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

2014-03-28文/李

传媒 2014年1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文/李 锋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经过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刺激后,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认知、情绪、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青年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容易被网络舆情所左右,因此加强高校舆论引导意义重大。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高校的特殊社会地位与角色,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其它领域网络舆论的特点。

1.舆情信息传递速度快、影响力大。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逐步失效,以微信、微博、QQ群、BBS论坛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短短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便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具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聚集性更强,与大多数主体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舆情信息传递速度将更快。同时,由于高校的特殊社会地位,社会媒体及大众对于高校普遍关注度较高,突发事件相关舆情一旦以非理性或失真的状态向社会媒体传播,对于外界的影响力将迅速扩大。

2.从众效应明显。高校聚集大量思想单纯、活跃、易冲动的青年学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于消息来源于周围熟悉人群,致使大学生对于消息的认可度非理性增加,往往极易丧失对于突发事件的合理判断,往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因此,较之一般突发事件,他们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舆情持续周期更长,后续影响更为严重。

3.交互性强。网络技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解决了高校师生沟通交流方面的时间与空间障碍,促进了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学生对于第一时间获取事件信息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发达便捷的新媒体传媒环境能够使学生不仅成为事件信息的获取者,更有可能成为事件信息的发布、传播者,直接导致突发事件与舆论的交互性增强,甚至导致舆论直接影响突发事件发展进程,两者往往相互影响、协同演变。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变过程

结合舆情传播与变动内在过程与特点,可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孕育与形成阶段。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是指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较短时间内网络载体出现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图片、文章等信息,包括网民发布有关该事件有倾向性的意见、态度、观点、评论等。对于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持续时间长的事件,一段时间之后,网络环境重新出现相关舆论,亦可归入舆情孕育范畴。网络舆情的行为种类主要包括:发帖、图片、微博、链接、评论、音频视频等公开发布,支持网络舆情的网络媒介包括:电子邮件、维基百科、微信类自媒体、即时通讯等工具。其形式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的新闻诱发网络舆情、网民自发自编内容诱发网络舆情等。

2.扩散阶段。舆情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表达为舆论传播,在网络舆情形成后,经复制、转载以及告知、转发,传递范围急剧扩大,获知群体规模快速增加。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高校人员的信息水平普遍较高,舆论环境相对开放,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人员规模庞大,传播人员结构多元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非相关者的责任及关注意识、网络媒体的新闻追逐等。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呈现典型的网络弥漫方式,以新闻媒体、自媒体等为节点,以事件及围绕事件的相关评论为主要内容,从个体传播到网络媒介,再回归现实个体,获知群体规模扩大,舆情空间快速扩张,舆情量急剧增长。

3.变换阶段。网络舆情在演变过程中,随时间及空间的扩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主体与要素不断增加,在相关行政力量的介入、事件信息的变化、新闻媒体的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网络舆情对象、内容、形态、烈度、指向、关系等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舆情的变换成为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之一。

由于舆情变换直接牵涉到舆情本身的内容,舆情变换的检测与界定相对较困难,一般通过舆论形态、烈度、指向及关系等多维度进行监测。其中,网络舆论形态主要是指舆论的表现形式,包括舆论的长度、内容特征等;网络舆论烈度是指通过网络用词可以界定的舆论态度、情感等激烈程度;网络指向是指网络舆论主要议题、指向主体等;网络关系是指网络舆论主体之间对抗或同盟关系、网络舆论观点一致或不同的关系。

4.衰减、消退阶段。网络舆论与其关联的突发事件相对应,随突发事件经历发生、发展、消退等环节后,网络舆论同样逐步衰减、消退。随着时间推移,网民关注度降低,舆情热点逐步冷却,伴随新事件、新刺激的产生,网络舆论将转向新目标。对于影响深远、利益牵涉面广的突发事件,虽然暂时已经消退,但是当新的关联性元素出现时,极有可能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又将激发网络舆情的新一轮起点。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笔者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演变过程及演化规律,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以下建议与参考。

1.构建预警监测机制,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预防工作。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应当与地方职能部门联合,健全突发事件舆情监测体系,与地方网管部门、公安网监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及时获取信息,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工作全面及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手段,以科学的方法监测网络舆情、发现舆论形成征兆、分析发展变化的趋势,方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高校在面对收集而来的各种舆论信息时,应当完善舆情甄别与分级机制,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部门,及时检测与挖掘舆情信息。针对舆情信息系统整理、研究、判断,科学合理地分析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舆论风险,提早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预防工作。

2.健全舆情应急体系,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准备工作。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应急体系。一方面,制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完善高校网络言论与行为的规范制度,建设网络舆论日常管理制度,明确校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舆情提供政策依据与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网络舆论引领人才队伍。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培养网络舆论的引领人才,培养他们对于日常事件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个人观点的总结能力、文字的感染力等,培养他们吸引网络民众关注,将他们逐步提升至网络群体交流的中心位置,帮助其拥有影响网民、引领网民关注点的特殊力量。通过他们间接控制话语权,正向引导舆情发展。

3.优化舆论引导联动机制,及时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首先,完善信息发布制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缺失。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必须完善新闻发布机制,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信息公开量,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权威。

其次,完善资源整合机制。高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关系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等优势,整合舆论引导各类管理资源,建立由高校、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体等主体共同构建的舆论引导管理网络,促进各类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形成合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水平。

4.重视恢复与总结,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进入衰减与消退期后,高校要及时总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正向引导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增强师生居安思危能力水平以及忧患意识,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1]李齐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认识与思考[J].传媒,2014(6).

[2]赵芸,姚鲲鹏.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监控与危机管理[J].教育探索,2013(12).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