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4-03-27鲍行勇

艺术评鉴 2014年3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体会研究

鲍行勇

摘要:声乐教学的过程是美化嗓音乐器的过程,人的嗓音乐器是唯一的且不可复制的,这就给声乐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在十几年的学习、演唱、教学实践中,对声乐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声乐演唱 教学 研究 体会

一、 声乐教学是美化“嗓音乐器”、“去伪存真”的过程

声乐教学不同于器乐教学,其困难之处在于,声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制造嗓音乐器的过程,而每个人的自备“乐器”各有差异。声乐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声乐教学不同于在乐器上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教学,声乐教师必须凭自己的听觉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学生只能凭“感觉”用意识调节来接收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其抽象性、困难程度。

一个学生优美的音质绝不是声乐老师给他创造出来的,而是天生的。这就好象是在泥沙中淘金,声乐老师充当的角色就是淘金者,通过一道道工序,把沙和一些杂质去掉,从而得到金光闪闪的金子。即通过种种训练方法,有计划地去除学生身上阻碍了美好声音产生的不该有的杂质或其它因素,把学生优美的音质挖掘出来。每个声乐老师就是制造、美化嗓音乐器的工程师,乐器做坏了可以重做,而人的嗓子一旦唱坏就无法再重新更换。作为一个声乐教师,要爱护学生那两片薄薄的、细嫩的声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这个“毛坯乐器”进行打造、调整、美化,让他能发出辉煌的、响亮的、动听迷人的声音。

二、关于气息问题

气息在歌唱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笔者在十几年的学习、演唱、教学的实践中,一直在探索与研究。笔者认为运用腹式吸气法为最好,即把气吸到以肚脐眼为中心的下丹田。以胸腔口为界,以上称为“正点”,以下称为“负点”,吸气要在“负点”以下吸,不能在“正点”以上吸。首先找对叹气的感觉,叹到哪就在哪里吸,吸到哪就从哪唱。把吸进来的气通到横隔膜以下,也就是让气息从胸腔里下到腰的周围,使整个胸腔保持空腔状态,以不至于把气提到胸腔而挤压喉头,影响胸腔的共鸣。把气顺利吸到腰的周围,使腰的周围扩张,并“保持”这种状态,使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形成一种相互对立的力的“对抗”。也就是要控制住气息,腰周围胀起来,小腹稍有力,两肋扩张,即要用腹肌顶住扩张的横隔膜,形成腹肌与横膈膜的“对抗”。

吸气要吸得快,吸得深。所谓深呼吸与深的气息支持,指气息要吸到肺的底部,沉到腰腹部的感觉到底,在叹的基础上放松,让气息下来。吸气宜少不宜多。把闻花式的呼吸(感觉用鼻子吸气加上嘴张开)、下支点吸气法(在中山装第四个扣子的地方吸)、哭泣式的呼吸以及稍加活动后的呼吸运用到歌唱中。笔者在教学中主张口鼻同时吸气,快、深,这样易打开喉咙,要开着喉咙吸气,不发出吸气声音。歌唱过程中的吸气阶段,笔者认为是绝对不能单从其字面上将之理解为只要很好地把气吸到位就行了,其实,歌唱过程中的吸气除了把气很好地吸到位,同时它还要求在这短短的吸气过程中,必须同时打开腔体,建立好歌唱状态,感情也要到位。总之,要达到“精、气、神、行”刹那间合而为一,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协调性。很多人喜欢在唱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去调整,这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唱前的调整到位更重要,其实到实际歌唱时再去调整,在笔者看来更象是到战场上了再去磨刀。呼气过程就是用刀的过程,如果到用刀时才发现刀还没磨好,很显然很容易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多动脑子,把很多的声乐要求融合在吸气当中去完成,或许这样做声乐能力会进展得更快些!另外,笔者觉得良好的自然呼吸状态要配合合理的用气方法。其基本感觉是后腰两侧要哼开,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这种哼开保持较明显的特点大约有两种:一是发声过程中伴随着哼和哭的感觉,使后腰有一定的扩开感,紧而不僵;其次是在准备歌唱发声前,就将后腰带处脊椎的两侧轻轻扩开,然后开始发声歌唱。这种呼吸的用气状态使歌唱者能够自由控制声音的强弱。原则上讲多吸气不如少吸气,少吸气不如带感情下的自然吸气。吸气决不能过满,过多,僵硬,紧张等。

