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延安地区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因素与传承路径研究①

2014-03-27张应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校本

张应龙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腰鼓的军事用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如今的安塞腰鼓已经由过去的战争和祭祀功能逐渐向健身、娱乐功能转移,成为人们逢年过节或者农闲时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健身、观赏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活动。从为《黄土地》、《延安颂》等50余部影视作品配镜表演,到农运会、亚运会、世博会、迎香港回归、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腰鼓打出了陕北传统文化的豪气,充分展示了黄土情元素。2006年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安塞腰鼓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发展的步伐与同为陕北传统体育运动的秧歌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课题拟通过分析制约延安地区安塞腰鼓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的因素,探讨促进安塞腰鼓发展的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设性意见,对延安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保护和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制约安塞腰鼓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1.1 学校教师、领导对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认识问题

安塞腰鼓是在特定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沉潜着厚重的一种活态的文化。学校这一阵地既教育培养着人,又传播着文化,安塞腰鼓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平台。2007年安塞县委出台了一条保护安塞地方文化的决定,要求安塞县所有中小学校“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这无疑对安塞地方文化的发展是有益的。[1]但是,除了安塞县这一腰鼓走进中小学课堂执行的比较好之外,其它的延安市县中小学,甚至陕北地区中小学的腰鼓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乐观。在走访调查中,除安塞县中小学外,陕北75%的中小学没有将安塞腰鼓纳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图1

首先,延安地区中小学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还较低,中小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体育中,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有10余年,虽然90%以上的体育教师认可安塞腰鼓进入校本课程,但是领导对学校体育功能等认识存在着误区,难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远意义和作用。其次,体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简陋。最后,现有的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或者是其他学科老师兼带的,即使有部分专业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由于多是从专业院校或者师范院校毕业,读书期间就没有学过,工作后学科地位较低,出去培训机会较少,加之体育教师引进、招聘较少,现行体育师资年龄结构较大,导致67%的体育教师也不会打腰。

在校本课程开发经费投入上得知,71%的学校的体育经费紧张,更何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发经费投入上,受经费短缺因素影响,很多老师自从工作至今都没有出去参加过培训。在与体育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乡镇,对体育经费投入更少,开运动会都难以进行,更何况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领导说是支持,而实际是空喊口号,或者说空头支票,久而久之,职业的挫败感让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倦怠,导致对教学工作的放任自流。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切实看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现实意义,要建章立制,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1.2 中小学对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面临问题

参加安塞腰鼓锻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与减轻,对心理状态起到调整的良好作用,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延安地区90%以上的教师认可,说明在学校进行推广、普及传播具有可行性。然而75%的延安地区中小学没有将安塞腰鼓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经过走访、调查得知,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着安塞腰鼓的校本课程开发。

表1 中小学对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面临问题情况(N=1916)

调查发现(见表1),“经费缺乏”是制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场地设施不足”、“没有人组织辅导”和“宣传不够”。实际上就是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和组织、宣传问题。体育经费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学校体育中,学校体育经费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而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经济、文化环境落后、封闭,虽然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受困于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常理,也与地域环境和学校领导的认识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前面的调查研究中也提到,很多教师不会打腰鼓也没有什么机会参加培训,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职能管理,协调相关学校组织培训,进行有效、广泛宣传,推动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2 安塞腰鼓学习传承路径分析

2.1 安塞县居民学习腰鼓的途径

安塞腰鼓运动要得以普及和传播,其前提之一是要有有效的学习途径。[2]现在安塞县的腰鼓技艺大多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学校学习而获得的,[3]当地学校2007年将安塞腰鼓纳入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安塞腰鼓的普及渠道。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安塞腰鼓的技能技术,其成效显著,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几年利用假期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的场所越来越多,成为安塞腰鼓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2]

2.2 安塞腰鼓的传播途径

使非遗项目回归历史、回归民间、回归生活,是传承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而高等院校无论在道义上,还是条件上都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要使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除安塞本地人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保护,还要寻求更多的传播途径如通过高校等。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处于安塞腰鼓文化圈内的延安大学,在研究、继承、传播这一非物质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熟知当地地理、风俗、民风、民情等文化研究的比较系统,可以利用学校储备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如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育运动学、生理学、音乐等,[4]从而把安塞腰鼓运动的研究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深挖出安塞腰鼓的精髓和文化底蕴。

