赋》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描述新乡的美文:“是邑也,自昔分土,创始曰鄘。一降春秋,再降秦封。汉隋相继,唐宋登庸。初并入卫,后属三川。以地为乡,在卯金之季;从乡名邑,在开皇之年。”新乡沿革尽见于此。“畿南首藩,河朔要地;八省极冲,一方重寄。孤城突突,如冈如陵;千村落落,如仰如企。区傍大渎之滨,邑入中州之治。东眺济水,南带浊河;北襟孟行之翠,西环沁水之波。”新乡之地理形胜叙述无遗。“卫水发源于苏门,濒城湛湛而东注;仓储移之小滩,赖水运之便路。”新乡之盛缘自卫水。“时而听牧野之耕歌,观卫波之脍鲤,践鸿门之平沙,饮原庄之甘水。五陵之草木朝鲜,李台之返照夕美。天宁之寺,幽杳无方;络丝之潭,渊深莫底。皆一路之清致,应吟情之未已。”[5]牧野春耕,卫水金波,鸿门夜月,原庄夏景,五陵春晓,李台晚照,司马迷魂,故城络丝,新乡八景檃括其中。道光《武陟县志》卷二二《文词志上》所录潘岳《在怀县作二首》、杨慎《夜次宁郭》、王世贞《由宁郭抵清化镇即事》、刘咸《武陟咏古》、何焕《咏陟州四时胜游》、赵国栋《沁堤晚望》及任莲叔《武陟八咏》之四分咏《天坛倒影》(邑中春秋时现)、《沁桥偃虹》(城东门外)、《清风晚霞》(岭在城西南唐郭南湖村以西)、《古槐清阴》(城东马曲村)等,则是描写武陟风物名胜的佳作。“长堤晚望最堪嘉,红日沈西树影斜。沁水几枝疏柳映,南山一带淡烟遮。微风淅淅千重翠,瑞色层层万片霞。遥睇四边云极目,夕阳原上有啼鸦。”[6]沁堤晚望,所见红日西沉,树影东斜。近处几枝疏柳倒映沁水,远处淡烟遮掩南山。微风淅淅,掀动千重翠绿。瑞色层层,闪耀万片霞光。极目遥睇,惟有四边白云,夕阳原上,乌鸦啼叫。寻常乡土景色,一经诗人点化,即见田园魅力。领略如此乡土美景,自可生出“畅然”之情。

丰富的乡土文学资源,实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教材。

三、古代乡土文学教学之策略

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我们应把古代乡土文学列入中文专业选修课程,因地制宜开设专题,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乡土文学生动、鲜活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经过系统的古代文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学作品研读赏析能力,所以,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做教研的能力。在讲某一地域古代文学专题时,可让来自此地域的学生组成教研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查阅工具书,集体备课;课堂上先由教师讲解该地域古代文学发展概况,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讲解该作品,其他人作补充;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或网络模拟旅游考察,由当地学生作导游再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中,第一环节尤为关键,需要教师悉心指导作品研读赏析方法,学生精心撰写教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好处在于: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教研与教学能力;二是基于乡土因素的作品阅读赏析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三是可以发挥导游作用向其他异乡的同学推介其乡土文化。如宋之问《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与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两首诗,较之豫南、豫西的同学而言,新乡籍的同学对新乡、卫、淇水、恒碣、衡漳、淇门等词自然更加亲切。基于此来感受宋之问、陈子昂两位诗人的友情自然会更加深刻。而武陟籍或博爱籍的同学对王世贞《由宁郭抵清化镇即事》的感受也会异于其他同学。因为武陟今仍有宁郭镇,博爱今仍有清化镇,诗中对家乡美景的描写更能使其“畅然”。

在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学生以所在县古代乡土文学为选题。强调以所在县古代乡土文学为选题,是因为考虑到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这样的选题难度适中,易于把握,而且,与寻常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比,创新性大。在以往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我们即指导学生写出了不错的此类选题的毕业论文,如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的谢永杰、刘磊、欧阳旭分别选择辉县苏门山、叶县、淅川乡土文学研究作为选题,2009级的王菲选择以唐河古代诗歌为选题。其中王菲的《唐河古代诗歌研究》在答辩中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被推荐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该论文基于对唐河古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情况的统计梳理唐河诗歌发展脉络,认为明清时期地方官的游历赋诗更能彰显唐河风貌;接着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结合刘禹锡《重寄绝句》、《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详细论述唐河古代诗歌的地域艺术特色。这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此类毕业论文的写作加深对了家乡的了解,具体生动地领略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2(14).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883,884.

[3]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06.

[4]钱仲联.清诗纪事(二十)光绪宣统朝卷[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4083-14084.

[5]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72号[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245-247.

[6]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81号[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91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ncient Native Literature Teaching

ZHANG Fu-chun

(School of Literatur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The nativ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as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fostering a student’s native emotions and national pride. The Chinese-majors of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establishing the ancient native literature course because their students are mainly from the province where the schools locate in. Various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the principal part is student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native literature.

ancient native literature; teaching; necessity; strategies

2014-02-15

张富春(1969- ),男,河南延津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原文化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4)04-0147-03

猜你喜欢

新乡古代文学乡土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新乡医学院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立法为新乡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