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牧民定居发展潜力探讨
2014-03-27甫鲁加甫高维明李晓敏秦荣艳
甫鲁加甫,高维明,李晓敏,秦荣艳
(1.新疆温泉县塔秀乡畜牧兽医站,新疆 温泉 833505;2.新疆畜科院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4.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牧民定居发展潜力探讨
甫鲁加甫1,高维明2*,李晓敏3,秦荣艳4
(1.新疆温泉县塔秀乡畜牧兽医站,新疆 温泉 833505;2.新疆畜科院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4.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本文主要从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来说明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重要意义,回顾新疆牧民定居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一步结合当前新疆牧民定居的发展目标,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潜力,得出在当前综合条件下,新疆继续进行牧民定居的潜力数量在13万户左右,其他牧户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分流的结论。
新疆;牧民定居;潜力
1 新疆草原畜牧业基础和面临挑战
新疆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广袤无垠的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聚居生活的乐土,并逐步形成独特的草原文化传统,当前新疆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哈萨克、蒙古、克尔柯孜、维吾尔、塔吉克等少数民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疆生生不息的各不同品种草食动物的养殖基础和生产体系。丰富的草原资源是形成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新疆有各种草地类型11个,同时根据大地形、土壤基质和植被的分异划分了25个亚类,131个组和687个草地型,草地类型丰富度为全国第一。但与之相关的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日渐增多的对生活物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导致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在自身和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位置都面临挑战。
伴随着以工业文明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革,受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制约,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受自身和外在影响因素的约束,逐渐和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产生了距离,主要表现在牧区牧民的生活收入远落后于其他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唯一的生产资料天然草原不断退化。尽管新疆草原畜牧业承载了超过新疆饲养牲畜数量60%的功能,草原畜牧业像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没落的许多产业一样,为国家和人民承担了大量的服务功能并作出显著贡献,但在现代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没有及时跟上相应的步伐,如不经过自身的调节和阵痛中的创新变革,从根本上形成自身发展的动力,将始终难以稳步前行。而全面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正是在当前新疆草原畜牧业面临种种挑战情况下,通过渐进式的创新方式,将牧民的生活、牧区的发展、牧业的结构进行综合协调的改变,将自身融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中去,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 新疆牧民定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新疆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也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艰辛历程。面临交通闭塞、严寒季节漫长;极端天气形成的灾害;草原退化过程中综合生产力的不足、次生灾害频繁;种植业、林果业基于经济效益博弈形成的对草原的开垦和滥用;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对草原资源的索取,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实行牧民定居工程前面临的严峻的现实。
定居兴牧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带有转变牧民日常生活方式和突破传统生产模式完善草原大循环系统结构的创新思维,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经济和服务体系来配套,在短时间内很难打破牧民和牧区固有生产方式的传统惯性。尽管我国政府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实施牧民定居的难度有充分的预计,但还是本着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和牧民长远生存发展的忧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牧民定居工程开始实施。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新疆定居兴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疆自1986年开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中相关项目执行过程中就把定居兴牧和建设人工饲料地,改善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作为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目一直连续支持多年,为全疆牧民定居工程在资金支持、政策探索、舆论引导、社会关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疆现有牧业县22个,半农半牧县15个,牧民36.69万户、牧业人口146.52万人(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3),截止2009年底,全疆实现牧民定居10.65万户,占农村牧民总户数的37.1%。
虽然自治区牧民定居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进展缓慢,目前仍有70%以上牧户、牧民尚未实现定居,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二是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牧区水利建设滞后,人工饲草料地严重缺乏,难以满足牲畜冷季舍饲的需要,导致很多起初愿意实行定居的农牧民因为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不完善而重新开始游牧生产。三是牧区传统饲养方式还占主要地位,经济收益整体上难以得到提升。四是全疆草原超载过牧,承载力降低,使得牧区饲养牲畜增长需求与国家对草原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目标在短时间内冲突,加大了牧民生产的压力。
牧民定居工程也引起了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并从文化传承、生活生态、牧民经济效益、成本投入、牧民意愿和行为、牧民定居模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牧民定居的研究范围也从新疆走向西藏、青海、内蒙等西部草原牧区。得到的研究结论都充分肯定牧民定居对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和收益提高、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对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还是存在相关配套政策的长期性、草场承包制度的完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牧区牧民对于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对长远生计稳定性的不安全感,也是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极力解决的问题。
3 牧民定居发展的目标
实现牧民定居必需在自然资源供应和牧民意愿满足两方面取得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够得以持续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国家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配套的生产资料和服务体系来保证定居的可行性。目前新疆牧区和主要半农半牧区开展牧民定居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实现全疆剩余60%左右牧民由游牧到定居。根据自治区“定居后户均牲畜要达到100头(只),折150个标准畜”、“人草畜配套定居牧民来自养殖业的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的发展目标。
4 牧民定居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促使牧民定居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极端气候,在出现极寒或冰雪风暴天气的时候,定居下来的牧民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近50年来,新疆草原牧区遭到10多次较大的寒潮风雪灾害,牲畜死亡惨重。据统计,1950-1980年间,平均每年冬春死亡牲畜200万头(只);1981-1990年间,平均每年冬春死亡牲畜150万头(只);1990-2000年平均每年冬春死亡牲畜100万头(只)。同时在牧民实现定居的前提下,如果出现草原虫灾或者旱灾,也会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人工草料基地欠收而导致出现牲畜饲草料供应不足影响养殖收益,会迫使牧民离开定居的地方去寻求养殖成本更低的方式,从而回到以前的游牧状态。
4.2 社会经济因素
