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妈祖诞?古今共盛传
2014-03-27林长华
林长华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台湾和福建迎来一个共同的、隆重的纪念日,这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
妈祖的身世传说
有关妈祖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妈祖是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她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夫妻俩平时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慈祥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王氏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但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对此奇异事例,父亲特意给她取名“默”。
林默自小聪颖过人,她少年时,有一天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忽见一个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她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成年后的林默立志普济众生,坚决不嫁,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由于她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赢得了老百姓的钦佩敬重,人们无不感颂她的功德。邻里乡亲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广为传颂。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莆田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礁石星罗棋布,每年经常有穿行于礁林之间的渔舟、商船出现海难事故,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林默羽化飞升。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从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至今此俗盛行不衰。自北宋末年开始对妈祖褒封后,南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都对妈祖尊崇备至,封号由“崇福夫人”,进而“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历代帝王对妈祖的加封,对民间妈祖信仰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台湾的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是台湾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于早期汉人移民多由福建渡海而来,且台湾四面环海,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建于明代的3座,建于清代的37座。
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有学者认为,妈祖在福建的南部原是“出海妈祖”,仅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上成为大陆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
台湾的妈祖信仰还包括宗族、姓氏群的崇拜。由于妈祖姓林,台湾各地林氏都喜称妈祖为祖姑、姑婆祖、姑婆妈、妈祖婆,等等,藉以拉近妈祖和林姓之间的亲密关系,林姓亦常自称为妈祖的裔孙、族孙,甚至组织有大规模的共祭团体。
由妈祖信仰所伴随之祭礼规仪、民间传说与节日习俗等人文活动,是台湾重要的汉民文化代表之一。台湾“文建会”授证的重要民俗中,与有关妈祖信仰的即占了三项,分别为:白沙屯妈祖进香、大甲妈祖绕境进香与北港朝天宫迎妈祖。
在分灵习俗特别旺盛的台湾,妈祖信仰因为分灵与进香等宗教活动,形成特殊的层级谱系。分灵系指地方新建庙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时,先到历史悠久、神迹灵验的大庙去求取神明的灵力。经过特殊的仪式之后,新塑的神像被视为祖庙神明的分身,具有相近的灵力,但是每年必须重新回到祖庙来进香、刈火,方能保持灵力不衰。分灵习俗并非妈祖信仰独有,但其影响力以妈祖最大。在台湾,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妈祖庙,都会成为邻近地区妈祖庙和信徒自宅供奉妈祖的祖庙,层层分灵传布出去后,形成一个蛛网密布的信仰系统,并且透过热闹的进香、刈火仪式,强化信仰的深度。信众也普遍相信,层级较高的妈祖庙,其神力灵感也较为强大。
因为这样的层级观念,台湾许多妈祖庙对于自身在层级中的地位锱铢必较,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台湾的各大妈祖庙之间开始有谁才是“开台妈”的争论。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妈祖庙,无不在山门上大书“开基妈祖”或“开台妈祖”,标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从福建湄洲祖庙而来。
自古至今,台湾妈祖庙虽然数百座,但是最有代表性的妈祖庙有几座。台南大天后宫为位阶最高的官建大庙,有“全台祀典”之称;云林北港朝天宫自日治时代以来一直为全台知名,延伸出“北港香炉”一词;彰化鹿港天后宫保存世界唯一湄洲天后宫妈祖神像本尊。妈祖也是许多著名寺庙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龙山寺、艋舺祖师庙、林口竹林山寺、芦洲涌莲寺、新竹县北埔慈天宫、云林县褒忠乡大廍顺天宫、嘉义县六脚乡苏厝朝安宫、台中市西屯区清隆福宫、台中市西屯区港福宫、台中市八张犁广兴宫、台南市佳里永昌宫、高雄市开台福德宫、高雄市覆鼎金保安宫、高雄市前镇广济宫等。
隆重的纪念活动
在现代化的台湾社会中,妈祖已从海上保护神转化成了各行各业和一般家庭都可向其求福消灾的万能神。从每年到北港朝天宫进香的上百万信众可以看出。进香者中,绝大多数都是职工、农民和工商业者。