笔者在教学中还强调学生注意:(1)唱高音时,小腹应该有力量往里收,后腰用力顶住,这样声音出来很结实。但不要因为收腹,把气推出去,应该把声音坐在气上。(2)收腹和扩张双肋可同时做,气好象在腰里换。(3)不要张嘴,双肋就往内吸,反而感觉向外扩。(4)在发音以前提前吸气,为的是打开喉咙,口鼻吸气,同时作好位置的准备,然后唱,要使声音持久、动听,关键在于你能否掌握好吸气。

三、关于“哈欠”状态的运用问题

“哈欠”也是我们生活常常要做的动作。歌唱中的“哈欠”状态和一个人在疲劳或困倦时打哈欠是一样的。笔者在学习声乐的十几年期间,得益最深提高最快的是跟一位83岁高龄的老太太学习声乐时,她反复并一再强调我做到歌唱时保持、加强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笔者在歌唱的实践中拼命努力地去做这种“哈欠”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笔者解决了多年困扰着我的喉咙紧,歌唱带着“喉音”,声音下不来,上不去的难题。也解决了声音不通,下不来胸腔,上不去头腔,卡在喉咙里所导致的声音挤、压、白,并出现小抖,有似羊叫般的尖、刺耳的难听的声音。并且使声音变得圆润、通畅、动听起来了。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也强调學生做到半打“哈欠”的状态,也收到了一些效果。

我们闭口打个“哈欠”,喉咙里面状态是打开的,软颚是抬起来的,这符合科学发声状态的感觉。歌唱是中是要保持喉咙里面有这样状态的。它可以使声音垂直、掩盖、通畅,容易调整好气息和位置的关系,找到合理的共鸣状态。所以教学时要求学生用打“哈欠”来体会喉咙里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来歌唱,转换母音时不能改变“哈欠”状态,这样就能获得竖的、上下贯通的、浑厚而圆润的声音。

但是,要注意的是“半”打哈欠,即要求不能把打“哈欠”打过头了,产生了僵硬的声音。打哈欠时加上放松或叹气,练习中把小舌头抬起来歌唱并保证每个字都是这种状态。

笔者在自己演唱实践与教学训练学生中的体会是:(1)打“哈欠”分两个阶段:前阶段是鼻子、嘴巴打开,深吸气。喉结最低的时候,喉头最开。后阶段,往外吐气时,喉结开始上。(2)颌关节打开:上颚往上抬,上下颚要松开,下巴放松,象是挂着,想使劲也使不上。打“哈欠”的目的是为了开喉咙。(A)使声音全面放出来;(B)使喉结保持在下面,声音就稳定,不会出现小抖。体会一下下巴轻轻放在桌子上,打开嘴巴。(注意:唱歌时任何时候都要往上唱,抬上颚,不要往下压下颚。)(3)唇周围的肌肉,唇角等,都该保持放松状态,不紧张,里面打开带动外面,不能外面带动里面,否则就会紧张,位置也不到位。咬字好象在耳朵中间地方出来。(4)唱中声区,与高声区颌关节的张力不同,要根据音高向上调整。

四、关于如何唱高音的问题

笔者在学习声乐的开始四五年里,高音一直只能唱到G2,再往上高半个音只能勉强上去,A2是无法唱上去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所从师的老师大多都是女的,女的唱高音的感觉与方法同男的不一样,也就是说我还没有真正学到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后来,笔者跟一位男高音唱美声的老师学习声乐,笔者的高音的演唱能力才开始突飞猛进,一下子就能够唱到C3至D3。笔者也掌握了一些解决男高音如何唱高音的技巧,即在打好演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运用“关闭唱法”与“咽音唱法”。

“关闭唱法”是男声发高音时一种最巧妙的技巧。女声不像男声那样需要。“关闭唱法”就是歌唱时不能在所有的整个音域中,用同样的方法唱,是在气息上升至上颚与头腔共鸣区时,运用腹肌向里收缩,横膈膜向上与胸肌配合来维持强力的气压,软颚与小舌均提上,然后以极缓的速度将气运至头腔区,将音色变暗转向头的中区与后部,再转向前送出,使之发出一种金属质的有力而动人的共鸣。

