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道高考题的分析与教学链接
2014-03-26韩勇钢
韩勇钢
2013年高考已逐渐离我们远去,2014年的高考已越来越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何发挥高考题的教学功能,把握高三复习备考的方向,提高解题教学的效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下面以2013年高考化学浙江卷第12题为例进行分析,并以此链接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1.考情分析
(2013·浙江卷)12、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 c(X-)>c(Y-)>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 c(H+)=Ka(HY)·c(HY)c(Y)+c(Z-)+c(OH-) 该题包含了电解质溶液中很多的知识点:强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在水中的电离,酸、碱稀释时pH的变化,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这些知识点均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在解题时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第二,部分考生的运算能力(包括心算能力)较弱;第三,部分考生领悟化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不强. 2.解法分析 解析 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三种酸HX、HY、HZ,根据滴定曲线0点三种酸的pH可得到HZ是强酸,HY和HX是弱酸,但酸性:HY>HX. A选项:同温同浓度时,三种酸的导电性:HZ>HY>HX. B选项:当NaOH溶液滴加到10 mL时,溶液中c(HY)≈c(Y-),即Ka(HY)≈c(H+)=10-pH=10-5. C选项: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早被完全中和,所得溶液是NaY和NaX混合溶液,但因酸性:HY>HX,即X-的水解程度大于Y-,溶液中c(Y-)>c(X-). D选项:HY与HZ混合,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H+)=c(Y-)+c(Z-)+c(OH-),又根据HY的电离平衡常数: Ka(HY)=Ka(HY)·c(H+)c(HY) 即有:c(Y-)=Ka(HY)·c(HY)c(H+) 所以达平衡后: c(H+)=Ka(HY)·c(HY)c(H+)+c(Z-)+c(OH-) 3.教学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看:学生对考题并不算陌生,所涉及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或训练中都有接触,但考试时却容易出错,得分困难,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回顾平时的教学,师生都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有的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技巧上,喜欢把解题过程完整地讲解给学生听,把结论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训练;而学生长期也形成了先听老师讲解例题,然后模仿练习的习惯,当时似乎已经学会了,实际上,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变式训练是不够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发领悟,没有进行思考推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没有领会解题的本质,一旦题目背景有所改变,就无能为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考试中会出现“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过没练过的一定不会”的局面.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的目标.高考题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坚持低起点高立意实施复习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化学思想作为联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作用.这也是2013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4.教学链接 把对高考题的研究应用到教学之中,实现教学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暴露,切实使学生自发感悟、自觉分析. 问题: 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C.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强弱电解质问题,学生要解题,首先要弄清楚强酸、弱酸的比较与判断,可引导学生分析强酸弱酸的结构特点,整理归纳,列表分析. 表1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相等c(H+) 大 小pH 小 大提供H+的能力 一样 一样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速率 快 慢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 的能力 与稀释前 一样 与稀释前 一样 表2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小 大c(H+) 一样 一样pH 相等提供H+的能力 小 大与某些物质的 反应速率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弱酸慢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强酸快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的 能力 与稀释前一样 与稀释前一样 学生自发领悟: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可通过比较一定条件下①导电性强弱,②氢离子浓度大小,③起始反应速率,④稀释后pH的变化程度,⑤相同pH的两溶液稀释至相同pH所加水的量,⑥盐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或pH的大小),⑦较强酸制较弱酸的难易(离子结合能力)等进行判断. 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马上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pH=3的盐酸溶液与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选B. 变式2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往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逐滴滴入0.1 mol·L-1的氨水至溶液呈中性” 选A. 变式3 0.1 mol·L-1的盐酸溶液Va mL与0.1 mol·L-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 A.Va>Vb B.Va=Vb C.Va 变式4 pH=3的盐酸溶液Va mL与pH=1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Va>Vb B.Va=Vb C.Va 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提倡精讲精练,就必须在习题的使用质量上下工夫,变式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时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变换、数据衍变、内容拓展、设问的转化、习题类比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加强并延伸,从而使知识从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和总结,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2013年高考已逐渐离我们远去,2014年的高考已越来越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何发挥高考题的教学功能,把握高三复习备考的方向,提高解题教学的效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下面以2013年高考化学浙江卷第12题为例进行分析,并以此链接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1.考情分析
