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近代报刊在晚清社会中的演进轨迹

2014-03-28韩鼎基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办报国人报刊

刘 力,韩鼎基

(1.重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在辛亥革命前的晚清社会,中国报刊业经历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时局的变迁,近代报刊亦呈现出差异的演进轨迹。

一、西人东渐:外国人在华办报

中国封建社会的报刊传媒多以官报为主,其又名“邸报”。内容多为朝廷的法令、公报以及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奏章文报等,读者亦多为京城官吏。因缺乏必要的新闻要素,发行对象也极其有限。传统官报与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传媒有本质差别。

近代报刊诞生于西方都市化进程中,并随着西方国家对华入侵而传至我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纷纷东来。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宣扬基督教化,加之基于“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1]22的认知,西人率先在华“出版书报”,从而开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滥觞。“若在我国而寻求所谓现代的报纸,则自以马六甲(Malacca)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原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为最早,时民国前九十七年(嘉庆二十年),西历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也。”[2]74这是西人创办的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系列报刊。其中,1822年在澳门创刊的《蜜蜂华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1828年在澳门出刊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英文合刊的报纸——《依泾杂说》;1833年,在澳门创刊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杂文篇》[3]14-15。鸦片战争前,由于清廷实行的是严厉的闭关和禁言政策,故其时出现的报刊均为西人所创,数量极其有限。

在鸦片战争后,来华的西人日渐增加,借助条约庇护,其在华办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1841年到1871年,新出版近代报刊126种,其中,外文报刊108种。这一时期,基本上依旧还属于西人外报在华的独占时期[4]。

在传统中国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和儒家文化等诸多因素有着高度的一体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屏障,构成具有抵御性的畸形媒介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晚清社会母体内,不可能像欧洲哪些沿海城市一样自行孕育出近代报纸的雏形,更不用说新闻理论了[5]。这一状况的被打破随着近代晚清中国被裹挟着拉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变化,西人在华创设近代报刊,随后以一种“外生性”的力量强力注入晚清社会,从而在传统中国打开一个缺口,推动着中国传统报刊业的近代转型。“与西方的本土文化转型引导本土报业转型不同,中国报业转型的序幕却是由外民族拉开的。换言之,西方的报业转型是自主开发的,中国的报业转型却是被动参与的”[6]。

西人在华办报,其主观动机是为其传教和商业利益服务的。但是,西人所创办的这些报刊,其刊载有消息、通讯、评论,介绍有西方关于新闻舆论的思想,从内容到形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邸报、京报。这就让国人突破了先前以传统邸报为仅有报刊内涵的单纯认知,就此言之,西人在华办报对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树之风声,为后人之先驱”,“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7]68。在外报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积极投身报界。

二、师夷长技:国人尝试办报

两次鸦片战争,天朝上国的清朝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出让更多主权。遭此“亘古未有之巨变”,部分思想先进的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从中央到地方,兴起了一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此背景下,学习西人办报,亦成为其时部分先进国人的应然选择。故从19世纪50年代起,开始出现了国人自办的报刊。

1858年,黄胜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刊载“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及船期、行情等栏目,这是中国人自己主办的第一份近代化的日报。在内地,国人主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则是1872年在广州创刊的《羊城采新实录》[8]59。随后,有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1873年),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1874年)。

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国人自主办报,但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其规模还极其有限。据统计,从1877年到1894年的18年间,外文报刊新出42种,都是外人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新出72种,三人之二以上为外人所办,其中教会报刊又占多数,国人自办者不足三分之一[9]。

这一状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时社会时局所决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人办报之初,不仅经常受到来自西人报刊的冲击,而且还时常遭遇官府的查禁。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国人缺失言论自由。时至晚清,当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清廷闭关锁国的大门,近代报刊出现后,晚清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只允许西人办报,不准国人自行办报。同时,依照《大清律例》,凡是被官方指为“妖言”的刊物,都将被禁止出版。地方各级官员有权随时下令查封报刊。故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国人办报还只是出于初期阶段。

