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多年来工人阶级历史地位作用的发展变化

2014-03-28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李蕾

中国工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职工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李蕾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中国工人运动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始终紧紧跟随党的前进步伐,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党的事业、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量,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流砥柱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没有近代工人阶级,革命就不能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实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就以特有的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积极投身推翻三座大山、促进国家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前列,带领工人阶级逐渐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自身先进性不断增强,最终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强大的反帝反封建主力军和革命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世纪中叶,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开办工厂、矿山的背景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诞生了。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工人阶级也从原始、分散和自发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但是,由于工人组织当时基本上处在秘密结社和封建帮会势力的影响之下,加之无产阶级人数较少、年纪较轻,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历史使命,仍然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还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迫切地需要一个本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这就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工人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了中国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培育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劳动运动计划”,提出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开展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方针,同时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在工会里要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勿使工会中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和战斗指挥部,有了可以团结和领导全体工人阶级的核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发生根本转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一系列指导工人运动的方针和策略,成立全国工会的领导机构即中华全国总工会,从而保证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统一,加强了工人运动的团结,使之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工人阶级在革命的洪流中组织力、革命性和政治觉悟日益增强。在党的教育引导下,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再到五卅爱国运动、北伐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经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其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伴随着抗日救亡浪潮的高涨,国统区、沦陷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广大职工积极组织和行动起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援抗战前线,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内战全面爆发后,国统区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与国统区各基层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与解放区战场互相配合的第二条战线,解放区工人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锤”,在参军参战的同时,积极开展增产立功运动,为保卫建设根据地和支援前线提供了坚实保证;在解放前夕,工人阶级开展了广泛的反搬迁、反破坏、反屠杀的护厂斗争,为战后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排头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工人阶级从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转变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进入了一个“实现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建设美好的新生活的历史时期,也是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充分保障广大工人阶级权益,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家做主的地位,以及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上真正行使了管理权。

一是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得到确立。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工人阶级地位作用问题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国家鼓励公民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是工人阶级内涵外延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始,社会结构呈“四阶级一阶层”格局,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管理者阶层。工人阶级主要指产业工人,如制造、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劳动者,而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单位的劳动者被称为职员。1956年,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单一,社会阶级阶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消失,中国只剩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二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此时,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日益丰富,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长,全国职工总数从1949年的809万人增长到1978年底的9499万人。

三是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由于战争的创伤,千疮百孔、百业待兴,党中央给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交通、钢铁、制造业迅猛发展,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这期间,广大职工以无比的智慧和活力,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试制下线,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工人阶级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工人阶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各条战线涌现了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孟泰、马恒昌、王崇伦、赵梦桃、时传祥、张秉贵、王进喜,以及毛泽东号机车组、马恒昌小组、郝建秀小组、马万水工程队、大庆1205钻井队,一连串光辉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称号,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凝聚成工人阶级的伟大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不能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不能削弱,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改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要在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胡锦涛同志多次重申,中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广大职工要成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勇挑重担、再立新功指明了前进方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乡镇企业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新兴产业职工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特别是农民工的加入,使得今天的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由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机关事业单位的全体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统一整体。据统计,目前全国职工共有3.2亿人,企业职工2.3亿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职工队伍内部出现不同利益群体,广大“80后”、“90后”新生代职工的出现,使得职工劳动经济利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实现程度差异日益增大,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广大职工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承受了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和压力。面对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问题,广大职工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识大体、顾大局,勇于承担牺牲,坚定而有力地支持了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是工人阶级素质显著提高,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彰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给工人阶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广大职工以刻苦钻研的进取意识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目前我国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从改革开放前的583.1人增长到1903.7人,提高了2.26倍;自2005年以来,全国就有3.7万个基层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1.67万个班组获得创建“学习型组织”荣誉称号,8.3万人成为“知识型职工标兵”;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和世界发明领奖台;涌现出许振超、李斌、包起帆、王洪军、窦铁成、李东晓、田志永等一大批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代表。一支强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据统计,仅2003年以来,各级职工技协组织开展的技术攻关、技术开发项目30.93万项,创经济效益407.9亿元;推广新技术35.83万项,创经济效益758.1亿元。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无不闪耀着工人阶级智慧的光芒,也铸就了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三是工人阶级各项权益不断实现,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和保障民生,出台了一系列维护职工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劳动者实现劳动经济权益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几十年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达31419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9.5倍;失业率由1949年的23.6%降至2010年的4.1%。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建立,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7147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后顾之忧进一步得到解决。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发展,职工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实现。

90多年的光辉历史充分证明,工人阶级始终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始终是工人阶级前进的正确方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才能充分激发,汇聚成促进自身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展望未来,肩负着神圣历史使命的工人阶级,必将紧紧跟随党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职工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