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师生角色转换
2014-03-27邱颖珍
邱颖珍
现代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焦点是针对传统教学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外因轻内因,重模仿轻创造”的不足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是个重大课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知识、解决不了问题,从而产生一包到底的“满堂灌”“一言堂”,致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机械地做。此种情况,教师教学感到累,学生学习觉得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从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变人手,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
首先,主动改变定位,从传授者转变为传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导”。如果把每堂课比喻为一场戏,教师应该是导演。导演的职责是把整个教学过程按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统筹与规划,调配好“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又是演员,但不能是“独角”演员。要让学生充当演员主角,主动参与,积极求知,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好这场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要变“讲”为“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讨论问题,发表见解,质疑问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点拨”。坚持“精讲”的原则,重点指导学生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侃侃而谈的效果更为明显。
其次,主动放弃尊贵,由“严师”变为“益友”。课堂上,要以一个探求者的态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需要学生自学的知识点,及时为他们制好参考性的自学提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都要找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角色的转换,为思维发展创造平台
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公式和法则等,环环相扣,组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能充分应用这些数学概念、原理、公式、法则进行推理和运算,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一些学生往往被这些比较抽象和繁杂的东西所吓倒,失去深入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影响学习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变学生角色,为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平台。
(一)“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进取的角色
学生学数学,偏重于听教师讲,然后自己做,依赖性较强,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思维的发展难于到位。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出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是教育他们克服畏难心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二是提倡相互讨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是主动自学,认真听课,敢于质疑问难。四是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民主、和谐、平等带人课堂。要变学生被动求知为主动参与,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由“观众”角色转换为“演员”角色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上舞台的机会,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演。比如,对上黑板板演的同学,在板演完后应让他们面对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上课前要认真备课,针对教学任务设计好学生的演出计划、角色分配等。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
三、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无训斥、无压制、无约束的环境里拥有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把对数学课的兴趣、好奇、爱好转化为渴望创新的意识,这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思想火花。
二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不断进取,勇往直前,朝着创新方向不懈努力并为此而树立的信心和决心。由于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成功能得到教师的赞赏,失误能得到师生的理解,这就势必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和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动手操作去得到正确的结论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三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发现和发明新的事物或新的原理,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跳跃性、多极性、独创性等特征。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气氛的融洽,消除了学生的顾虑。他们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能大胆地质疑问难,能尽力吸取别人的长处,有机会克服自己的不足,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着思维的跳跃、多极和独创,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