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进攻能力研究①
2014-03-27黄伟
黄伟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男篮仅取得了0胜5负场,均失分25.2的较差成绩。纵观本届比赛,中国男篮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在姚明退役,刘伟、朱芳雨、王治郅风华不再的时代,而中国男篮新生代羽翼未丰,单靠易建联一个人是无济于事的。而具体到数据上,则是后卫线漏洞最大。在现代篮球中,后卫作为场上的组织者与指挥官,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世界各大顶级联赛和重大比赛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文章试图通过第三十届奥运会上中国男篮同对手(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的技术统计中分析出中国后卫与世界优秀后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中国后卫的训练与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实现队伍阵容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篮球技术水平提高,缩短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男篮后卫运动员在第三十届奥运会比赛中全部5场的技术统计。
1.2 研究方法
表1 中国与对手后卫基本情况对比表
表2 中国队优秀后卫与对手后卫进攻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文献,并登陆奥运会官方网站获取公布的技术统计和运动员的基本资料(身高、年龄、体重),并进行整理统计。(2)录像观察法:对第三十届奥运会男篮比赛中有中国队参加的中国对西班牙、中国对俄罗斯、中国对澳大利亚、中国对巴西、中国对英国、共5场比赛的录像进行统计分析,获取相关的指标、数据和资料。(3)逻辑分析法:对搜集的文献、数据逻辑分析,分析中国男篮后卫的攻防能力。(4)数据统计法:对中国男篮与其对手的比赛数据进行统计,找出中国男篮后卫在攻防上存在的问题。
表3 中国队优秀后卫与对手后卫其他进攻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队与对手后卫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在各只队伍中选取在队中起主要作用的三名后卫进行比较分析,而中国的是刘伟、王仕鹏、孙悦。在当今篮球运动发展中,高强度对抗能力已成为每个球队所必备的能力。身高是现代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支球队实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的身高越来越得到重视。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运动员平均198cm身高指标与对手相比不但没有不足反而有优势,特别是孙悦206cm的身高;而体重则是是反映运动员身体充实度和力量的主要指标,比赛中身体的对抗能力日益成为技术运用的前提。实践证明,体重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高大强壮力量型的运动员更能适应现代激烈的对抗。当今世界男篮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抗,运动员不仅要有块头,还要有力量,更要善于利用技巧来对抗.而中国队后卫体重上是以平均90kg排第一的,说明中国后卫在对抗上至少是不输给对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年龄,根据男篮后卫一般以24~32岁为最佳运动员年龄可知,中国男篮后卫平均年龄29岁在6支队伍中属于当打之年,无论从技术、意识、经验上。这些说明中国男篮后卫的身体形态(体重、身高)基本接近世界优秀后卫运动员的形态学指标。(见表1)
2.2 中国队优秀后卫与对手后卫得分能力的对比分析
篮球运动是以得分多少决胜负的同场对抗项目,一切进攻的组织与运用都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得分,获得比赛的胜利。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分球、3分球、罚球的对比中,中国男篮后卫无论是命中率,还是命中次数均不占优势。在两分球上39.1%的命中率只能排在中游,而52.2%的罚球命中率只能算不及格。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男篮后卫在比赛中保持着很高的3分球命中率,达到了48.1%,但是孙悦、刘伟0%的3分球命中率实在难看。这是因为:(1)在快节奏的攻守转换中,无法利用掩护等配合制造更多的进攻和助攻机会,限制了内外结合战术的发挥。(2)在与对手高强度身体对抗和贴身紧逼拼抢下,投篮稳定性降低,抗干扰能力差,外线不能分担内线进攻压力,浪费进攻机会。(3)在完成进攻时,过分依赖内线,个人得分能力弱,没能给对手制造足够的牵制。
2.3 中国队优秀后卫与对手后卫其他进攻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根据表3分析,我国男篮后卫在5场比赛中传球助攻次数与国外的优秀选手存在差异。作为优秀后卫重要指标的失误上中国后卫失误较多。而造成我国男篮后卫传球助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助攻意识不强;传球技术不够熟练;传球方式少;把握不住传球进攻的时机;动作慢;视野窄。而在与对手篮板球的争夺中,中国后卫处于劣势。
3 结语
中国男篮后卫在与对手在身高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力量对抗仍显不足,需要有很大提升和发展。中国男篮后卫场均篮板1.6个说明队员身体素质较差,力量素质明显不足,中国男篮后卫抢篮板球的意识和能力差,连续起跳的能力不足。中国男篮后卫与对手相比,在防守能力上仍有明显差距,防守欠缺主动性、攻击性,对对手精工没实行切实可行的干扰和牵制,一直在防守中陷入被动。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编.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教材小组.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编委会.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孙民治,陈均,方明.21世纪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1(1).
[5]马仑,严万跃.对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体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6).
[6]邓飞.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指导思想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