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转型与新闻教育

2014-03-28姜乃力

传媒 2014年13期
关键词:院系媒介转型

最近30年里,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前25年间最显赫的带头学科是经济学,那么,近5年以网络新媒体研究为主导的传播学研究则已异军突起。据最新统计,全国共有637所院校开设了1073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在学科快捷发展和传媒转型的背景下,像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这样的地方综合院校如何发展的更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略谈一些观察和思考。

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作为一个引自美国的学术概念,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初被用来描述各种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后来有学者谈到此类现象,称之为一种战略性的文化层面的融合。如果说最初这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和想象,那么近年来媒介融合显然已是一种生动具体的传播实践。

面对传媒转型的大趋势,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2008年年会的主题,即为“新闻与传播学科和行业的转变”。随后几年里,有的院校对媒介融合不以为然,认为仅是表象,因此不重视跨媒介训练;也有的院校非常重视,并对现有课程从整体上进行了被称为“革命性”的改造。还有的院校持折衷态度,即在坚持原有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或专业。

最近的新闻热点是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这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学院。当然,校方用的是“重组”,因为原有的新闻学院规模小,专业独立而又单一,满足不了学生所希望的新闻教育的需要,也达不到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要求。校方强调,将以这次重组为契机来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未来准备整合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和资源构建新学院。

这也许只是极端的个案,但的确提醒我们:面临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再也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

传媒转型在中国。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一线新闻工作者尤能切实感受到压力:同样的一则新闻,过去或许可以只满足于一种讲法,现在可能要借助新媒体的多种技术手段和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形式来讲述,也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媒介来表达。这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教育,都提出了非常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2009年中国传播学年会上,来自海峡对岸的钟蔚文教授就提出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变革与转型问题。同年10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全球知名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同样是来自台湾的杨志弘教授,大胆提出: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死守传统已无出路,新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积极转型”。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新闻院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强化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应用技术与新闻理论相关课程的交叉渗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则与时俱进调整课程体系,增设了融合采编技术和融合报道两门课程。

尽管如此,也要看到,在当前传媒产业尤其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元趋势。有数据表明,即便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国内一流大学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也只有30%左右走向了传媒组织,而70%左右则走向了其他行业。另一方面,除了媒体组织,现在还有些机构也需要新闻人才。比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也需要既懂得传播内容采集、节目制作与编辑,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简言之,原有的新闻教育观念和模式,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媒体转型的新环境;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媒体融合情境下新的人才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教育应该怎么办,尤其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新闻教育该怎么办?

地方综合性院校如何办新闻教育?如前所述,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陈旧的教育理念困扰着不少新闻院系,尤其是难以适应传媒转型的新格局。比如目前的新闻教育机构设置,大多数是在院下设系,其名称与专业保持一致,如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在系下一般再根据课程的相关性设立若干教研室。这种架构模式当年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显然已不合时宜。

另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2012年版),新闻传播学及其下属的各专业都被归入人文学科,因而在不少高校管理者看来,自然也就无所谓理工科那种实验室建设问题,最多给配备些电脑就行了。而根据国际经验,新闻院系的实验室建设应该按照工科标准建设,至少也应该按照文科中的工科标准来建设。应该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新闻院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大进展,但是其理念与运作已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无法满足新闻教育与传媒业界的需要。

近年来,不少像沈阳大学这样原来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也加入到建设新闻传媒学院的行列,这当然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打破由文科“一统天下”、包办新闻教育的僵化局面,但也存在着单纯模仿文科院校、课程设置特色不明等突出问题。当然不是说高校不能跨学科开办新院系,而是在新媒体这种浪潮和压力的冲击之下,要打破过去的思维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新闻专业如何才能不成为“点缀”?首先还是要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如果只是单纯模仿文科院校,甚至盲目向部属高校看齐,那么在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其前景很难乐观。

在这方面,有些新闻院系的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国内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尝试开展新闻教育的华中科技大学,自1983年以来,经过多年摸索,他们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逐渐确定以人文、社科专业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学科,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现代化新闻传播人才。而武汉纺织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则提出了被称为“唐三彩”的新闻教育模式,即“以工科、艺术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的底色,以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色,以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亮色”,旨在培养素质全面、技能巩固而又有鲜明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对地方综合性院校来说,要想普遍引入融合新闻学的教学和训练,自然不太现实。比较稳妥可行的,是结合现有师资情况、办学条件和学校特点,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融合新闻学课程。尤其是考虑到以往新闻教育几乎都是按照一个规格来培养人才的历史弊端,各地方高校的新闻院系必须考虑本地区新闻人才需求的特点,注意与其他高校新闻院系实行差异化定位,这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转型的大趋势。同时结合大学的办学传统,摸索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交叉渗透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一线新闻工作者尤能切实感受到压力:同样的一则新闻,过去或许可以只满足于一种讲法,现在可能要借助新媒体的多种技术手段和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形式来讲述,也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媒介来表达。这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教育,都提出了非常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猜你喜欢

院系媒介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