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留住乡村教师
2014-03-27熊国英
熊国英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近几年来,农村教师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教师流失使得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教师匮乏,甚至面临没有教师上课的窘境。
乡村教师为何源源流失
乡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条件简陋。
据《人民日报》不久前披露,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芦村镇双江小学在2013年9月初新学期报名时,学校陷入了一场师资短缺危机。全校10名教师一下子就有4名调走了,让这所村小一时无法开展正常教学。
调离该校的4名教师,各有原因。一名35岁的男教师参加公开招聘,考入了城区学校;一名在该校工作了19年的女教师因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调到了城市工作;一名刚工作两年的女教师,考虑到生育问题,调到了丈夫家所在的村小;另一名教师则也是有种种原因,调到镇中心小学工作。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岗的其他教师也不一定留得住。
因为待遇低、条件差、没前途,只好想方设法往外走,这是农村教师的普遍心理。相比于袁州区其他乡镇,芦村镇的情况还算不错的。全镇现有的10所小学中,双江小学的规模、硬件条件也是数一数二的,学校给几名外地教师提供了休息的单间,还提供午饭。
但与现代化的城区学校相比,双江小学就显得寒酸了。教师办公室里唯一的电脑上落满了灰尘,旧款显示器显得十分笨重。全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但很少使用。除了硬件寒酸,软件也相当逊色。虽然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英语课,但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至于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更缺乏专业教师。
全校7个班级,每天大概要上6节课,一周全校总共200多节课,10名教师平均每人要上20多节课。而辛劳的付出,却换不来相匹配的回报,最现实的待遇问题,随时动摇着乡村学校的人才根基。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也能拿到1500~2000元的月薪。粗看起来,虽然收入有了保障,但这笔钱不足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
乡村教师的生活空间十分狭窄,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同事和自己的学生,很少接触外面的新鲜事。地处乡镇集市的中心小学还要好一点,特别是一些在偏远的片小、村小,教师因交通不便、手头拮据等原因,一般没事很少出去,有的甚至一年四季都难进县城一趟。因此,找对象难,难找对象,这是长期困扰乡村青年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的现实问题。而“半边户”教师因背上夫妻分离的沉重包袱,他们一边要教学,一边还要为家庭生计辛苦操劳,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于是便想方设法找门路争取早日调出去。
“特岗计划”是国务院实施的一项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可一些特岗教师对于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顾虑政策有不确定性,编制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因而将特岗教师当成一种暂时的就业跳板,随时寻找着更好的职业机会。
如今,愿意留在乡村的教师,要么是已成家的当地人,要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在师资缺乏的困境下,请代课教师成了一些乡村小学缓解教学压力的常用应急手段。不少家长担心,代课教师都是本地农民,怎么教孩子?但学校表示,想请有教师资格证的、有经验的老师,不过很难请得到。
乡村教师由村流向镇,由镇流向县城,由县城流向市区,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趋势。总的看来,青年教师无家庭负担,再加上精力旺盛,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值较高,因而流失率高。中年教师则为了自己的子女有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抱负致使流失率也高。
据2012年年底有关统计的数字显示,我国有1205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80%。尽管如此,但听着乡村孩子的琅琅读书声,不禁让人担忧:等到最后一批驻守在乡村的老教师拿不动粉笔时,谁来当孩子们的领路人?
