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应对大学生需求问题的探讨

2014-03-27

关键词:感兴趣心理健康大学生

郑 华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学校社会工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借鉴2004年山东高校最先引入社会工作模式,针对大学生亚健康文化问题,例如,沉迷网络游戏、虚拟网络感情、偏离现实生活、感情缺失等现实问题,特别是近期某高校大学生因生活颓废、精神空虚而引发的投毒案件、伤害动物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给校园安全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及建立完善服务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学校社会工作应对大学生需求问题的调研及数据分析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口头访问的方式,运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筛选、改错,检验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对26个学院的学生发放了600份问卷,男生250人,占总人数的41.7%,女生350人,占总人数的58.3%。虽然男女之间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数据比较符合佳木斯大学的实际情况,调查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对象:大一学生180人,占总人数的30%,大二学生254人,占总人数的42.3%,大三学生160人,占总人数26.7%,大四学生6人,占总人数1%。大二的数量最多,因为二年级学习工作交叉多、矛盾多,同时各方面经验还处于比较少的状态,因此压力苦恼也较多,所以调查数量最多。调查对象专业分布如下:文史类学生300人,占总人数的50%;理工类学生160人,占总人数的26.6%;艺术类学生70人,占总人数的11.7%;体育类学生70人,占总人数的11.7%。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无压力的较少,压力与苦恼来源于各个方面。步入大学后,一方面,学生希望尽早地投入到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地方面尚未得到足够的锻炼,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生存能力,所以就存在着发展上的苦恼与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每位学生的性格取向、家庭生长环境、社会影响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及在校园当中得到的锻炼与学习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自我定位等认知方面表现出很多的不同,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差距,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苦恼来源。

表1 压力及苦恼的来源问题

表2 压力和苦恼解决方式

从表2看出,解决方式主要还是集中在自我疏导宣泄与向朋友倾诉之上,其他的方式所占比例较少。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向朋友倾诉这种排压方式,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友情的重视,在友情的基础之上,互帮互助共促发展;向家人、教师倾诉以及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仅仅占小部分,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家人的交流还有待提高,学校及家庭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的身心健康。根据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有效参考。首先,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学校社会工作应该从根本上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让大学生学会释放压力,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保持心理、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大就业指导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创业课,使大学生拥有就业、创业的资格证和通行证。其次,要关心和解决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运用原有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同时,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学生。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度低是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存在的最大不足。只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够更好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活动样式少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对于各类活动的样式有了更丰富、更新颖的要求,这就为心理中心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宣传力度不够和活动不能够贴近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只是坐等校级学生被动地询问和求助,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当去开展贴近学生的服务活动,使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导向以及服务项目类型。所以重点是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详细的活动类别,并且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所认可。

表3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不足方面

表4 遇到压力是否找相关部门的统计

如表4所示,从上面的数据看出现在还只有很少的 一部分会选择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解决问题,但是有44%的尚不确定。因为学生对“助人自助”理念的社会相关部门还不了解,甚至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我们社会工作部门介入时,要知道大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

表5 学生比较感兴趣活动的数据统计

如表5所示,在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和性别的交互分析中,可以看到女生和男生兴趣爱好集中在文娱游戏活动上,分别占各自的62.6%和54%。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一对一情感疏导,选择该项活动的男生占49.5%,女生则占35.3%。从数据分析来看,女生比男生更喜欢多元问题咨询、心理健康测试和相似行为者的集体活动。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文娱游戏活动,占59.1%,其次为心理健康测试和一对一情感疏导,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1.5%和41.3%。相比较而言,相似行为者集体活动和多元问题咨询,感兴趣的大学生较少,仅为24.1%和21.1%。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文娱游戏活动的人数较多,这就为我们学生工作介入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如表6所示,在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和年级的交互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是人际交往,占总人数的61.3%,其次是兴趣培养,占55%,还有49.1%的大学生对社交建立也比较感兴趣。大四学生比其他三个年级更注重职业规划、自信建立和兴趣培养等,但由于大四的样本比较少,所以本次调查我们的大四学生不具有代表性,以下的交互分析同上。而其他三个年级中,对各项活动的感兴趣的比例相差不大,因此我们认为,年级对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没有太大影响。在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与性别的交互分析中,比较明显的是在兴趣培养、目标确立以及情感倾诉等方面,女生总体比男生更加感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选择该项的女生占58.5%,男生占49.8%;在目标确立方面,女生占37.7%,男生占27.1%;在情感倾诉方面,女生占30.4%,男生则为20.2%。

