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才是硬道理
2014-03-28范以锦
微博问世之后很快出现热火朝天的局面,用户惊叹“我的媒体我做主”的时代到来了。微信出现之后,许多用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微信上,有人便发出“微博快消亡了”的预言。然而,微博的危机到不到来谁说了都不算,关键要看用户注意力的变化。
开通微信,或者干脆不玩微博完全转移到微信上来,这是用户需求的变化。也许在眼花缭乱的微博平台上玩腻了,尤其是从来就没有平静过的争吵声、讨论声不绝于耳,促使用户想找个僻静处,与亲朋好友或志同道合的圈中人心平气和地聊聊天,探讨一些问题,寻求理解和支持,这乃是不错的选择。即便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一样可在划定的圈子中探讨,把“广场政治平台”搬到“客厅政治平台”。于是适应这一需求的微信应运而生,无论轻松休闲还是高谈阔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寄托。当然,微信开通后,其功能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是客家人,客家乡土情怀会吸引我到这里晃荡。我参加过腾讯与一所大学办的培训班,当过授课老师,大家想将曾有的短暂情谊发扬光大,于是当期的师生应邀进入了这个“圈”。在微信平台,有从政的、经商的、办报的、搞舆情管理的,等等,各种层次、各个类别的“圈圈”接踵而至。需求就是走进某个“圈圈”的动力,不为别的,只觉得这里是自己可以耕耘和收获的园地。
人的需求和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当体验到某种平台的愉悦时,用户会满怀激情去追逐;一旦发现这种平台也有其局限性,又会寻找新的平台或回到曾拥有过的平台弥补之前带来的不足。当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微信里尽管有人打听、有人提问、有人回答,但总觉得信息很有限,因为毕竟每个“圈圈”里的人数不多。一般来说,人数越多的平台,传递的信息也会越多,求证的功能也越强。因此,当微信无法完全解决悬念时,有人就会提议到微博上去看一看,有的用户看后还会把微博上有价值的内容转发到微信上来。不只是马航事件,东莞扫黄事件、昆明暴力事件、文章出轨事件,都助推了微博流失的用户、“粉丝”纷纷回流。微信无法完全取代微博,这是因为多元社会下的众多真相需要呈现,多元平台相互碰撞才更容易弄清事实真相。微博是个多元传播的大平台,网民分布广泛会随时随地呈现事件的真相;不同机构的利益角逐、不同群体对时间的穷追猛挖,使真相掩盖者原形毕露;不同阶层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有良知的人士客观、公正的点评,也使真相越辩越明。
用户对传播平台的需求是会随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微博、微信平台是这样,传统媒体亦然。身携微型收音机边听广播边晨练的人群景象的消逝,这曾引发业界惊呼“广播业快完蛋了”。然而,如今大家在谈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消亡”的话题时,却对广播业的转危为安津津乐道。尽管在办公桌面、床头、晨练场所再难见到收音机了,但坐在自驾车、出租车上收听一下音乐、新闻、交通信息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越是堵车,收听广播的时间就愈长,商家投放广告的效果就愈好。新的环境下接收广播的新需求,迎合了客户精准投放广告的用意,也使原本看似气数将尽的广播业得以重生。
如今都说“纸媒不行了”,早在2005年,纸媒“消亡论”就开始盛行。然而,这些年也有面对“消亡论”毫无恐惧感而逆势而上的。2009年9月28日诞生了一份《快乐老人报》,有人觉得那是找死,原本有影响力的市场化报纸都陷入重重困境,还办什么新报纸,哪有可能?然而仅用了三年零三个月时间,这家报纸就冲破百万发行量,到了去年年底发行量已达130万份。从中国报刊太多太滥且同质化凸显以及新媒体平台纷纷崛起的情况来看,读报者越来越少,报业市场在萎缩;但站在中国人群结构的现状来分析,又会发现读报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类报纸为何能得以生存?那是因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有两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目标受众群体。老人不甘寂寞,需要获取有益的信息,但不少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微博、微信,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报。即便会上网的老人也因视力的衰退而改看报纸。他们需要专属他们的话题,精神家园的营造、身心保健的服务,在愉悦中实现长寿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由中南传媒集团《潇湘晨报》独资创办的《快乐老人报》,其内容定位就是老人所企盼的。毫无疑问,能满足老年人普遍性的需求,就会有老年类报纸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其他老年类报纸发行量一般都在20万份上下,为什么《快乐老人报》却能突破百万大关呢?说到底还是这家报纸比他人更有“抓住用户需求”的创新能力,为老人提供了更有品质的服务。经调研,他们提出“我们知道老年人群最需要什么,也就知道了老年报纸的市场在哪里。老年人群最需要的就是被需要。所以,我们的报纸定位就是‘人生永不落幕’”。他们从老年人心理、生理的真实需求出发,为老年读者量身定制,包括开辟《特别关注》《养生》《旅游》《老年大学》《秘闻》等栏目。他们既重视普遍性的服务,又注重个性化服务,即便许多老年人远离新媒体,但部分用户也对新媒体有需求,甚至痴迷新媒体,这类人同样可以从《快乐老人报》延伸出的新媒体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目前这家报纸雄心勃勃,正试图以媒体为依托,在老年购物、老年旅游、养老机构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拓展,从老年传媒集群往老年产业集群发展。
传播平台能否生存发展,就看用户买不买账。说一千道一万,归结到一点:用户需求才是硬道理。
其他老年类报纸发行量一般都在20万份上下,为什么《快乐老人报》却能突破百万大关呢?说到底还是这家报纸比他人更有“抓住用户需求”的创新能力,为老人提供了更有品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