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某油田南区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井生产特征研究
2014-03-26李敬松黄子俊宫汝祥
张 颖,李敬松,黄子俊,杨 兵,姜 杰,宫汝祥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研究院,天津 300450)
渤海某油田南区主要含油层段为明化镇组下段地层,储层为河流相沉积,具有高孔、高渗及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平均孔隙度35%,平均渗透率4 564×10-3μm2。该区油水关系复杂,油藏类型众多,以岩性-构造复合油藏为主,主力砂体边底水相对不发育。油藏原油密度大,粘度高,含蜡量低,含硫量低。地层原油粘度为449~926 mPa·s,地层水水型为NaHCO3,总矿化度为1 814 mg/L[1]。南区于2005年9月投产,利用天然能量开发,表现出海上特稠油油田典型的“三低特征”:①单井产能低,定向井初期产能仅为18 m3/d,水平井初期产能平均仅为35 m3/d;②采油速度低,高峰采油速度0.3%;③采收率低,预测常规开发采收率为4.2%[2]。这样的开发效果无法满足海上油田高速高效开发的需要,必须提高单井产能,改善开发效果。
与陆地稠油油田相比,海上稠油油田存在井距大,油层埋藏相对较深,海上平台空间小、承重受限,热采成本高、经济制约等因素。为推动热采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的应用,在该油田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现场试验,增产效果明显。
1 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情况
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是利用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喷射机理,在高压燃烧室内注入工业柴油(原油或天然气)作燃料,同时注入高压空气及高压水,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水蒸汽、CO2及N2等混合气体直接从油井井口注入井内。该工艺技术具有气体混相驱(氮气驱、二氧化碳驱)和热力采油(蒸汽吞吐、蒸汽驱)的特点[3-4]。
2008年至今,渤海某油田南区已实施十余口井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经过五年的不断试验、摸索,证实多元热流体增产效果显著,多元热流体吞吐配套装备和技术逐步完善。
各试验井构造位置处于高部位纯油区,井型为水平井,生产层位为明化镇组,垂深1000 m左右,水平段长度200 m左右。大部分井正常生产,部分井因边水突进、出砂、储层差等原因低效生产或关井。热采井注入参数达到了设计指标,注入过程各参数稳定。
总体来看,多元热流体吞吐井自喷期一个月左右,单井自喷期累产油2 000 m3左右;热采产能是常规冷采产能的两倍左右;目前各热采井稳定生产,回采水率较高,回采气率较低,实际增油达到方案预测,热采效果较好。
2 多元热流体吞吐生产特征研究
2.1 注入动态特征
引入霍尔曲线研究注热动态是否正常。注入压力异常升高,判断可能是储层污染、井筒管柱问题;注入压力异常下降,判断可能是压裂地层。视吸水指数可研究注热过程中地层吸水能力变化,正常注热井视吸水指数约12 t/(d·MPa)。
从图1、图2可以看出,A1井和A2井注入压力异常升高,视吸水指数较低,注热过程中出现注入困难问题。A2井因完井液浸泡时间过长,近井地带可能存在污染,同时地层压力与原油粘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A1井因水平段长度较短,地层物性较差,原油粘度较高,钻完井期间,钻进一定距离泥岩,可能造成污染。C6井注入压力较低,视吸水指数较高,分析认为受注热过程中气窜影响。
图1 渤海某油田南区多元热流体吞吐井霍尔曲线
图2 渤海某油田南区多元热流体吞吐井视吸水指数曲线
2.2 产量变化特征
(1)油田热采日产油水平和采油速度翻一番。通过热采试验,油田南区日产油水平和采油速度超过冷采的两倍以上。
(2)单井热采产能是冷采产能2~3倍,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大幅提高油井产能,增油效果明显(冷采初期30~40 t,热采高峰日产油达80~120 t,相当于冷采产能的2~3倍)。
(3)单井吞吐生产曲线呈“四段式”特征。单井吞吐周期生产规律表现为“吐水段、高产段、递减段、低产段”四段式特征,目前基本处于递减期或低产期(图3)。
(4)自喷期长,自喷产量高。自喷期一个月左右,A3井和D2井自喷期超过60天;单井自喷期累产油2 000 m3左右,A3井最高。
(5)热采周期长,产量平稳期长。生产数据表明,各井热采第一周期已基本结束,热采周期300天左右,各井至今产量基本平稳。
图3 渤海某油田A5井生产曲线
2.3 产量递减特征
多元热流体吞吐初期产能高,采油速度大,但随着地层能量的消耗,其产量下降,采油速度降低,多元热流体吞吐周期内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初期产能递减大,后期产能递减小。计算结果表明,第一周期递减较慢,部分井因水侵、出砂影响递减较快(图4)。
图4 渤海某油田A5井递减曲线
2.4 含水变化特征
各热采井初期排液阶段含水高,但是含水下降较快,自喷15天左右含水下降至20%以内,吞吐生产100天左右含水在20%以内(除高含水井),第一周期结束时热采井平均含水12%。
2.5 回采率变化规律
2.5.1 回采水率
各热采井自喷平均回采水率25%,吞吐生产100天后回采水率可达40%~50%,说明多元热流体吞吐回采水率高,将避免冷凝水存留地层,有利于减少地下存水,同时避免注入的热量用于加热近井地带的地下存水,提高热量利用率,减少热损失。
例如,综合各项资料分析表明,A5井和A4井同期回采水率比其他井高,而累产油比其他井低,说明是水侵的影响,并且A4井比A5井水侵更快。
2.5.2 回采气率
回采气率总体较低,呈“阶梯状”上升趋势,先快后慢,自喷产出气量占主要比重;产出气成分以N2为主,初期N2为70%,CO2为20%左右,随生产进行呈缓慢下降趋势。
2.6 温度压力变化规律
(1)自喷油压与累产油呈递增关系,泵抽期地层能量衰竭较快。自喷初期井口油压平均6 MPa,与自喷累产油呈递增关系;流压呈指数递减规律,下泵初期流压7~9 MPa,先期下降快,之后下降幅度变缓。
(2)自喷期初期井口温度高,整体下降缓慢。自喷期井口温度峰值平均88℃,整体下降缓慢;自喷结束后温度平均55 ℃。
(3)流温呈指数递减规律,先快后缓。各热采井下泵初期流温平均84 ℃,100~200 d后下降到60 ℃左右,之后下降幅度减缓。
3 结论
(1)渤海某油田南区已实施十余口井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分析了试验井的注入效果和生产效果,实践证明多元热流体吞吐增产效果显著。
(2)在对试验井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井生产特征研究:采用霍尔曲线和视吸水指数研究注热动态,表明大部分井注热动态正常;矿场试验证实油田日产油水平和采油速度翻一番,单井热采产能较冷采产能提高2~3倍,周期生产表现为“吐水段、高产段、递减段、低产段”四段式特征,自喷期长,自喷产量高,热采周期长,周期内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含水下降快,回采水率较高,回采气率较低;流温、流压呈指数递减特征等。
[1] 刘小鸿,张风义,黄凯,等.南堡35-2海上稠油油田热采初探[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1(1~2):61-63.
[2] 黄颖辉,刘东,张风义.南堡 35-2 南区特稠油油田弱凝胶提高采收率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2):122-124.
[3] 唐晓旭,马跃,孙永涛.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研究及现场试验[J].中国海上油气,2011,23(3):185-188.
[4] 李峰,张凤山,丁建民,等.稠油吞吐井注烟道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试验[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