表6 “90后”喜欢的主题活动

二、学校社会工作应对大学生需求问题的可行性

1.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需要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入学后的不适应问题;二是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三是压力与苦恼所带来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四是行为偏差、越轨问题;五是家庭关系问题;六是人际交往问题等;七是家庭沟通问题;八是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九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问题 (实践实习、勤工助学、创业生涯培训等);十是教师育人的实践环节等。以上大学生需求问题的解决,单方面依赖学校不能很好地完成,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凸显了无助、难以应对。对此,陆仕桢认为,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个体本位意识不断上升,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工作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工作对象“政治人”的关系,工作方式刚性地居高临下,而社会工作与工作对象是平等的工作方式,是柔性的[1]。心理学也表明,18岁以后青年人寻求的是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同时面临异性选择和职业选择等问题,根据大学生特殊时期的这种特点,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深入沟通等社会工作方法更能体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更能体现大学生“意识觉醒”和工作者的道德实践,彼此接纳、深刻体会对方的心理变化,易于大学生接受。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我国未来十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民政部发布《民政部2012年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指南》[2]。事实上,社会工作的实践就在我们身边,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凝聚了相当的社会工作人才,高校社会工作者实际是以在读大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主体,他们既是工作者,也是工作对象。学校就是场所,具备了学校开展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的条件。

3.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院管理模式,建立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等服务体系,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不同于社会工作,高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谢立忠说过,社会工作是帮助许多人解决个人在社会结构、制度、政策等方面问题的根源,包括参政议政性质的活动,范围广,形式多,与高校管理模式下的服务体系不可相互替代[3]。

4.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特点之一,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例如,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社区工作方法、咨询服务等的社会工作方法引导与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例如,典型示范、榜样激励法、谈心法、批评与自我评等方法相比,在解决复杂学生问题方面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更易被这个时代特点的“90后”大学生接受。

5.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倾向于政治上的价值取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而社会工作倾向于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6.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说服教育、灌输为主,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辅导和服务,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是助人自助、尊重接纳、民主自决,不采用批判的态度,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在已经实践的高校中发挥了良好作用。特别是在我国香港高校进行的预防性、发展性、补救性的服务,已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提升了学生“自助助人”的服务理念,满足了高校学生的需求[4]。在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还没有制度化、普遍化,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三、学校社会工作应对大学生需求问题的建议

1.要突出学校社会工作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在高校原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院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互为补充,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面向社会聘用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员。在本次被调查者的大学生中,无压力的较少,仅为12.2%,大多数存在相关压力和苦恼,而压力及苦恼来源最主要来自工作学习等发展方面,占75.2%的大学生选择该项;其次为自我定位等认知方面,为58.2%。可见,在机构建设方面,把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部门整合纳入到社会工作站中,避免机构的重复,建立健全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重视社会工作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2.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社会工作方法的专业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又是学校的社会工作者,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被调查者,在衣食住行、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压力及苦恼更明显,分别占本专业的46%和42%,而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定位等认知方面的压力及苦恼更突出,占本专业的62.5%,压力苦恼集中在自我疏导宣泄与向朋友倾诉之上,其他的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少。可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会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3.要注重丰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定期与学校社会工作部门开展实践性、文艺性强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文娱游戏活动,其次为心理健康测试和一对一情感疏导。心理健康测试和一对一情感辅导的形式展现,更能突出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性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满足学生的需求。

4.要加强学校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在本次调查6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存在学生参与度小的问题,其次有56.8%的大学生认为活动样式较少。当遇到压力时,只有9.8%的大学生会选择找社会相关部门解决问题,4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视问题而定。而44.8%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找相关部门解决。这说明学生没学生有意识到学校社会相关部门的助人自助的功能,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加大社会专业机构的宣传力度,提升其影响力,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形成高校特色的学生工作亮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既达到服务广大学生的目的,又起到提升高校自助助人的专业服务效果。

[1]王涛.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晓龙.高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谢立忠.社会工作本质:“助人”为本还是“维护”为本[C]//何国良,王国斌.华人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北京: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

[4]陆仕桢.社会工作及教育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1999.

猜你喜欢

感兴趣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更 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样的智能厨房台面,你会感兴趣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