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市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2014-03-27杨凯文

长江蔬菜 2014年1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高山山区

杨凯文

池州市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杨凯文

杨凯文,安徽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47000,E-mail:pys1305@163.com

导读:池州市是位于皖江南岸、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市,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当地政府部门的行政推动和科技部门的技术支持,在农村经纪人的积极参与以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推动下,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池州位于皖江南岸,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市,国土面积8 272 km2,耕地总面积13万hm2,林地51.8万hm2,总人口154万,农业人口130万。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丘、圩兼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生态环境优美,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池州市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特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蔬菜产业。到2012年底,全市初步建成高山蔬菜、食用菌、水生蔬菜、山野菜、出口蔬菜、城市专业蔬菜六大类特色蔬菜基地,基地总面积7 603.8 hm2,年产值达3.1亿元,加工企业新增产值2.9亿元,新增利税1 900万元,带动农资经营、汽车运输、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服务城市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 我市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成效

1.1 利用高海拔地区气候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全市海拔在500~1 000 m的耕地有16 675 hm2,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好,无工业污染,夏季气候冷凉,7月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5℃,适宜蔬菜越夏生长,是有机食品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良好区域。20世纪90年代初,石台县为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引进辣椒在部分高寒山区试种,取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开来。为进一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高山蔬菜产业,石台县委、县政府重点解决通往山区的道路建设问题,破解了高山蔬菜发展的瓶颈,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扩大高山蔬菜基地规模,千方百计打开销售渠道,目前全县高山蔬菜面积发展到2 334.5 hm2,年创产值5 000万元,产品 95%以上销往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及安徽本省,蔬菜上市时,每天销往长三角地区的蔬菜达320 t以上。全市形成以石台县高山蔬菜基地为核心,沿九华山山脉、仙寓山山脉的高山蔬菜产业带。种植区域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准入制,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降低氮肥使用量,推广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和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实现了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利用山区林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

东南部山区是中国四大名菇徽菇的主产地之一。该区域昼夜温差大,所产食用菌个大、肉厚、品质好;食用菌栽培所需的锯木屑、棉籽壳来源广,全市26.3万hm2用材林也主要分布在该区域,且北部沿江地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达1.4万hm2。20世纪

80年代中期,食用菌椴木栽培的方式逐渐被淘汰,

推广袋料栽培,山区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和保护,

促进了当地林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量达11 000万袋,产值达1.2亿元。以毛木耳为主,其产量占菇类的90%以上,占全国毛木耳总产的1/24。食用菌种植涉及146个行政村的0.8万余农户,其中3万袋以上的种植户有220户,1万袋以上的有1 625户,

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劳动力年均纯收入在5 000元以上,解决了2.3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目前,已形成东至县境内的312国道沿线乡镇食用菌基地产业带和集食用菌栽培、制种、加工及专业市场、经纪人队伍建设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

1.3 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生蔬菜产业

池州水资源丰富,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市160 km,境内水网纵横,河流湖泊众多,十大河流横跨三大水系,流域总面积8 542 km2。8个中小型湖泊,多年平均水面积144 km2,围垦面积32 km2。沿江沿湖乡镇根据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荸荠、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生产。该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生蔬菜大多与水稻连作,部分为塘藕、湖藕面积。

1.4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创汇型蔬菜产业

池州九华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蔬菜加工外贸出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去生产原料一直靠从外省和本省周边市县调入,原料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日本、欧盟国家提高农药残留控制标准后,产品出口受挫。为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调整经营思路,与农业部门、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在大气、土壤、水质较好的生态区域建立333.5 hm2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基地面积达1 334 hm2以上,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公司年收购农产品1万t,年加工甘薯8 000 t,马蹄、荷兰豆等蔬菜1 400 t,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年加工产值5 000万元,年创汇600万美元,带动农户1.2万户,解决1 0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5 开发利用山区森林蔬菜资源,发展山野菜产业

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51.8万hm2林业用地中,竹林占2.6万hm2,盛产竹笋、蕨、葛等。过去,对山区的一些特色山珍野菜,开发利用不充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产业化扶持力度,山野菜加工企业发展较快,达20多家,年加工量4 200 t,年销售收入4 500万元。产品由传统单一的干制品,发展到干制品、腌制品、保鲜品、山野菜酱等,其中山野菜酱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打进了国内知名超市。

1.6 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型“菜篮子”经济

城市建设和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蔬菜基地面积不足和居民蔬菜消费需求增长。为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带动城郊型经济的发展,2004年起,市政府连续3年将城郊蔬菜基地建设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每年拿出100万元财政资金,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村村通公路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蔬菜基地倾斜,加大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补贴,引进蔬菜种植大户,目前累计新增无公害标准化专业菜地800 hm2,新建标准化钢架大棚950座,新建沼气池802个。

2 几点启示

2.1 行政推动是关键

石台县高山蔬菜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石台县实施科技扶贫,县农业部门在海拔700 m以上的七井乡黄尖村试种高山辣椒,因为气候适宜,辣椒品质优,产品在市场上很是抢手,种植农户尝到了甜头,当地政府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抓典型示范带动,既要经济发展,也要青山绿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至县食用菌栽培量很少,而且仅限于传统的椴木栽培方式。在国家林业政策收紧、原木资源渐趋紧张时,东至县科技部门经考察调查后,在食用菌产地开始推广袋料栽培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该县年棉花种植面积10 005 hm2的资源优势,试验、推广以棉秸秆替代锯木屑的种植方式,扩大了食用菌栽培基料的来源,使得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促进当地林木资源和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产业化建设是核心

当前农产品是买方市场,因此建设蔬菜基地时要考虑生产的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东至县食用菌、石台高山蔬菜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是因为广大的农村经纪人参与产品流通,他们跑市场、跑信息,搞活了市场流通,带动了基地建设。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农产品市场建设就有基础和条件,反过来市场建设好了又会促进产业发展。东至县抓住南部山区茶叶和香菇2个产业和2个拳头产品,在官港兴建东至茶叶、香菇大市场,通过农产品大市场,一头联向农户,一头联向全国各地。

2.3 资金扶持是支撑

农业是弱势产业,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影响。在池州城郊蔬菜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财政投入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财政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棚补助、沼气工程建设。2004-2012年,市财政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3 000万元以上,新建城郊蔬菜基地450 hm2,并吸引一批返乡创业人士进入“菜篮子”行业发展蔬菜生产,促进城市专业菜地规模化快速发展。

2013-10-21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高山山区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高山从何而来?
山区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