实现定居的牧户,以在宽敞的平原处群居或者分流流转到农区、乡镇城市周边等方式来开始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牧户家庭的生活成本较之游牧方式高出许多。在此情况下,牧户家庭的纯收入如果达不到以前的收入水平,就会对后期的定居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实现定居的牧户会把教育、看病、用电和交通便利作为愿意长期定居的重要因素,因为牧区散居和游牧的方式对于以上几个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也是影响牧民生活幸福感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的主要因素。而定居之后一段时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牧户的增多,如何对以人口增加为根本所带来的各种有限资源的利用也将成为牧民定居稳定性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因素。
4.3 政策因素
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兴边工程、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但实行该项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国家长期给予政策支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料地和牧区水利建设。”《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保障牧民减畜不减收”、“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等政策措施,对实施牧民定居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 牧民定居的发展潜力的分析
从全疆范围来看,牧民定居的发展潜力取决于超载的牲畜能够达到满足各区域拟实行定居牧户的年纯收入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转移超载的牲畜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现有牧户的需求,则难以形成长期的发展;如果数量和质量超出定居牧户的现有饲养能力,则也会对定居形成“超载”,导致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陷于难于发展的境地。基于此,本节就新疆牧民定居的潜力从牧户所能够承载羊单位养殖数量为基础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5.1 随牧民定居工程从牧区转移饲养的羊单位数量
根据上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全疆天然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3 224.86万羊单位,由于草地退化,据估算目前天然草地的载畜量仅为2 600万羊单位。2012年全疆年末牲畜存栏数为4 333.25万头(只),折合6 802.81万羊单位,按65%在草场上放牧(含部分农区牲畜),超载率超过70%,理论上将有1821.3万只羊单位由实现定居的牧民进行转移饲养。
5.2 牧民定居家庭饲养量的确定
按照自治区牧民定居计划中牧户建设的饲养标准,每户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 000元以上,每户平均按照4.5人计算,则收入需要达到18 000元以上,按照2008年《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新疆地区绵羊饲养平均饲养成本为8 850.92元/百只,产值21 475.73元/百只,则牧户收益为12 625元。如果年收入需要达到18 000元以上,则需要每户养殖羊单位数量达到140只以上。牧民定居每户配套的羊圈面积、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青贮窖、草料棚面积需要按照140只羊的基数进行规划,要满足1 821.3万只羊单位的定居转移饲养,则需要定居13万以上的牧户、58.5万以上的人口进行定居。
5.3 全疆达到草畜平衡状态定居户数
在当前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和具体支持的退牧还草、良种补贴工程计划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相关定居建设要求,未来将至少有13万户牧户,58.5万以上的牧民在长期稳定居住的情况下,才能够满足将现有全疆范围草原超载70%以上的牲畜平稳的转移到定居区进行圈养舍饲,才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使新疆的草原资源得到修复、恢复的时间和空间。确保13万牧户进行长期定居是实现全疆牧民定居总的战略意图的关键,也是新疆牧民定居潜力的最大范畴,超过或不足此数量,将会减少牧民定居的边际效应,这是由新疆目前现有牛羊养殖牲畜数量基础、饲养成本收益现状、人工饲草料种植规划、草原生产力、水力资源供应、牲畜市场供应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5.4 其他方式的转化
按照以上理论分析,在进行牧民定居潜力范围的数量实现后(13万户,58.5万牧民),仍将有很大一部分牧民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转移和转化。而如何解决好这些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其营造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基础,也是当前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的办法有分流定居和插花定居等方式,通过将部分牧民分流转化到农业种植和城镇服务业、转化到技术工人等领域,是帮助牧民逐步走上新生活的重要途径,像配套定居一样,为这些分流的牧民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配套生活方式的服务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进行切实保证。
6 讨 论
本文对新疆牧民定居发展潜力的分析是在现有各类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假定牧民今后脱离草原游牧方式,失去草原基础保障的前提下,牧民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依靠现有一定标准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开展圈养舍饲的方式下实现定居,最大化的省略了在定居过程中出现的例如为降低成本仍然阶段性放牧、牧民收入不包括为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必然的支出等内容。
本文对牧民定居发展潜力的分析是在草原牛羊超载数量、草原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牧户生活稳定标准是在人均收入基本在4 000元、人工饲草料建设面积和水利设施配套等资源有限、养殖成本收益以2008年为参照等综合情况下进行的,而定居牧民的养殖成本收益是否有较大的变化还没有确切的研究依据,因此本文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本文对于进行分流定居的牧户和牧民将如何具体实现定居的措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这也是实现新疆牧民定居总体战略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问题进行挖掘和研究。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王惠,苏尤力,许承云.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101-103.
[3]许承云.刚察县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05-306.
[4]吐尔逊娜依.定居牧民经济收入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J].草食家畜,2005(3):11—13.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Herdsmen Settlement in Xinjiang
FULUJIAFU1,GAO Wei-ming2,LI Xiao-ming3,QIN Rong-yan4
(1.Taxiu Township,St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of Wenquan,Wenquan Xinjiang 833505 China;2.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in Quality Standard of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3.Institute of Grass Industry of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4.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This essa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ttlement and semi-settlement of the herdsmen in Xinjiang from aspectsofXinjiang animalhusbandry developmentfoundation and challenges.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settlement project was reviewed,combined with long-term objectiv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Assess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some time beyond,this study has concluded that the potential for herdsmen settlement would be 130,000 families remain,other families should move on in other ways.
Xingjiang;herdsmen settlement;potential
S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4)04-0008-04
2014-04-20
新疆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54136)
甫鲁加甫(1965-),男(蒙古族),兽医师,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通讯简介:高维明(1975-),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牧业质量标准、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