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乙烯和丙烯

2014-03-27钱飞中朱丽波陈钟佺汪晟乐

中国环境监测 2014年3期
关键词:丙烯乙烯检出限

赵 倩,钱飞中,朱丽波,陈钟佺,汪晟乐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 宁波 315012

乙烯、丙烯属于低分子量不饱和脂肪烃,是合成塑料、合成纤维等化工产品的基本原料,具有单纯窒息性和较强的麻醉作用[1],其中乙烯被美国ACGIH列为不可分类的人类致癌物[2]。因两者在空气中能与氮的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是典型的臭氧前驱物,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乙烯生产大国[3],全国各地石化行业有大量乙烯工程上马;而丙烯是生产重要化工产品聚丙烯的基本原料;同时机动车尾气中也含有乙烯和丙烯成分,并且是大气反应的关键活性物种[4],引起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有广泛的监测需求。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空气中乙烯、丙烯的限值评价标准和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在环境介质中两者的监测报道也较少。乙烯、丙烯的监测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其沸点极低,分子量小,与空气中共存的众多低碳烃类分离困难;同时在环境空气中含量低,通常为μg/m3级别,所以寻求富集采样技术以及高效分离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较为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气体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检测,检出限一般为mg/m3级别。杨万宗等[2]报道的活性炭吸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乙烯和丙烯,虽然采用活性炭富集采样,但是一级热脱附之后仍然只有1%的气体样品进入气相色谱检测,最低检出限仍然是mg/m3级别。美国EPA推荐的TO-l4A,TO-15方法[5-6]检测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时,在高浓度CO2中,不能将臭氧前体物中的低碳部分完全分离,也未明确涉及到乙烯等低烃的检测。TO-17方法[7]简要例举了低烃采样时选择的吸附剂类型,未就检测方法进行详述。陈洪伟等[8]报道的苏玛罐采样-低温预浓缩GC-FID(色谱柱HP-PLOT)检测方法,由于采用了低温预浓缩装置,对样品进行了浓缩,并且能有效分离低碳,检出限达到μg/m3级别,但是需要液氮制冷,采样需用专用的苏玛罐,成本高,操作性不强。

基于TO-17,对吸附剂和色谱柱进行了细化,利用在常温下对低碳烃类(C2—C4)有较强吸附作用的Carbosieve S-Ⅲ吸附剂采集样品,再用自动热脱附仪给吸附管加热,使其中吸附的目标物经二级脱附之后,全部进入气相色谱仪分析,采用分离能力较强的HP-PLOT Q色谱柱分离低烃类物质。该方法乙烯和丙烯的检出限可以达到0.2 μg/m3,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满足环境空气中低含量乙烯、丙烯的测定。鉴于乙烯、丙烯在化工领域的大量应用,该方法主要对这两种物质进行研究,但经验证也可用于乙烷、丙烷、环丙烷等低分子量烷烃的测定。并且由于标气所限,使用的是混合标气,涉及多种物质,同时也证明在方法条件下其余低烃不干扰乙烯、丙烯的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设备

气相色谱仪:Agilent6890N带FID检测器。

色谱柱: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30 m(长)×530 μm(内径)×40 μm(膜厚)。

热脱附进样装置:Perkin Elmer Tubo Matrix 650热脱附进样仪,具备自动二级脱附功能;半导体制冷;毒性空气污染物冷阱,有碳分子筛成分,用于捕集挥发性较强的C2—C4。

吸附管老化装置:温度在50~400 ℃之间可控,氮气流速可调可控。

大气采样仪:无油采样泵,流量范围0.01~0.1 L/min、0.1~0.5 L/mim,流量稳定。

1.2 试剂与材料

浓度分别为乙烯(125.0 mg/m3)、乙炔(116.1 mg/m3)、乙烷(133.9 mg/m3)、丙烯(187.5 mg/m3)、丙烷(196.4 mg/m3)、环丙烷(187.5 mg/m3)的混合标准气体,以氮气为底气。

吸附管:内填Carbosieve S-Ⅲ吸附剂,填充量200 mg。吸附管在使用之前350 ℃老化2 h,以除去杂质的干扰。老化后的采样管两端立即用聚四氟乙烯帽密封,放在密封袋或保护管中保存。

Tedlar气袋:1、3 L。

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吸附管安装在大气采样仪上,以50 mL/min的采气流量采集45 min,采集标态下气体的体积为2.25 L,采集结束后,密封吸附管两端。样品采集后尽快分析。