(2013·浙江卷)12、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 c(X-)>c(Y-)>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 c(H+)=Ka(HY)·c(HY)c(Y)+c(Z-)+c(OH-) 该题包含了电解质溶液中很多的知识点:强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在水中的电离,酸、碱稀释时pH的变化,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这些知识点均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在解题时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第二,部分考生的运算能力(包括心算能力)较弱;第三,部分考生领悟化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不强. 2.解法分析 解析 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三种酸HX、HY、HZ,根据滴定曲线0点三种酸的pH可得到HZ是强酸,HY和HX是弱酸,但酸性:HY>HX. A选项:同温同浓度时,三种酸的导电性:HZ>HY>HX. B选项:当NaOH溶液滴加到10 mL时,溶液中c(HY)≈c(Y-),即Ka(HY)≈c(H+)=10-pH=10-5. C选项: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早被完全中和,所得溶液是NaY和NaX混合溶液,但因酸性:HY>HX,即X-的水解程度大于Y-,溶液中c(Y-)>c(X-). D选项:HY与HZ混合,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H+)=c(Y-)+c(Z-)+c(OH-),又根据HY的电离平衡常数: Ka(HY)=Ka(HY)·c(H+)c(HY) 即有:c(Y-)=Ka(HY)·c(HY)c(H+) 所以达平衡后: c(H+)=Ka(HY)·c(HY)c(H+)+c(Z-)+c(OH-) 3.教学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看:学生对考题并不算陌生,所涉及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或训练中都有接触,但考试时却容易出错,得分困难,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回顾平时的教学,师生都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有的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技巧上,喜欢把解题过程完整地讲解给学生听,把结论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训练;而学生长期也形成了先听老师讲解例题,然后模仿练习的习惯,当时似乎已经学会了,实际上,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变式训练是不够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发领悟,没有进行思考推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没有领会解题的本质,一旦题目背景有所改变,就无能为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考试中会出现“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过没练过的一定不会”的局面.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的目标.高考题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坚持低起点高立意实施复习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化学思想作为联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作用.这也是2013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4.教学链接 把对高考题的研究应用到教学之中,实现教学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暴露,切实使学生自发感悟、自觉分析. 问题: 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C.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强弱电解质问题,学生要解题,首先要弄清楚强酸、弱酸的比较与判断,可引导学生分析强酸弱酸的结构特点,整理归纳,列表分析. 表1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相等c(H+) 大 小pH 小 大提供H+的能力 一样 一样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速率 快 慢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 的能力 与稀释前 一样 与稀释前 一样 表2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小 大c(H+) 一样 一样pH 相等提供H+的能力 小 大与某些物质的 反应速率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弱酸慢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强酸快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的 能力 与稀释前一样 与稀释前一样 学生自发领悟: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可通过比较一定条件下①导电性强弱,②氢离子浓度大小,③起始反应速率,④稀释后pH的变化程度,⑤相同pH的两溶液稀释至相同pH所加水的量,⑥盐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或pH的大小),⑦较强酸制较弱酸的难易(离子结合能力)等进行判断. 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马上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pH=3的盐酸溶液与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选B. 变式2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往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逐滴滴入0.1 mol·L-1的氨水至溶液呈中性” 选A. 变式3 0.1 mol·L-1的盐酸溶液Va mL与0.1 mol·L-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 A.Va>Vb B.Va=Vb C.Va 变式4 pH=3的盐酸溶液Va mL与pH=1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Va>Vb B.Va=Vb C.Va 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提倡精讲精练,就必须在习题的使用质量上下工夫,变式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时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变换、数据衍变、内容拓展、设问的转化、习题类比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加强并延伸,从而使知识从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和总结,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2013年高考已逐渐离我们远去,2014年的高考已越来越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何发挥高考题的教学功能,把握高三复习备考的方向,提高解题教学的效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下面以2013年高考化学浙江卷第12题为例进行分析,并以此链接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1.考情分析