不同于西人外报的宗教传播,此阶段国人所创设的报刊,内容更多的关注于经济上的“利便贸迁”“行销货物”;思想上的“广听远闻”“开通民智”;对于“时政之得失,官吏之贤愚,地方之治否”,虽然也有所议论,但多属于一些细枝末节,而少于重大问题的批判。对于西方新闻思想中所宣扬的舆论之于政府的监督功效,其时国人报纸大多还不敢触动。

其中缘由,除与其时社会时局下国人的认知有限外,还与此阶段投身报刊界的报人主体身份相关联。其时办报人主要为洋务派官员、商人和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多数是亦官亦商或亦绅亦商的人物。尽管他们办报一定程度上为国人带来了西方新的思潮与新的理念,开启了中国报刊传媒新的篇章,但他们的身份经历决定了其所办的报刊对洋商、对洋务派集团乃至对于清王朝的特殊的依赖关系。这一依附性关系的被打破,以及近代报刊的兴盛,还有待于此后社会时局的进一步变迁。

三、国之利器:政论性报刊的兴起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助于办学会和创设报刊,开始其维新变法的政治活动,从而也推动近代政论性报刊的兴起。

第一份被资产阶级维新派用来传播维新思想的报刊是1874年由王韬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该报明确表示其目的是“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自强主张。王韬还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性为主的报纸,而且是这一时期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维新派人士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观点的重要讲台,“国有大事,士林皆重其所出”[10]30-31。

在甲午战败后的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唤起了更多国人对时事的关注,使社会舆论冲破封建“言禁”的桎梏而勃兴。1895年,维新派的机关报《中外纪闻》(初时为《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次年,《强学报》和《时务报》相继在上海创刊,这些报刊的出刊,不仅推动着维新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中国近代报刊发展高潮的到来。

据统计,1895年到1898年,主要是1897年和1898年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11]92。在此期间,国人自办报刊增加数首次超过了外人办的报刊,开始主导报刊传媒,引领社会思潮。此时期不仅在京畿重地——北京第一次出现了传统官报以外的由社会民众自主创行的近代报刊,而且在重庆、成都、兰州等偏远地区都诞生了近代报刊。传统官报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近代报刊的挑战。

《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打破了国人对于清廷的幻想,推翻清廷统治的革命呼声日益高涨。“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2]为宣传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0年在香港出版发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纸——《中国日报》,以之为舆论阵地。此后,国内外为宣传革命而兴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1900年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1901年创刊于东京的《国民报》,乃至其后的《民报》等。在清政权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内新出中外文近代报刊1773种,约占晚清国内近代报刊总数的78%[13]。可谓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兴盛时期。

在很大程度上,此阶段创设的报刊,是国人因应社会时局的产物。即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报刊之一舆论利器,来宣传维新变法,鼓吹革命民权,挽民族于水火。故这一时段国人创设的报刊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具有浓烈的政论性,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办报积极性的更加高涨。

此外,清廷被迫对于传统“禁言”政策的调整也是其时报刊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时局的推动下,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下诏,允许“各报体例,自应肪除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意存忌讳”[14]96。后来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上谕解除言禁,允许“官绅士民”有出版报刊的自由,且要求官府加以“劝办”。政策层面的解禁极大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整体言之,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并非封建社会官报的自然演变结果,而是源自于西方。在西人东渐的背景下,西方先进的报刊形态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晚清近代报刊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作为舆论利器,最终唱响了清政权的挽歌,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此次中国推翻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15]21。

[1][3][8]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9][13]谷长岭.清代报刊的发展轨迹和总体状况[J].国际新闻界,2009(12).

[5]马薇薇.传教士报刊与晚清新闻自由思潮的理论嬗变[J].广东技术学院学报,2009(5).

[6]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A].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李文海.清史编年(卷十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刘青松.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办报国人报刊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百强报刊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被嫌弃的宋国人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