乡村青年教师难留的成因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乡村学校硬件逐渐改善,但软件却难以跟上。这难的一方面,就是农村学校中缺乏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优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是学校的希望、未来。一位政治家曾这样说过:“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同理,谁培养了青年教师,谁就赢得了教育的未来。
许多刚刚来到乡村学校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最初对教育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干劲十足。工作上你追我赶,暗中默默地互相较劲,比谁的教学成绩好。不少人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闲下来的时候,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如何将课讲得精彩些,工作虽忙碌但觉得很充实。然而,相当一些青年教师满怀信心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面对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失落感油然而生。如此一来,往日的工作热情开始降温,日子稍长一点儿,就会萌生打“退堂鼓”的消极想法。
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个人发展原因等方面,由此产生乡村青年教师失落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主观因素方面——
心理落差感: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和现在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所引起,尤其是明显的城乡差别使一些年轻教师心理失衡。一名青年教师在谈起自己目前在乡村小学的处境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小时候总梦想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当教师,可等我做了多年的教师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够早日离开这个岗位。”
工作挫折感: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缺乏教学经验,不擅长管理课堂。每天的工作繁杂琐碎,常常弄得焦头烂额。虽然感觉自己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却看不到成效。这样就无疑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他们无法将挫折化为力量,那么他们就会开始对工作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得过且过,甚至一有机会便“一走了之”。endprint
外部因素方面——
现实环境: 乡村学校环境的艰苦,发展空间的狭窄,生活乏味,人际交往困难,往往令年轻人对乡村教师岗位望而却步。全国很多村小都地处偏远山区,大学生毕业后去当教师,越往村里走越绝望。即使坚守多年的教师,也常常因为现实问题,而主动选择离去。“跳槽”无望的,则迫使自己渐渐妥协于现实环境,机械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
社会评价: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小学教师上课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廉价劳动,而到乡村学校去教书更是没有能耐的表现。对乡村教师来说,工作累点、生活苦点,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福利待遇:由于农村教师收入还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相应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一次性的整体上浮,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变化不大。近年来乡村教师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属于清贫一族。
留住优秀的乡村教师就是留住希望
2012年11月间,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网络访谈,主题为“中国的教育公平”。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教育部将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把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回答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时,袁贵仁表示,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薄弱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展顺利。
一是完善补充机制,让青年教师下得去。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共招收6.3万名学生,毕业生中的92%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实施了特岗计划,招聘30万名毕业生,其中80%留在当地从教。
二是改善地位待遇,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向农村地区倾斜。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为此,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施工资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三是提高业务水平,让农村教师教得好。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帮助350万名农村教师提升素质。把好“入口关”,积极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落实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选择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以来,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104个地级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从而激发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心。
值得教育界高管注意的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非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统筹、推动不可,需要高位推动。
——科学制定农村教师编制,解决“超编缺人”的问题。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编制,解决城乡师生比例倒挂问题,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地区特点配齐、配足教师,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拓宽引进农村教师的渠道。尝试与本地相关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教师,特别是当前农村学校紧缺的音、体、美等学科要加大培养力度。同时,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力度,有计划地引进各个学科的教师,特别是能在农村学校任职的教师。
——形成双向教师交流机制。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服务,农村教师进城学习。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加大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针对农村教学实际需求,培养全科型小学低年级教师。
增强教师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音、体、美、小学英语等紧缺学科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普惠性;大力建设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共享、免费的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师培训的网络资源,加强农村教师的远程培训;实施对教师进修机构的督导与评价,提升教师进修机构的培训质量。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农村优秀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向农村教师倾斜的优惠政策,落实绩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贴,设立“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工作津贴”,激励和吸引教师积极到农村地区从教。
2012年,江西省有序推进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的改善,成效显现。
——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不断完善。自2011年始,省财政在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中新增安排5000万元,由过去的1亿元增加到1.5亿元。省人保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发文,提高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标准: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5元,最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每年近9万名教师受益。
——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成效初显。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共同努力下,在2011年省财政安排的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中,支持吉安县、于都县、德兴市、丰城市、资溪县等5个县(市)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革试点。国家共安排1992万元,省配套奖补资金1698万元,五个项目县(市)共安排6836万元,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房74687平方米,2134套房。
培养和留住优秀乡村教师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民盟中央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为加快农村教师的培养,通过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扶贫行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自2007年起,新东方与民盟中央联合发起“烛光行动——新东方社会责任行”活动,由新东方组织优秀教师走向全国贫困地区,免费对乡村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育扶贫。该活动开展7年来,已在全国60多个贫困地区培训了2万多名乡村英语教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并将此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强烈呼声和要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推动作用。
如果农村教育的“魅力”不断增强,我们相信,许多优秀乡村教师会乐意坚守在农村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