(2013·浙江卷)12、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 c(X-)>c(Y-)>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 c(H+)=Ka(HY)·c(HY)c(Y)+c(Z-)+c(OH-) 该题包含了电解质溶液中很多的知识点:强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在水中的电离,酸、碱稀释时pH的变化,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这些知识点均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在解题时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第二,部分考生的运算能力(包括心算能力)较弱;第三,部分考生领悟化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不强. 2.解法分析 解析 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三种酸HX、HY、HZ,根据滴定曲线0点三种酸的pH可得到HZ是强酸,HY和HX是弱酸,但酸性:HY>HX. A选项:同温同浓度时,三种酸的导电性:HZ>HY>HX. B选项:当NaOH溶液滴加到10 mL时,溶液中c(HY)≈c(Y-),即Ka(HY)≈c(H+)=10-pH=10-5. C选项: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早被完全中和,所得溶液是NaY和NaX混合溶液,但因酸性:HY>HX,即X-的水解程度大于Y-,溶液中c(Y-)>c(X-). D选项:HY与HZ混合,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H+)=c(Y-)+c(Z-)+c(OH-),又根据HY的电离平衡常数: Ka(HY)=Ka(HY)·c(H+)c(HY) 即有:c(Y-)=Ka(HY)·c(HY)c(H+) 所以达平衡后: c(H+)=Ka(HY)·c(HY)c(H+)+c(Z-)+c(OH-) 3.教学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看:学生对考题并不算陌生,所涉及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或训练中都有接触,但考试时却容易出错,得分困难,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回顾平时的教学,师生都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有的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技巧上,喜欢把解题过程完整地讲解给学生听,把结论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训练;而学生长期也形成了先听老师讲解例题,然后模仿练习的习惯,当时似乎已经学会了,实际上,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变式训练是不够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发领悟,没有进行思考推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没有领会解题的本质,一旦题目背景有所改变,就无能为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考试中会出现“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过没练过的一定不会”的局面.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的目标.高考题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坚持低起点高立意实施复习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化学思想作为联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作用.这也是2013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4.教学链接 把对高考题的研究应用到教学之中,实现教学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暴露,切实使学生自发感悟、自觉分析. 问题: 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C.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强弱电解质问题,学生要解题,首先要弄清楚强酸、弱酸的比较与判断,可引导学生分析强酸弱酸的结构特点,整理归纳,列表分析. 表1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相等c(H+) 大 小pH 小 大提供H+的能力 一样 一样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速率 快 慢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 的能力 与稀释前 一样 与稀释前 一样 表2比较项目 一元强酸一元弱酸c(酸)小 大c(H+) 一样 一样pH 相等提供H+的能力 小 大与某些物质的 反应速率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弱酸慢 一开始一样, 后比强酸快加水稀释 100倍(与 稀释前比)c(H+) 相差100倍 相差小于100倍pH 相差2 相差小于2提供H+的 能力 与稀释前一样 与稀释前一样 学生自发领悟: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可通过比较一定条件下①导电性强弱,②氢离子浓度大小,③起始反应速率,④稀释后pH的变化程度,⑤相同pH的两溶液稀释至相同pH所加水的量,⑥盐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或pH的大小),⑦较强酸制较弱酸的难易(离子结合能力)等进行判断. 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马上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pH=3的盐酸溶液与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选B. 变式2 把“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与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改成“往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逐滴滴入0.1 mol·L-1的氨水至溶液呈中性” 选A. 变式3 0.1 mol·L-1的盐酸溶液Va mL与0.1 mol·L-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 A.Va>Vb B.Va=Vb C.Va 变式4 pH=3的盐酸溶液Va mL与pH=11的氨水Vb mL充分混合反应后,所得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Va>Vb B.Va=Vb C.Va 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提倡精讲精练,就必须在习题的使用质量上下工夫,变式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时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变换、数据衍变、内容拓展、设问的转化、习题类比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加强并延伸,从而使知识从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和总结,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