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对策分析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2014-03-27王学烨林子赛颜丽美施秋玮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宗教信仰大学生

王学烨 林子赛 颜丽美 施秋玮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对策分析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王学烨 林子赛 颜丽美 施秋玮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生成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最后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从而为未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大学生 宗教信仰 教育对策

宗教是人类对于超人间、超力量的东西表示信仰和崇拜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使这种意识综合行为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1]。同时宗教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经久不衰[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很多国外文化元素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慢慢渗透开来,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对国民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于是,“宗教升温”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迅速显现。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处于尚不稳定阶段,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感并乐于探索其中。宗教则因此以其自身独特的神秘性强烈地吸引了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亿多的宗教信徒中,70%到80%是在80年代末后入教,其中青年信徒约占了3000万到4000万。而就各地而言,在宗教信徒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20%左右,最低在3%至4%之间[3]。由此看来,大学生信仰宗教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有逐步上升趋势,其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不可小视。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状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主,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问卷有效率87.33%。调查范围遍及多个学院大一至大三本科生及研究生,共涉及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化学、生物教育等22个专业。由于浙江师范大学男女生比例的不对等性,本课题研究在尽可能多代表更多的样本和表现事实的基础上,男女比例显示了一定的差异,样本比例约为7:10。根据是否具有宗教信仰,将被调查对象分为三类: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以及不清楚是否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故单独列为一组。

(二)大学生宗教观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四个群组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大学生在宗教观问题上的浅层表现及其深层原因。

1.大学生宗教观存在问题的浅层表现。

(1)大学生对宗教知识了解匮乏。

调查结果表明,较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及宗教知识了解匮乏。在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上,问卷设置了对“宗教”“宗教信仰”“宗教起源”方面知识的理解三个问题。在“您认为宗教是什么?”的调查中,党员、“无宗教信仰”和“宗教信仰不确定”三个群组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比例要远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而在“宗教是科学”的选项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例则远远大于其他群组,这显示出相当一部分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将宗教与科学混为一谈。此外,党员中有6.46%的人不知道宗教是什么,这在四个群组中的比例是最高的,说明大学生党员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正确认识宗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观匮乏的现象。

表1 大学生对“宗教起源”的认识(%)

在宗教起源问题上,从表1可以看出,党员和“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合理认识宗教起源的比例是最高的。但四个群组中却均有超过40%的大学生不知宗教是如何起源的,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宗教知识的匮乏,尤其是“宗教信仰不确定”的大学生,其在对待宗教、宗教信仰、宗教起源等问题上则相对知识缺乏。

(2)大学生对宗教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存在误区。

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方针的理解”这一问题调查中了解到,近一半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一方针政策,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应该与信教群众分离”。另外,1/4以上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国家这一方针政策,也就无法做到自觉抵制宗教对于教育的干扰。图1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接受高校开展宗教观教育的态度和认识。包括“有宗教信仰”在内的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宗教信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并存的”,只有极少数群体认为“两者尖锐对立”,这说明宗教信仰问题并不会过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宗教观念的适当教育和正确引导。

图1 宗教信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功用认识不准确。

由表2显示,在这样一个社会体制转型、价值多元显现的背景下,四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大学生均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只是简单的心灵慰藉。此外,“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普遍否认“宗教被统治者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的历史作用,并有1/3的大学生认为宗教能“凝聚人的意志,维护社会稳定”,也说明了其对宗教作用认识的片面性。

表2 大学生对宗教的作用的理解(%)

2.大学生宗教观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

(1)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是导致大学生宗教观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人生是否需要宗教信仰”的调查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人生需要宗教信仰”,而包括党员在内的其他三组数据较为接近,基本持“看情况,可有可无”的心态,这说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虽不认同信仰宗教的做法,却没有明确的信念来抵制宗教信仰。另外,有7.41%的“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可有可无,说明这部分学生宗教信仰存在不坚定性,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转为不信仰宗教。

在“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的调查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普遍认同“宗教有益”,而其他组别的大学生也普遍否认“宗教有害”的观点,这说明大学生在不了解宗教又没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情况下,对宗教信仰的影响持有摇摆的心态(图2)。

图2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

(2)大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不足。

课题组设置了“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怎样看待‘命运’”两个问题,结果分析出造成了大学生宗教观出现问题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抗压抗挫折能力不足,缺失了人生目标与追求,对命运存在妥协心理,这不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容易导致其最终走向宗教信仰。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对人生与命运的看法上,党员和“无宗教信仰”两个群组的大学生都存在人生追求不明确的情况,而“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有明确人生追求”的比例是最高的。但在这些学生中有62.96%的人又认为“人力只能改变命运的某些因素”,从中说明他们内心是存在矛盾的,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理想,但命运的因素不可忽视,因此,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怨天尤人,从而放弃努力,向“命运”妥协。另外,对于“怎样看待‘命运’”问题,四个群组的大学生都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人力只能改变命运的某些因素”。这反映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下,高房价、就业难等各种压力使得大学生抗压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对自我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弱。

