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宣州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2014-03-26宋艳芬史忠琴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宣州区茶园茶叶

宋艳芬,史忠琴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宣州 242000)

宣城市宣州区辖 26个乡镇办事处,地处皖东南,总面积 2533Km2,年平均降水量 1294mm,年均气温约为 15.9℃,全年日照时数约为 2072.5h。土壤类型以黄红壤、棕红壤和红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6%~4.0%,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宜茶种植面积可达 1.33万 hm2。2012年全区茶园面积5287hm2,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4040hm2、绿色食品认证1200hm2、有机茶面积34.9hm2,茶叶总产量1.5万t,产值2.75亿元。

1 宣州区茶产业现状

宣州区是全国绿茶生产一类茶区,省重点产茶县。取得2012年安徽茶产业十强县称号,2011年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万亩以上产茶乡镇溪口镇、杨柳镇和洪林镇,全区大小加工作坊及精深加工企业达 3110家,其中,大型茶厂3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其中年产值两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家,委托出口的企业2家,年出口茶叶1600多 t,出口金额 300多万美元。全区在工商注册的茶叶合作社13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1家,区级示范社1家。ISO认证3家,注册商标7个,省著名商标1个,绿色食品获得认证6个。年提供出口原料绿茶1.05万t,产值1.2亿元,名优茶年产量560t,产值0.8亿元。名优茶茶叶品牌以历史名茶“敬亭绿雪”、“高峰云雾(塔泉云雾)”、“天竺云芽”、“古雪剑芽”为主。夏秋茶产量1.3万t,产值1.26亿元。

2 宣州区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我区名优茶以溪口高山茶等为主,但品牌较多,优势不突出,企业实力不足,宣传投入不够,影响力不大,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

2.2 企业规模小,利润空间小

我区茶叶企业多,但大多数茶叶企业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名优茶产区山区产值 4000元/667m2左右,丘陵茶区产值 1500~2000元/667m2,机采茶园除去肥料、管理、机采工工资,纯收入在1000~1200元/667m2。茶企因投入过高,利润小,难以迅速扩大。

2.3 茶叶市场建设不健全

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来推动茶叶经营,促进销售。

2.4 无性系茶园比例低,茶叶效益不明显

全区无性系茶园 1000hm2,无性系茶园比例只有18 %。低产茶园改造进程慢,茶园改植换种虽逐年进行,但茶农较看重眼前效益,改造工作推进较慢,茶园效益较低。

2.5 茶产品深度开发延伸不够

全区共有110家茶叶加工企业,精制茶厂仅8家,主要是毛茶加工后的再次初精制,加工产品简单,缺乏茶叶产品开发,研发机构和人员不足,不具备深度开发的能力,特别是茶食品、茶饮料的开发。

2.6 缺乏茶业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我区茶产业而言,主要是缺乏茶叶经营、管理、技术等相关人才,我区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名。从长远战略出发,茶业人才紧缺,制约着宣州区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由于企业营销经济人、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缺乏,企业保持着传统模式,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3 主要思路与对策

3.1 整合茶叶品牌,拓展销售市场

我区茶叶品牌有“敬亭绿雪”、“高峰云雾(塔泉云雾)”、“古雪剑芽”、“文房四宝茶”,洪林有“兰芽”、“兰香”等品牌,这种多、杂、乱的现象,不利于发展和对外宣传,针对目前情况,我区各产茶乡镇进行品牌调研,并结合我区茶产业发展实际,认为应该因地制宜,整合现有品牌向深度发展,并积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三品一标” 比例要提高到95%以上,培育著名、驰名商标,全面推行茶叶品牌化经营,暂不提倡创制新的品牌,应大力对原有的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包宣传,主推“敬亭绿雪”、“高峰云雾”、“文房四宝茶”等,其余都应归类于这三个品牌之内,避免相互竞争引发的互不抱团现象,形成竞争合力,以城市名片形式共同打造品牌知名度。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在各高速路口设立宣传牌,结合展会、旅游节在全国范围内拓展销售市场;通过开展名茶评比、制茶能手评比等来扩大影响,宣传茶叶品牌和产品,提高知名度;加强企业间和外界相互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宣州,弘扬宣州茶文化,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和品质。同时积极鼓励茶叶销售企业在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专营店、加盟店,开通网上营销业务。

3.2 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改造升级:一是受目前茶产业国际和国内环境影响,茶叶出口种种条件限制,引导初、精制加工企业向名优茶茶厂转型,更新先进设备、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特色茶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引导精加工企业同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万吨以上夏秋茶原料的开发利用,大力引导相关企业向茶食品、茶饮料、茶提取物等精深加工延伸。重点是逐步延长产业链,推进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和茶日化用品等领域的产品开发,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申报省、市、区级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重点培养2~3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加大标准化、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建设力度,提高卫生和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大力度按照国际茶叶市场准入和出口茶叶卫生标准来组织生产,改变分散经营管理模式,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以引资、合作、融资、合股等多种方式经营,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档次。重点扶持2~3家带动力强的茶叶合作社,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基地保障。

3.3 建立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

为改变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改变小作坊生产的落后面貌,建议在全区建立1~2个鲜叶交易市场,引导农户销售鲜叶,一是高山茶鲜叶交易市场,建议建在溪口镇;一是丘陵茶区鲜叶交易市场,可建在洪林镇农业园区。同时,制定鲜叶交易市场规则,规范交易市场。同时建立成品茶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链接茶叶生产、销售、茶事活动,形成宣州茶叶集散中心,缔造宣州茶文化氛围,开拓市场,提高宣茶的知名度,实现创税增收。

3.4 整合资源抓基础,强化质量抓标准

继续整合茶产业资源,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引导茶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名优茶生产示范基地。在丘陵茶区,生产优质茶和以出口为主的原料出口茶,建立2个3.33hm2以上的无性良种繁育基地,创建2~3个丘陵茶区优质名茶品牌,10个6.67hm2以上的无性系标准良种示范园,发展或改良老茶园,使无性系良种率达到40%。同时,将茶产业、茶文化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结合敬亭山旅游开发,建设1~2个集茶产业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千亩生态茶园。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推行清洁化生产,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支持茶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的改造,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认证,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市级示范茶叶企业,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加快标准化应用,以质量打响品牌,以质量赢得市场。建设区级以上清洁化标准示范茶厂 10家,改、扩建老茶场为标准化茶厂 50家,茶叶生产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5 完善和兑现扶持政策,加速茶产业的发展

茶产业的发展,政府支持是关键,企业努力是前提。通过政府牵头带动,企业自身努力发展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和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作支持,扶持政策的完善和资金保障将为企业注入活力,同时加大项目争取和力度支持,促进积极性。

3.6 广募和培养茶业人才,壮大企业骨干队伍

茶叶市场竞争激烈,缺乏优秀经营精英和企业骨干人才,当前要从社会招募优秀的经营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通过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企业家到发展好发展快的地区考察学习,开展茶产业发展座谈研讨、企业招聘会,外出参加经营管理培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策略,开阔思路、不断创新,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市场开发能力,为企业提供工作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壮大企业骨干队伍,为企业带来活力,更好地促进茶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宣州区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粮食烘干机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