1.4 分析条件

1.4.1 色谱条件

不分流进样,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速5.0 mL/min;柱箱起始温度50 ℃,保持5 min之后以10 ℃/min升温到150 ℃,再以20 ℃/min升温到230 ℃,保持2 min;进样口温度250 ℃;FID检测器温度250 ℃。

1.4.2 热脱附条件

自动热脱附仪(ATD)与色谱柱直接相连;进出口均不分流;载气流速5.0 mL/min;一级脱附温度280 ℃,一级脱附时间4.0 min,脱附流量30.0 mL/min;冷阱制冷温度-5 ℃;升温速率40 ℃/s,升至二级脱附温度300 ℃,二级脱附时间3.0 min;六通阀温度175 ℃;传输线温度175 ℃。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柱的选择

甲烷、乙烯等低分子量气体在一般色谱柱上的保留能力较差,而PLOT毛细管色谱柱是基于键合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DVB)的色谱柱,是分离室温下气态化合物的理想色谱柱,特别是对乙烷、乙烯、乙炔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实验过程中试验了DB-1、HP-ALS、HP-PLOT Q 3种柱子,DB-1在常温下对C2以下的烃类分离能力差;HP-ALS对C1—C4各物质的分离能力强,但是长时间稳定性较差;HP-PLOT Q不仅分离能力强,长时间的稳定性也较强,所以HP-PLOT Q适合于乙烯、丙烯等臭氧前驱物气体的分析。

2.2 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的选择直接影响采样效率,常用的吸附剂有TENAX、活性炭、Carbosieve S-Ⅲ等。TENAX在常温下可以吸附和浓缩C6—C14的烃类化合物,在低温条件下,TENAX还能吸附C4以下的物质,但是需要制冷装置,操作性不强;活性炭是一类具有很强吸附能力的吸附材料,但是活性炭常常需要溶剂解吸时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回收率,热解吸效果较差;碳分子筛结构的Carbosieve S-Ⅲ吸附剂在常温下对C2—C4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乙烯、丙烯能被有效地吸附在填料上,常被用来吸附、浓缩永久气体和较小的碳氢化合物。

2.3 标准曲线与仪器检出限

配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系列:1)取一定量的混合标准气体,用高纯氮气将其稀释成标准使用气,其中乙烯、丙烯的浓度分别为1.0、1.5 mg/m3。2)取出2.0、5.0、10.0、20.0、50.0 mL标准使用气,依次用恒流泵打入空白吸附管,乙烯的绝对量为2.0、5.0、10.0、20.0、50.0 ng,丙烯的绝对量为3.0、7.5、15.0、30.0、75.0 ng。根据所选的分析条件,经热脱附仪二级脱附之后,全部进入GC/FID系统分析。以进样的绝对量和色谱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见表1。标准色谱图见图1。

表1 标准曲线和仪器检出限测定结果

1.乙烯; 2.乙烷; 3.乙炔; 4.丙烯; 5.丙烷; 6.环丙烷图1 乙烯、丙烯色谱图

仪器检出限:配置7个低浓度的2.0 ng乙烯、3.0 ng丙烯标准样品吸附管进行平行测定,计算出相应的相对偏差(S,ng),则最低检出限为MDL(ng)=3.143S。结果显示,乙烯、丙烯的仪器检出限均为0.5 ng。

2.4 二级脱附与一级脱附的区别

热脱附有一级热脱附、二级热脱附两种方式。一级热脱附是将被测物直接脱附到GC柱上或者脱附到定量容器内取部分样品分析。由于吸附管的管径较大,一级脱附的加热速率较慢,脱附流量大,导致脱附体积较大,通常有100 mL左右,直接与GC柱相连,往往产生不同程度峰扩展,且不适用于毛细管柱。如果脱附到容器内,取部分气体进样,则进样量受到限制,灵敏度下降。该方法一级脱附的流量为30 mL/min,脱附时间4 min,脱附体积达到120 ml。

二级热脱附是将一级脱附物重新吸附/解吸,被测物经一级脱附后进入管径较细的低温冷阱中被捕集,采用半导体制冷方式,无需液氮制冷。然后快速加热冷阱,使其“闪蒸”[9],以40 ℃/s的升温速率从-5 ℃低温升至300 ℃只需8 s,二级脱附流量5 mL/min,脱附时间3 min,脱附体积只有15 ml,可全部进样分析,从而减少了峰扩展,改善色谱峰形和提高检测灵敏度。该方法采用二级热脱附来提高乙烯、丙烯的检测灵敏度。