图3 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追求

3.大学生普遍存在神灵观念。

表3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相信神灵是切实存在的。“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多数相信神灵存在,并且认为“宗教和神灵是对世界正确反映的一种形式”。通过数据对比还发现,大学生党员在神灵观念上的认识水平甚至比“宗教信仰不确定”和“无宗教信仰”的群组低,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识较片面。

表3 是否相信神的存在(%)

二、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

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资料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个人经历的影响。

与初高中不同,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一般在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有明显的动摇性和功利性,自我调控能力差,当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将要踏入社会的种种压力都会困扰大学生或者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而这时宗教如果能为大学生提供心灵的避风港湾,在人的心灵救赎以及道德层面上缓解大学生的情绪低落问题,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走向宗教信仰。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选择的信教原因中就不乏包括有“学习压力”“感情受挫”“内心需要精神寄托”等。

2.大学生认识偏差的影响。

目前许多大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自身的受教育情况,都过分苛求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非常高,总是用完美主义的眼睛综观社会。然而,当社会展现给大学生的并不是其心目中所期待的完美状态时,大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而从某种层面上讲,宗教在对于人的世间、心灵的状态是一种完美主义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恰恰能满足大学生对完美主义的要求,正是因为这种对社会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走向宗教信仰。

3.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宗教作为一种价值观,在这个多元化价值观念交融的时期,是极易被大学生接受的。大学生比较年轻,又在开放的校园中学习生活,所以具有善于接纳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而日常生活又可以接触到各类新鲜事物和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其对价值观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宗教信仰。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根源上讲,宗教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源。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无神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不可否认,认识和遵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自然现象还没有得到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的损失,如生命、财产等,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物质形态后面所损失的精神伤害。在这时,人们就会急迫的去寻求唯物论以外的意识形态来填补心灵的空白,宗教信仰就有了生长的土壤。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宗教信仰追求和盲目跟风是目前大学生在内的很多群体、个体走向宗教信仰最根本的原因。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宗教观念的信仰和对宗教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从小就看见长辈从事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活动,并且在生活中和平常的交流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宗教知识,慢慢地就接受了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文化,但由此而产生的宗教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定的宗教信仰者,而仅仅只是对长辈宗教观念及思想的默许认同。也有很多家庭并不信仰宗教,但是很多大学生还是选择了宗教信仰,这可能与大学生所生长的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有关。如家庭条件贫寒、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这些都很有可能在心理上引发大学生的变化,因不愿或无法与他人倾诉,转而寻求心灵慰藉。

3.高校宗教观教育的滞后。

首先,许多高校对宗教存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高等教育一直强调重视培养实用技能,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尤其是政治理论的学习较为单薄,比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观课程,教师在教学上更多的是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较为空洞、教授形式古板,使大学生对其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此外,高校对宗教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里关于宗教观的教育课程很少几乎没有,学生无处获得关于宗教信仰的合理认识。也正是这种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处于一种感性、肤浅阶段,宗教对大学生保持有一种神秘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易走入宗教信仰的“漩涡”。

4.宗教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于一集,于是宗教教义以文学作品、宗教活动等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宗教故事、宗教仪式、建筑、诗歌、绘画等宗教思想中所蕴藏的关于道德和伦理方面的积极元素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宗教崇拜。大学生之所以崇拜宗教很大原因在于是这种积极的思想在认知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制或是接纳这个与自己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社会,或带领大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努力适应社会;或是鼓励大学生重建自我封闭空间,不与世俗同流。正是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东西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从欣赏到崇拜,最后走向宗教信仰。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解决对策

总结相关的文献,学术界普遍认为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和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提高对宗教信仰问题的辨别能力。同时高校应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摒除传统的教师灌输形式,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快乐学习,自发接受唯物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并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

2.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面对和挑战挫折的能力,及时解决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灵共鸣或慰藉重建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完善其自我认识,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增强其抵制诱惑的能力。

3.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一大优势,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避免宗教迷信影响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高校应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注意深入彻底多方面,从根源上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涉及自身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更有成效。

4.依法对大学生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已经皈依宗教的大学生信徒在校园外进行正常的宗教仪式和活动不予干涉。但应严禁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任何形式的传教活动和群体性宗教活动,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对任何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应予以严厉打击并依法制裁。

四、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影响信仰生成的各种因素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得出了相关结论,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内容上存在不足,课题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上出发,比如信教现状、信教原因、信教影响、对策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内容研究较少。第二,对于对策研究方面,本课题一直侧重于研究学校如何发挥作用和如何采取措施,而对一些“环境”因素却有所忽略,比如媒体、家庭以及社会如何发挥何种作用。再者,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一直把重点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分析、解释和教育上,却忽略了它本身却是一个宗教问题,即缺乏用揭示问题本质的理论来进行解释,使某些问题的研究缺乏规范性。最后,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存在不足,运用问卷调查法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虽能获得较多的信息,但是其选取的样本大小是有限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信教心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还需开展更深入地研究。

[1]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9.

[2]陈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3.

[3]罗石.宗教影响与高校德育[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3,(1):8—9.

王学烨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林子赛(通讯作者)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讲师 博士

颜丽美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秋玮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责编 杨 欣)

※ 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项目编号:25)。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宗教信仰大学生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LiBa0.95-yBO3∶0.05Tb3+,yBi3+荧光粉的制备及荧光性质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