隆重的纪念活动还突出地表现在台湾各地的“迎妈祖”祭典盛况。每年妈祖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准备“牲礼”祭拜,要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外地来看热闹的亲戚朋友。“迎妈祖”祭典时,除将本地妈祖宫的神像用神轿抬出游街之外,还要迎请北港朝天宫的妈祖神像和属该宫祖庙的妈祖神像,分乘各自的神轿一起游街。北港朝天宫为了满足台湾各地迎请本庙妈祖去游街的要求,庙内有十多尊妈祖神像,除“镇殿妈”不出门外,有“二妈”,“副二妈”、“三妈”、“副三妈”、“四妈”、“五妈”、“六妈”、“塔郊妈”、“太平妈”等。“迎妈祖”祭典时,中西乐队、化装队伍、彩车、旗队等游街队伍长达数公里,街道两边看热闹的人,人山人海。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妈祖每年往北港谒祖进香已有百余年历史,最隆重热闹的一次是1980年,谒祖进香队伍总共5万余人,绵延数公里,完全徒步随驾者5000多人,还有200多辆游览车、300多辆轿车、700多辆其他车辆跟着前往,“刈香”谒祖仪式长达八天八夜,浩浩荡荡的信众队伍经过10多个城镇,参拜沿途30多个庙宇。第4天到达北港后即将銮驾入庙停驻,请出妈祖神像供奉于案桌上,待到午夜时分才进行“刈香”仪式。北港镇因此顿时增加5万人口,庙内外和大街小巷的走廊下都睡满了人,待到“刈香”时,数万个信徒都长跪在庙前及大街上,随着庙里传出诵经声及司仪的指示,每个人都朝着庙叩头膜拜。这一天舞狮、龙阵、布马阵、八家将、踩高跷、武术表演等踩街庆祝活动连续不停。北港朝天宫每年都要接待类似大甲镇的许多进香团,特别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前后,更是应接不暇。
两岸的妈祖轶闻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记下了一个很有趣的台湾海峡的妈祖传说。说是倘若万一遇到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因此,在海上作业或航行,人们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渔船。
在台湾同胞重点祖居地之一的福建东山岛宫前村,有一座明代崇祯年间从莆田湄洲妈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宫。宫内供奉妈祖神像,悬挂一块绿底金字御牌匾《康熙敕封横榜文》,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宫内楹上还有三副对联颂扬妈祖“护国庇民”的功德:“圣德如天万里风波宁海国;母仪称后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镇陵岛慈云法雨泽群黎”;“赫赫杨休倪天之妹;穰穰降福在水之湄”。原来,这座古老的小庙之所以名闻遐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缘因传说妈祖的“灵圣”。据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为征剿收复统一台湾,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率领水师四万之众,到东山岛平海湾(宫前湾)做征前操练,指挥部就设在妈祖宫旁。当时宫前村只有妈祖宫左前方一口水井,水量仅能供村里百口渔民饮用,水师用水十分困难,于是施琅就向妈祖祝祷许愿求助,命士兵掏井挖掘加深,果然泉眼大开,清泉汩汩涌出,足够供水师官兵饮用,一时军心民心大振,保证了征前训练顺利进行。待水师出征后,这口井又恢复了原来仅供百口之用的出水量,人们感念它,称此井为“万军井”流传至今。又传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大败敌军时,妈祖宫的妈祖神像衣袍都湿了,是妈祖亲自赴海助战。 台湾收复后,施琅将军即修一奏本,把妈祖显灵相助的事一一禀告皇上,并请求敕封妈祖。康熙皇帝看了奏本十分感动,于二十三年(1684年)委派礼部郎奉御前往妈祖宫致祭,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仁慈天后”,由于皇恩崇加,妈祖由“天妃”升格为“天后”,宫前的妈祖宫命名为“天后宫”,其奏本、祭文都镌刻在宫内的御赐牌匾上,牌匾曾赴台湾“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展出7个月。2005年,东山岛宫前天后宫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漳州市宗教局、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为“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宫庙”,成为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连心桥”。
妈祖文化连两岸
在妈祖的故乡莆田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纪念日,当地人习俗称“林妈生”,纪念活动丰富多彩。据《莆田市志》记载:莆仙城乡群众多到附近的天后宫进行祭祀活动,许多人还尽量找时间到湄洲祖庙进香膜拜。岛上和文甲等村居民都盛情接待香客食宿,他们认为这个时候接待客人越多越吉利。城乡各里社还组织车鼓队,整备法驾、执事到文峰宫请妈祖神像出巡,以祈平安。
长期以来,两岸民间妈祖文化交流在促成直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岸隔绝的情况下,台湾妈祖信众凭着对妈祖的信仰,以极大的勇气冲破自然和人为的重重阻力,多次组织“宗教直航”。台湾渔民驾着渔船,满载乡愁,跨越那“一弯浅浅的海峡”。1987年,莆田举办“湄洲妈祖千年祭”,更是吸引大量台湾信众绕道而来。1989年,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组织信众乘20只渔船直航湄洲岛,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个有组织、大规模民间直航,促成了两岸“官不通民通,明不通暗通”的现实。
1991年,台湾嘉义县圣恩宫进香团一行327人乘客轮绕道日本抵达湄洲,创造了两岸首次通客轮的纪录。2002年,湄洲妈祖金身从湄洲岛码头直航金门巡安,突破了“小三通”的局限。200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组织5艘客轮满载数千妈祖信众从台中港和布袋港抵达金门,由安检人员登船查验后直接开往厦门东渡码头,实现了一定意义的直航。
多年以来,台湾妈祖宫庙多次向台民意机构、执政团队表达民意,吁请首先开放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进香。可以说,两岸直接“三通”能最终实现,妈祖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