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语文味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2014-03-26罗显成

关键词:培养能力提高效率创设情境

罗显成

[背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所起的作用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而学生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的激发和对所学知识有效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这一情境引领下会把注意力和精力很快集中到所学知识中来,这样就会提高单位时间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教师选择与观察物体有关的语文诗词,有表情的进行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题

上课铃声刚响,我迈着轻盈的脚步,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候后,我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我给同学们上一节语文课,好不好?”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提出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已让学生感到好奇了。)

我听到的不是齐声说“好!”看到的也不是激动和兴奋,而是惊奇、诧异和怀疑的表情。(这些不同的表情,正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里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这一节不是数学课吗,怎么要上语文?”

又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教数学,还会教语文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的吟起了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避而不答,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我最后一句吟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没想到你朗读的这么好!”很多学生附和说,是啊!是啊!(由猜疑,惊奇和不信,变成现实,学生由衷的鼓起掌声!)

我一看刚才惊奇、质疑的表情没有了,赶紧说道:“现在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生声音响亮的答道:“愿意!”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上各环节的处理,让学生由惊奇、猜疑和不信的思维状态,到不由自主的鼓起掌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被动式的学转向主动式的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也正是主体性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好!下面请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生一起朗读后我问道:“谁知道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一个同学答道:“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庐山后的观后感,描写了庐山美丽的景色。”

我赶紧表扬说:“不错!你基本上概括出了这首诗的意思。下面老师简单的把这首诗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如果老师分析的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地方,下去后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或网上搜集一下相关内容。”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教师简单而短暂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大体意思,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重要的是为《观察物体》这一课做好了铺垫。)

我给同学们分析完后,问道:“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一个学生答道:“观察任何事物,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面上,不然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的。”

“你回答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好不好?”我边说边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面。(课题的引出恰到好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生高兴的答道:“好!”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让学生先拿出自己准备的纸箱。

2.讲观察要求(两人一小组,观察时视线要与观察物体的面保持水平与垂直)。

3.每观察一次,把自己观察到的若干个面和形状在大脑中想一想,说给同位听,然后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

4.两人转换方向和观察角度,再观察,再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观察要求和目标,即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环节的处理,即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教学内容的组织,即重视了过程,又处理好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重视了直观,又处理好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即重视了直接经验,又处理好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三、汇报交流,总结评价

1.我请一个小组的两个同学汇报观察的结果:

(1)我问甲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甲生答:“我看到一个面,是长方形。”(我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面)

(2)我又问乙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乙生答:“我看到两个面,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接着板书:两个面)

(3)我问甲:“第二次你看到几个面,各又是什么形状?”

甲答:“我看到了三个面,两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我板书 :三个面)

2.我向全班质疑:“同样一个长方体纸箱,放在那里没动,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看到两个面?”

一生抢着举手回答道:“因为观察的角度和方向不同,所以同一小组的两个同学,看到的面的多少和形状也不相同。”(随即板书:观察角度和方向不同)

听完他的回答,我会心的笑了,同学们也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位不善言答的学生,我知道这一节课他在用功了。

(教师的微笑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一种肯定和嘉奖,教师的微笑也引导了全班学生为他掌声鼓励,这种时时对学生的呵护和鼓励,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

3.我接着问道:“一个物体最少可以看到几个面?最多可以看到 几个面?”

看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一双双可爱的小手,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班上平时不回答问题的一位女生。

她颤颤惊惊地站起来答道:“最少一个面,最多三个面。”

我带头为她鼓起了掌声,同学们也随之响起了热烈 的掌声。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这一细小举措,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把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学困生来回答,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品尝学习的乐趣和喜悦,实现《新课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同学们鼓掌的同时,我在前面板书的“一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少”二字,在“三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多”两个字,这样,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掌握了,板书也层层递进完成了,难点也突破了!

4.阶段评价:我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高兴的样子,赶紧说道:“这节课到目前为止,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很积极,只要我们坚持这样,每一个同学都会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达到了及时,恰到好处。)

学生高兴答道:“好!”

四、猜测验证

一个长方体纸箱,四个同学分别垂直、水平对着每一个面。

1.猜一猜,谁和谁观察到的面的形状是一样的?

2.游戏验证:四人一小组分别坐在纸箱的四个面前,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然后交给你认为和你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相同的同学手里。

3.汇报游戏验证结果:前——后、左——右,与猜测结果相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即缓解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甲生说:“一个物体,当你的观察视线与物体水平垂直时,你只能看到一个面,无论你怎样转换角度,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不可能看到所有的面。”

我赞许的点头说道:“这节课你学的很不错,希望保持下去!”

乙生说:“观察景物,观察物体是这样,只要你换个角度,看到的就不一样。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也是这样,如两个同学要动手打架,赶快换个角度去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吗?如果他这样对我,我会怎样?这样两个人就不会打起来了!”

我听到这位同学说这么好,随即说道:“是啊,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地一样,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换个角度去考虑,想一想,也许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同学之间也不会闹矛盾了!”

(课堂评价全面,及时,不只简单的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思想教育抓住时机,恰到好处)

随着话音刚落,下课铃声也响了,这节课在欢乐中结束了。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首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1.创设情境,有效导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惊喜,又是惊异。学生半信半疑,学生的大脑已进入思维状态,这也应了“学来源于思,思来源于虑。”教师这一有效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和集中了过来。

2.评价及时恰当。《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本节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简单的语言激励,或一个微笑,或带头鼓掌,语言之简练,动作之简单,可很有效。在评价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明白了道理。

3.教学思路清新,环节流畅,知识点联系紧密。本节课由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把学生带入半信半疑的状态,同时也把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和热情简单的讲解,提出读后之感受,由学生的回答,巧妙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解答,游戏的猜测与验证,既调配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4.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层层递进。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从课题的呈现上体现了自然与巧妙,达到水到渠成;从知识点的展现上体现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板书的目标上达到了突出知识点,突破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5.整节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且高效的理念。整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从宋诗《题西林壁》的朗读讲解到动手操作,观察探究及汇报交流,猜测与验证,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初步形成表象,然后再在大脑中想一想,巩固观察到的物体表面图像,同位相互说一说,画一画,交流汇报,猜一猜,游戏验证,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让全班同学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同时注重了因材施教,把不同难度的问题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让每一个学生亲临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提高效率创设情境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