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较大型文本在《大学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4-03-28李玛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生文本课程

李玛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较大型文本在《大学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李玛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文中针对《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总结多年来教学感想和经验,提出较大型文本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文本;实践

引言

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旨在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生活品位以及基本的口语表达、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的《大学人文基础》课程,理所当然就注重以优秀文本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年轻的大学生们。精神的提升、思想的成熟、良好的价值观,不能仅靠几个零碎的小故事和小诗文去成就,较大型的优秀文本更适合作为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思考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有个性的思想更能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一、较大型文本的含义

在一般意义上解释,文本是话语的载体,是作为事件(话语描绘的东西)的话语和意义构成了文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教学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本,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它的教学文本。本文所指的较大型教学文本,不是教案类的二级文本,也非教学笔记类的三级文本,而是教师备课所依据的非教材类的一级文本,即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的较大型的文学作品和专家著作等。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学生不管从心智上还是兴趣上来说,都希望能更多接触较大型的文学作品或历史哲学著作。

二、较大型文本走入课堂的意义

(一)《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校的《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整体结构分为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智慧、艺术的审美、语言的魅力、人生的名片、生活的写意七个章节,整体以教案和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课程专兼职教师均以此为最基本的教材文本。教案和课件中为了阐述核心问题均以一些小诗词、小案例、小故事作为教学依据。如家国情怀、人生爱情和人生理想等都是穿插一些小小的诗词作品;历史的感悟和哲学的智慧也是一些分散的历史名人的故事,语言的魅力也是一些小故事和小事例等等。

无疑,这些富有代表性和典型的诗词故事,能以小见大地给学生带来大的启示。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它们的零星分散状态,以及它们在心智更成熟、追求更丰富的大学生眼中来说会显得有点稚嫩和尴尬。每一学期结束,本课程在收到学生肯定的同时,也是存在很多的疑惑的。很多同行都反映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究竟重点讲了些什么,学生也苦恼除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外还学到了什么(一门课程的设置应不仅仅是几个做人的道理吧)。几个主题贯穿一些零碎的故事和事例,大体给人就是一种茫然的感觉。

正是在这样一种教学的困惑中,笔者尝试着在不打破整体框架的范围内,在保留一些小诗词小事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较大型的教学文本,即上面已提及的较大型的文学作品、哲学历史类著作、日常口语交际类著作等,以更提升本课程的人文深度。

(二)研究的意义

可见,本课题的思考是基于笔者以及本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的。其意义有三:

一是在教学内容日趋“多又宽”的现状下,有针对性地选择较大型的优秀文本教学,达到深化教学内容、有效聚焦重点的效果;二是在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的课堂中,手段热闹课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引入较大型文本式教学,能让手段有所依托,而不至使课堂流于表面。三是较大型优秀文本,其丰富的内涵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较大型文本的选择及依据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哲学历史著作以及魅力口才与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那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就必须进行精心的选择。如何挑选出既切合主题、容易操作又受学生喜欢或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呢?根据对教学框架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学活动一切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较大型文本的选择需要具备针对性。一是针对课程的章节主题,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与喜好。就课程的章节主题来说,人生爱情和人生理想两个主题可以结合起来讲,那么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该是不错的选择。一中一外,其中主题都是爱情和理想成为难以取舍甚至发展成对立的两端,主人公们的苦苦挣扎、丰富的思想内涵给学生带来关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启示和深层次思考,也能成为课堂讨论、思维激荡的不错话题。而这类作品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家国情怀主题可以讲余光中的诗集《舟子的悲歌》、梁晓声散文集《原来》或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他们或留念故国、或关心描写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其人其作品都展现出浓厚的感人至深的对家园的热爱;语言的魅力这一章当以卡耐基和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为较优秀。卡耐基的《魅力口才与说话技巧》、刘墉的《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求真求新原则。求真就是追求事物最真实状态,求新就是追求不一样的思维和眼光。历史本是扑朔迷离,学生在中学历史书上接触到的知识较浅,历史眼光也较固定。那么在“历史的感悟”这一章节,我们可以引进一些新的历史观或对历史人物有更全面了解的书籍。如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一些历史人物的自传或传记等。“哲学的智慧”章节仅凭几个小故事实难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这一章节本着求新原则,可以选择一到两本哲学著作,既要通俗易懂,也能吸引学生。如美国梭罗的《瓦尔登湖》、华人学者蒲慕州《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追寻一己之福》、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关于幸福、关于苦难,关于中庸,我们都能在里面找到生动的解读。以1到2本为主,其他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作品带给学生的思考和深度,不是一两个小故事所能达到的。

三是好操作性原则。较大型文本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时间有限,全面解读很难。所以在选择此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操作性强的一些特点:篇幅适中、情节跌宕、观点独特、文词优美、有点有面,若能找到相关影视视频更好,使学生在课堂了解之余,能激起其课后继续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在不破坏课程整体架构下对较大型文本的选择和解读,每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里所举篇目有限,算是抛砖引玉吧。

三、较大型文本的课堂教学实践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荀子也说:“学至于行止矣”。笔者一直带着尝试和思考把这种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人生爱情”、“人生理想”两个主题的融合之下,我把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带进课堂。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了解整个故事情节,思考主人公性格、追求及其人生轨迹。课堂上,老师讲述加视频(鉴于有的学生还未阅读)。由于这本小说情节紧凑、画面感强,讲述起来很生动,也不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学生讨论高加林爱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爱情的真谛,体会理想的执着,以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人应有的选择。课堂结束,但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热爱和思考没有停止。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跟我聊天的时候还说起,说《人生》带给他太多的启发,关于选择、爱情等,希望能再走进课堂听老师讲路遥的《人生》;有位软件专业的学生说以前从来不看文学性强的小说,自从课堂听了《人生》,特别吸引他,破天荒地买了路遥小说来看了。

“哲学的智慧”一章中讲幸福,我给学生推荐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比起小说来阅读难度稍大,主要是学生还缺乏定力。因此,讲这本书我采用了与学生更为互动的方式。先简单介绍作者及其写作本书的宗旨(著作开篇一章),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其中节选了几段描写非常优美有代表性的文字,让学生在课堂配上音乐朗诵,然后由学生对这些文字以及这些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作者关于自然、人类与幸福的思想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或否定、或共鸣、或争论,由此生发出他们对于人生、自然、幸福的理解,这正是文学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力量。

此外,在语言的魅力一章中讲沟通,我带给学生刘墉的《语言的魅力》一书,让学生以话剧的方式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讨论,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这些较大型文本的进入,学生不仅在课堂学到各个主题要带给他们的东西,学会了鉴赏,学会了积极思考,更为有效地是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课后都能继续对此类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日后努力的方向

在尝试、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这些较大型文本的解读如何更深入和拓展;二是对学生课前阅读的监督机制应如何更好完善。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希望能与同行切磋,共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1]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伍桂蓉.试论高职语文的研究性学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5.

G712

A

1671-5136(2014)03-0084-02

2014-09-10

李玛丽(1975—),女,湖南娄底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小说、高职语文。

猜你喜欢

人生文本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独一无二的你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