地方高校既可将安塞腰鼓这一项目设置为普通专业的体育课选项课(公共体育课)、普修课,也可在设置为体育院系的专业选修课。这样一来,使得其参与人数、普及范围以及影响范围等都加深了安塞腰鼓运动推广,在培养此方面人才上更具集中性、时间性、组织性、纪律性和专业性。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奔赴祖国的五湖四海,走上不同的岗位工作,同时也把安塞腰鼓的技艺和文化传播开来,为安塞腰鼓辐射性传播起到积极作用,[4]为安塞腰鼓的发展、培养、奠定大量的后备人才。

图2

3 安塞腰鼓传承保护模式

3.1 培养传承人是安塞腰鼓持久开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非遗保护的重点是传承,核心和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在高校中引入安塞腰鼓这一充满陕北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是要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并掌握它的技能技巧。教师经过安塞腰鼓的学习培训,再回来培养学生,从学习者成为了传播者,成为安塞腰鼓在陕西校园和全国传播的“二传手”,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派教师去西安工业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市和阎良区等陕西多所大中小学以及省外高校教授安塞腰鼓,[5]在使安塞腰鼓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开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又一批掌握这一技能的体育教师,对以后培养和传播这一活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3.2 拓宽传播途径之一走进高校

现代体育项目多以采取课堂教学、课外习练、课后考核的方式进行传承。而民族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乡土性的、经验性的,因此其标准多是主观性的、非标准性的,如何解决现代体育课程标准化与非遗项目非标准化的矛盾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所在。而新的课程标准实行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这就给安塞腰鼓进入高校课堂提供了平台。在安塞腰鼓引入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活动,凡是全程进行了学习并参加校园表演活动的学生在获得相应学分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课外锻炼学分。延安大学腰鼓大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模式,对腰鼓文化以及传承、保护都起到了推进作用。

3.3 现行安塞腰鼓学习传承模式

遵循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其价值和审美特点,通过学校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必须要有课程创新意识,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地选择、开发和引进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传承者,实现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世纪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本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构建了一个现行安塞腰鼓传播、传承、学习模式。(见图1)

调查走访中得知,从中小学学习这一传播、传承学习模式,只有在安塞县得以较好实施,而在其它中小学开展并不乐观,从高校学习这一模式来看,学科情况也不好,其中在延安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中选修情况很不好,人数较少,课都难以正常开展,只有在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将其列为限选课进行开展。

4 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措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正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满足学生健身、健心以及身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陕北地区中小学及高校推广、引入安塞腰鼓,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体育课的缺陷。在不同学习阶段针对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3]打破安塞腰鼓地域性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做到教材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在安塞腰鼓的继承和发展中,应舍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动作,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安塞腰鼓中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技术动作进行创编和改造,提高它的娱乐审美性,增加它的健身性,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走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6]

为了解决安塞腰鼓的师资培养问题,可以采用“置换”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利用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大四学生实习时机,将中小学指导老师置换出来进行腰鼓培训,我们的学生在实习中不但要进行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打腰鼓。形成学生学,实习教师教,被置换出来的老师到安塞县腰鼓协会、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免费培训。也可以派人到各个实习点进行培训,解决中小学体育经费不足问题。利用3~4年时间,实现整个陕北地区实习点教师置换培训腰鼓工程。切实解决腰鼓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对腰鼓的传播、传承、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见图2)

5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体育内容,应加强保护、继承、弘扬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民族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虽然,在传承保护中存在经费支持、场地设施、领导重视程度等各种制约因素,但是,安塞腰鼓体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纳入教育体系。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管理机构,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塞腰鼓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置换方式等措施,进行陕北中小学腰鼓师资培养,推广、宣传安塞腰鼓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通过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使之成为简单易学、教育功能强、锻炼价值高的课程。进而对全国进行推广,各级学校适当开发、引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使青少年能够继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以及继承与发展也具深远意义。

[1]樋口聡.社会体育里ア一卜(art)教育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7(9).

[2]王军棉.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6):293-294.

[3]马红伟.安塞腰鼓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王耀全.地方高校发展安塞腰鼓运动的优势分析[J].内江科技,2010(3):52,56.

[5]许万林,曾玉华.安塞腰鼓在高校的传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6]杨彩萍,杜春斌.安塞腰鼓进课堂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校本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文化·延安
安塞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