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资本主义萌芽水平的差异
2014-03-28吴喜姣
■吴喜姣
浅析中日资本主义萌芽水平的差异
■吴喜姣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每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结果的过程时,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这一根本原因。课本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及两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内容也语焉不详,因此不能引导学生生成这一知识点,并且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不得不费时费事地反复说明。笔者积累了有关中日资本主义萌芽的资料,参考了有关学者和著作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简述,以供教学参考。
“资本主义萌芽”本身就是众多学生很难理解清楚的概念。在教学中遇到这个知识点时,经常有爱思考的学生问我这个问题。纵观许多的阐释,其中比较有权威的解释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大家许涤新、吴承明先生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中对“资本主义萌芽”作的如下定义:“第一,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第二,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向新的生产方式。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总之,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水平远不及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水平高,也没有像日本形成新的阶级,也没能对旧的制度、旧的生产关系等产生冲击。两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水平不同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两国封建土地制度不同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土地私有、自由买卖是其基本特点。明清时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土地的流动性很大。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财富。各级封建官僚往往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权,广置田产,大肆兼并,大地主们的经济利益与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极力维系这种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大富商贾为了寻求经济上的稳定,便向土地大量投资,从而转化为新兴地主,并按原有的剥削方式剥削农民的地租。商人大批转化为地主,既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又巩固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另一方面商人和工场主把赚来的钱财投资土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这样,地主土地所有制使自然经济基础牢不可破,难以动摇落后的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和统治基础。因此,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难以发展。
日本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全部属于领主阶级武士阶级所有,其它任何阶级不得私有土地。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将军拥有全国最大的领地,将军将土地除留一部分自用外,分封给大名;大名又将所分得的土地除一部分直辖外,分封给自己的家臣(武士)。那些等级较低的武士不能直接拥有土地,则从将军和大名那里获得来自年贡的俸禄。这就构成德川时代的领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在日本,合法取得土地的唯一途径就是靠上级领主的封授,土地成为了一种较固定的私有财产,流动性较小。德川末期,领主生活的糜烂、挥霍和商业都市化,使财政收支状况捉襟见肘,下级武士的禄米因而一再减少,以致下级武士“视主如仇”,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自谋生路。他们“通常是从事漆器、纸、绳络、灯笼之类手工业,以补助微博俸禄之不足”。许多下级武士脱离领主成为浪人,有的从事文化教育;有的行医;有的接受兰学,成为倾向资本主义的学者;甚至有的参与煽动和领导抢米风潮,走向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下级武士的没落和分化,标志着封建领主统治的暴力支柱发生动摇。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也发生了激烈的分化,出现了农村商人、手工业者、包买商、手工工场主。到1867年为止30多年间,创建手工工场累计188家,分布于缫丝、棉麻纺织、酿酒等行业,有些已采用水力动车和简单机械。这种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使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两国的封建政治体制不同
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其主要特点是:中央和地方政治联系密切,地方政权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令,无独立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的一切事务独断专行,各级封建官僚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不断强化君权直至发展到顶峰;经济上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封建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外交上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不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难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其特征是,集权之中有分权。大名对幕府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藩内拥有行政权、司法和军事大权。将军只是一个最大的大名,只在自己的直辖领地内拥有绝对权威,其权力集中程度远不如清朝皇帝。特别是天宝改革后,西南诸藩通过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推行藩营事业,建设藩营工厂等变得更强大,更加强了西南诸藩的独立性。西南诸藩成为了倒幕运动的经济和军事基地。西南诸藩的强大既加速了幕府统治的垮台,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国封建社会自我矛盾调节机制不同
社会自我调节,就是指借助社会自身力量而非政府外在力量进行的自我协调与控制的行为。调节机制的差异及其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政体牢固的程度,并直接影响社会各阶级的分离与组合。
在中国,由于实行地主制和科举制,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性比较大,存在多种流动渠道:富商可通过购买土地成为地主;大地主居住城市,从事商业活动;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样,在中国容易形成地主、商人、知识分子和官僚紧密联系的内部结构,有很强的凝聚力,难以分化出一种新的反对力量。封建政权牢牢控制地主和知识分子,也控制了商人。这种机制不利于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旧的自然经济异常坚固。
在日本,由于领主制,富农和商人高利贷者对土地的事实所有权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再由于等级制堵塞了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即使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间也互不流动,形成了一个个封闭性的集团。这种缺乏流动性的僵化的体制不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由于各社会集团利益的不同,容易形成离心力。这种体制使得幕府统治不仅没能控制商人,而且还把自己的统治基础——武士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日本缺乏有效的矛盾调节机制,无法维持旧有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长期发展,势必导致新的经济政治秩序的产生和发展。
四、两国的传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传统文化总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力,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背景是儒家文化,这种学说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根据,但也支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自汉武帝以来,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对人们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及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儒家文化使人们形成墨守成规的心理,行为处事不可越“礼”;“重义轻利”“重文轻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轻视工商业,歧视商人,所以商人的子弟多弃商,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容易形成文化本位主义、盲目自大、唯我独尊的意识,津津乐道于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国宝”,以“泱泱大国”自居,而拒绝向外国学习。尽管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但是接受西学的人寥寥无几,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有学者说“传统的儒家思想起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这是有道理的。
日本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这种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中国、朝鲜、印度等国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有引进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人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科技始于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期,在日本称兰学。1720年,德川吉宗下令准许输入与天主教无关的西方书籍,为兰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产生后,逐渐形成高潮。1744~1852年,日本翻译西方书籍的学者达117人,译书总数约500部,涉及医学、物理、化学、军事、政治、经济等。兰学家设立“尚齿会”“适适斋”等传播兰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如吉田松阴、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他们中有很多成为倒幕维新的领导者,并且明治维新前木户孝允等维新三杰在西南藩进行过发展工商业的自强改革,从思想到实践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见,中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不同,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两者发展程度不同对两国近代化及社会道路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同影响。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