“关闭唱法”是一种精心的声乐技术,要细心地去体会。笔者记得自己在初学时根本找不到这种感觉,因为以前女老师教我的是用她们女声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而在实际的男声演唱中假声是很难唱出来的,要么太虚要么太真声了,往往真假声脱节而没法混起来,所以笔者认为男声在唱高音时不能借用女声的混声唱法,而应该换种方法。笔者在男老师的反复示范以及他所谈的自己的演唱体会后,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试验与练习、揣摩,才初步掌握了这种演唱技法。“关闭唱法”说白了就是母音转换,唱到高音区时把母音变窄,如把a变成ao再变成o再到ou再进一步变窄成u 。关闭并非关住,它是在唱高音时把声带靠拢,母音就变窄了。笔者最切身的体会是唱高音时首先要把声音拢住往上挪到头腔,母音从大变小,声音变暗,有如掩盖的感觉,改变音色,使明亮的音色变成晦暗色往前额、头顶送,使声音听起来好像被一层轻纱罩住似的,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复盖着高音一样。也就是唱高音时,上颚向上提,软口盖升高(打哈欠状),引导气息进入头部的共鸣腔形成一个象教堂那样的圆顶空间,让气体充满这个空间,籍着强力气压的支持而发出一种整体的铿锵有如钟鸣、充满生气的动人的音色。“关闭声”是真声到头声的中间衔接部,主要是头部各腔的掩抑微妙的关系。

其实我们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假声就是不自觉的运用了关闭唱法,如京剧唱法,比西洋所谓的这种运用“关闭唱法”所唱的音还要高几度,它在把气息、声音上升至头腔时,还渗进了假声,在很高位置的假声点上把声音放大唱出来,这种京剧的含有“关闭”元素的唱法,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并在演唱实际中借鉴、运用,只是这种京剧唱法发出来的声音没有西洋运用“关闭”唱法发出来的声音浑厚、洪亮、动人、持久、铿锵有魄力。

林俊卿博士的《“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一书,也分析了各种唱法的优劣。林俊卿在没有学习”咽音“唱法以前,学了多位老师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只能唱到f2到g2,后来向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学到了意大利传统“秘方”——“咽音”发声法,直到现在还可以连续用真声哼响亮到C3到E3的音几百次毫不感到费力,而在低音部,仍可以把lowC的音唱响。对于“咽音唱法”,唱高音时在口腔的后半部恰当地建立和改善一个适宜的歌唱腔体,充分利用口腔的歌唱共鸣,对咽部作特殊姿势的调节所发出的“咽音”,音色带上了金属般的脆亮成分,声音变得比较美妙动听,富有致远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咽音”也就是发声器上端的会厌周围组织全面收缩形成细小的 “发音管”共鸣室造成的,唱高音时歌声带有铿锵结实音色的声音。我认为平时在练声中只有运用“咽腔哼鸣法”,多用a e母音进行训练,并加强咽腔肌肉群的训练,才能获得动听的“咽音”。

在实践中领悟到无论哪种唱高音的方法都要用腰部的力去唱,即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部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起来,张开口,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运用腹肌的收缩来增加压力(到了a2就要用腰力了),再运用上一些“关闭唱法”和“咽音唱法”,高音就容易唱上去了。

不管运用什么唱法唱高音,还是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声,加强科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反复训练,不断琢磨,不断提高。就象跳高运动员在训练跳高时,教练教你怎样去跳,比如背越式,跨跃式,你在知道了技巧后还是要拼命地去练跳,使你的大小腿肌肉群得到训练具备一定的弹跳能力,才能够越过目标高度。唱歌也一样,你掌握了技法以后,还是要练,使参与歌唱的咽腔、胸腔、头腔、腹肌等肌肉群得到良好的训练,建立起良好的中低声区以及正确的换声区系统,才能够唱出一定的高音。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慢长跑等有氧锻炼可以提高肺活量,杠铃、哑铃等无氧运动锻炼全身肌肉群,发达的胸肌与腹肌可以提高唱高音的能力。

五、关于歌唱声音的方向与如何传远问题

我们唱歌的人都希望声音能传远,使很远的听众能够听到,声乐老师要求我们练习时往里吸,往里唱,不要往外唱,同时要求声音不能进进出出,出出进进。声音要先拢住再往头腔上挪,向上前方前额的部位集中,在头顶外部向前方飘荡,这样声音就可以传得很远了。也可以这样去做,声音在硬颚与软颚之间的垂直正上方,即咽音后点,往上方两个方向走。一个是自咽音点象海豚顶球一样往眉心前上方(面罩点)方向从里往前上方成四十五度角穿透斜飞出前额直向上前方运动;另一个方向在咽音点往头顶上方直插云霄。

參考文献:

[1]赵伯梅.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3]田鸣恩.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体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浅析元音训练在声乐学习中的特殊意义
浅谈气息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