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方向的探讨
2014-03-27叶婧怡叶永忱
叶婧怡,叶永忱
(1.宽甸满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辽宁宽甸 118200;2.宽甸满族自治县水利局,辽宁宽甸 118200)
1 概述
宽甸县地处辽宁省东部,鸭绿江中下游右岸,总面积6 193.7 km2,属山区县。境内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全县大、中、小河流548条,其中10 km以上河流46条,水系总长2 798 km,主要河流有鸭绿江、浑江、半拉江,叆河、蒲石河、南股河、北股河、安平河、雅河,俗称“三江六河”。宽甸县又是辽宁省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左右,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建国以来,全县在中小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防洪设施,使河流减少了洪水威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但要从根本上应对山区河流洪水灾害,改变山区面貌,以适应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就有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摸清山区自然面貌变化规律,探讨山区中小河道治理方向和任务,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2 宽甸县山区自然面貌的变化
宽甸县属于天然次生林区,过去森林茂密,植被较好,是个山青水秀、土质肥沃的地方。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河流一般窄而深,有些水流长年不断,沿河两岸有护岸林,从沟口向山里望去,都是茂密树林。可是,经过五十多年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自然面貌遭受了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连绵不断的荒山秃岭,山上树少了,河里常流水少了。由于森林被破坏,自然界水的循环情况也被改变。洪峰流量比过去增大了,大量沙石随之下泄,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洪水出槽,左右来回翻滚,每次洪水,都吞噬掉两岸大片的耕地、房屋及厂矿企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灌水镇境内的叆河,是流经宽甸境内较大的河流之一,原来河宽不到40 m,平时水深约1.5 m,两岸全是大树,河里有鲤鱼、鲫鱼、鲶鱼等鱼类十多种。1960年、1977年两次大洪水,河床变动,主流已由原来的东岸到西岸移动了80 m,即每次大洪水都要变动一个河床,现在已形成一个100 m宽的乱石河滩。由于沙石淤积河床抬高,平时河里的径流大部分变成乱石滩下的潜流。从宽甸的太平哨、梨树沟两个水文站50年来地表径流实测资料分析,现在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太平哨站地表径流减少了14%,梨树沟站地表径流减少了10%。
自然面貌的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一是由于森林覆被率的下降,破坏了地表涵养水源,削弱了水土保持的能力。宽甸县1996年、2010年境内两次大洪水冲走、沙压耕地近10万亩;2010年古楼子乡发生泥石流1 000多处,冲毁耕地6 000亩。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沙石下泄,淤积河道,抬高河床,加重了洪水灾害。二是洪涝灾害周期缩短,灾害的影响程度加大。根据资料分析,从1958~1979年,相隔21年遭受两次大洪水,1979~1996年相隔17年,1996~2010年相隔14年。从一次性降雨看,1958年为482.1 mm,1960年为462 mm,1977年为456.3mm,1979年为443mm,1996年为440 mm,2010年为460.5 mm。6次降雨相差不大,但洪水灾害却一次比一次大。三是旱灾发展加速。从1949年有气象资料分析来看,1949~1970年21年间,全县性春旱秋旱共发生过7次,平均每3年1次,1979~2010年31年间发生15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旱情发生的频率,有了明显增加。
山区自然资源遭受破坏,洪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一是乱砍盗伐,毁林开荒;二是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因地制宜,实施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三是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 宽甸县中小河流治理方向和任务
宽甸县是山区,沟壑纵横,河流密布,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设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
(1)统一规划,标本兼治。
全县的河道治理首先要统一规划,合理确定防洪标准。本着上下兼治,先上后下,先重后轻的原则,集中资金按整条流域、整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宽甸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搞治河修坝,夹河造地,全县共修建各类防洪堤坝约1 400 km,河滩造地3 000余亩。由于单一治理,治下不治上,束窄河道,洪水过水断面缩小,加之有些工程质量差、标准低,结果1977年、1979年两次大洪水冲毁了90%的堤坝,冲走河道边农田5万多亩。
(2)加强源头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应采取以流域为系统的治理。山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毁林放牧、取柴及陡坡耕种,正确处理农、林、牧三者关系。蚕场、果园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将成为秃山、破皮山。蚕场内要进行等高补植橡子,有的要用紫穗槐穿带。果园要修成台田或池田,有条件的地方修建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源头沟道要闸沟修谷坊,改缓水流,拦截泥沙,蓄水、保土、淤地,修谷坊要就地取材,要有造林种草措施。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宽甸河流纵横,并且蜿蜒曲折形成众多险工、险段,沿河两岸大部分是农田、集中屯堡、厂矿企业及村镇,一旦发生大洪水,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河道整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短缺,每年只能治理部分险要之处。要想达到长治久安,又能减少资金投入,就要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工程措施设防的同时,应在堤防后面营造护岸林,将可形成第二道防洪屏障。中小河流的顺直段对河岸冲刷小,先疏通河道,然后栽植护岸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河道依法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河道管理。一是管护好现有防洪设施,防止人为破坏,发现一起处罚一起。二是严格采砂审批制,防止乱采盗挖、超采超挖、随意堆放、阻泄洪水、改变水势,导致河床改道。三是加大清障力度。河道存在着倾倒建筑残土及生活垃圾、束窄河道、汛期堵塞河道、抬高水位等问题,应加强河道管护工作,加大清障力度,保障河道泄洪。
4 结语
河道治理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河道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管并重,长期坚持,才能得以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