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入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实践
2014-03-28聂启元
聂启元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因此,将十八大精神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推进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用十八大精神武装青年学生,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前主要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突出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找准课程教学内容与十八大精神的结合点,积极探寻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有效形式。
一、深刻阐释立德树人的相关内容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课程性质决定其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可以通过“基础”课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阐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全面考虑、认真准备,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把科学理论融入感人事例,把抽象道理融入鲜活人物,把深邃逻辑融入通俗话语,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场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学生愿听爱听,学有所获,受到启发”[1]。
首先要讲清“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立”是树立,“德”是德业。“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高尚的道德素质是成人成才的前提和根本。
其次,运用名人名言讲解“立德树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孔子最早提出德教政本的思想,并竖起了天下归“仁”的旗帜,将“仁”作为人生高尚的境界。从春秋战国的孔孟,到唐宋的韩愈、周敦颐,再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等学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德育高于教育”的思想。古往今来,人类的教育实践充分表明,“做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再次,利用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大学生杀人案件说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南京大学“1·19”碎尸案、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他们身上会发生这种恶性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二、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三个倡导”写入党的报告之中,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基础’课教学之中”[2]39。“三个倡导”要重点融入相关章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可以体现在绪论第二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中。对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讲授,可以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之中。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讲授,可以体现在第六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内容的教学之中。而在讲授第四章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应结合实际,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涵义和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自觉践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将提升道德素养、强化诚实守信作为教育的重点。对此问题的解读,可以以近年来中国公民境内外旅游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不断增加。然而,巴黎街头中文标语的“请勿喧哗”、首尔自助餐厅的“请勿浪费”、泰国王宫洗手间的“请便后冲水”、纽约地铁站的“请勿插队”,等等,都说明了少数中国人在境外出现不文明言行,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今年以来,有关中国人境内外旅行种种不文明举止的报道集中爆发:如计划飞往荷兰的6名中国头等舱乘客,不系安全带,冲着机长和空姐大爆粗口;放任小孩在机舱过道大小便;旅客砸坏登机口门,乱开应急舱门。更有一些中国游客在街上随意扔垃圾,西餐厅里想吼就吼,进音乐厅穿牛仔T恤,在肃穆的教堂里大声喧哗。以至于在个别国家,有当地人称中国游客为“会走路的钱包”,直指国人的不文明行为[3]。2013年10月1日,游客在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后留下了5吨多垃圾;各地高速公路拥堵严重,旅客随手扔的垃圾满天飞等。“中国现在不缺高科技,我们缺少的是基础文明。”[3]通过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修养、讲礼仪的中国人。
三、深刻阐释新时期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
十八大报告关于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些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如在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报告第十部分“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中,提出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提出港澳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对广大青年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等等。对于这些论述,应结合实际,在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中讲授。
教学中,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自觉维护全民族的团结统一。例如对于钓鱼岛问题,教师只要讲清钓鱼岛争端的由来等背景知识,以及我国政府的态度等,让学生自己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思考如何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
四、深刻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
十八大报告在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这些论述对“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实践中,应该将这些重要论述重点贯穿在“基础”课第五章和第六章等章节内容的讲授中。
对此问题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理论层面阐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和“快”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全”是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涉及我国各领域、各方面,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充分自由和广泛权利。“快”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二是从现实层面阐释。可以引用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案例来说明。如2012年7月某地因污水排海建设工程项目引发冲击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群体事件;某地的PX重化工程项目违规征地,环评程序不透明,引发项目基地周围的部分村民上街游行,围堵城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再如“厦门造城运动”“广东乌坎村事件”“四川什邡钼铜矿开发事件”“西安造湖运动”等项目,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与社会影响[4]。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缺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五、深刻阐释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的相关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加强网络的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问题,可以通过第七章第一节第三目“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教学,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历次统计报告反映,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在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构成。因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问题的解读,一是要从理论层面阐释。互联网虽然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但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因而,网络世界应该纳入法治王国的领地。也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以道德和法律约束网站文明办网、网民文明上网。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参加论坛的与会者们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七条底线”“较为全面地阐明了广大网民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相应责任”[5]。二是从实践层面阐释。可以结合当前我国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深入思考大学生网民如何遵守网络秩序,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六、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
党的十八大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一最新精神应该贯穿到“基础”课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之中。
对此问题的解读,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理论,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认知。在讲述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时,教师应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6]。在讲述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教师应该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基地,深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而坚定“三个自信”。
七、深刻阐释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贯彻在绪论第一节第三目“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第一章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和第二章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以及结束语的讲授中。
对此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知识内容列入教学内容,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实施过程。它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党的十八大有关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更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既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上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更要通过具体知识点讲解党的十八大精神;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基础”课教师唯有从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政治任务的高度出发,认真领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切实增强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1]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2]佘双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7):37-42.
[3]吴晓东.“会走路的钱包”在说谁[N].中国青年报,2013-08-18(2).
[4]叶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N].上海法治报,2012-11-28(A15).
[5]本报评论员.坚守互联网“七条底线”[N].光明日报,2013-08-19(2).
[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