2.5 采样条件的确定

采样条件主要包括采样时间、流量的确定,保证目标物能被吸附剂完全吸附。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规定[10],要获得小时均值,采样时间应不少于45 min,所以该方法规定采样时间为45 min。由于乙烯等C2在吸附剂上的保留性能较C3差,所以较大的采样流量往往会使吸附管穿透。实验过程中在多个Tedlar气袋中配置乙烯、丙烯的量分别为10.0、15.0 ng的混合标气,以200、100、50 mL/min的流量分别串联采样。200 mL/min流量采样时,85%的乙烯保留在二级吸附管内,丙烯在二级吸附管内未检出;100 mL/min流量采样时,约有16%的乙烯保留在二级吸附管,丙烯在二级吸附管内未检出;而50 mL/min流量采集时,二级吸附管内未检出乙烯、丙烯。所以最终的采样条件为50 mL/min采集45 min。

2.6 穿透容量的测定

穿透容量是在指定的采样条件下,考察样品中目标物使吸附剂过载的最大量,即吸附管后部的浓度不能超过样品浓度的5%,保证采集的样品不会穿透。具体测定方式:配置一系列较高浓度的混合标气,两根吸附管串联,以50 mL/min的流量采集45 min混合标气。乙烯、丙烯的量分别达到125、187.5 μg时,二级吸附管中仍无两者检出,即乙烯、丙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5.6、83.3 mg/m3时,按照该方法采样仍不会穿透。因为环境空气中乙烯、丙烯的浓度在μg/m3级别,所以采集环境气体时不会穿透。

2.7 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

2.7.1 方法检出限

当标态采样体积为2.25 L时,乙烯、丙烯的方法检出限等于仪器检出限除以采样体积,方法检出限均为0.2 μg/m3。

2.7.2 精密度测试

在所选定的操作条件下,对低、高浓度的乙烯、丙烯分别重复测定6次, 所得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4%~5.5%。结果显示,在低浓度和高浓度都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精密度测定结果

2.7.3 准确度测试

加入已知量的目标物,测定目标物的回收率。配置以氮气为底气,乙烯(25.0 ng)、丙烯(37.5 ng)的空白加标样,在与实际样品相同条件下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按照样品测定方法进行ATD-GC/FID分析,测得加标回收率为89.3%~105%。

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加标回收率测定结果

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采集了不同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定,其中样品1为农村背景点样品,样品2为城市居住区采集的空气样品,样品3为近化工区空气样品。具体监测结果见表4。

表4 实际样品中各种物质的浓度 μg/m3

3 结论

Carbosieve S-Ⅲ吸附剂在常温下能有效吸附环境空气中的乙烯、丙烯,采用半导体制冷方式经二级热脱附后的目标物全部进样,操作简单,且比一级热脱附提高了灵敏度,同时使用HP-PLOT Q色谱柱分离了C3以下各种烃类,达到了富集和分离的目的。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 μg/m3,精密度为4.4%~5.5%,回收率为89.3~105%。灵敏度、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良好,操作方便。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大气样品中乙烯、丙烯监测要求。

[1] 杨万宗, 徐玮, 龙蕊, 等.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烯、丙烯的测定[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7,33(5):318-319.

[2] 杨万宗, 庄定利, 许红林. 活性氧化铝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四烯”的方法研究[J]. 化学计量分析,2010,19(5):38-41.

[3] 于建宁, 章龙江, 李吉春. 中国石油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0,28(3):258-263.

[4] 乔月珍, 王红丽, 黄成, 等. 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成分谱及其大气反应活性[J]. 环境科学,2012,33(4):1 071-1 079.

[5] US EPA /625/R-96/010b,Method TO-14A,Determin 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in ambient air using specially prepared canisters with subsequent analysis by gas chromatography[S].

[6] US EPA/625/R-96/010b,Method TO-15,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in air collected- prepared canisters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S].

[7] US EPA/625/R-96/010b,Method TO-17,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using active sampling onto sorbent tubes[S].

[8] 陈洪伟, 李攻科, 李核, 等.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J]. 色谱,2001,19(6):544-548.

[9] 李应群,朱丽波,钱飞中, 等. 气相色谱与热脱附联用测定环境空气及无组织排放工业废气中三氯乙烯[J]. 现代科学仪器,2007,1:105-106.

[10]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S].

猜你喜欢

丙烯乙烯检出限
环境监测结果低于最低检出限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共生》主题系列作品
定量NMR中多种检出限评估方法的比较
收获 刘瑞森 布面丙烯油彩 190cm x 190cm 2022年
兰州石化80万吨乙烯机组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中国将引领全球乙烯产能增长
分析化学中检出限与测定下限分析
苯丙烯菌酮
郭文昊作品
乙烯裂解炉先进控制系统开发及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