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2014-03-26刘冬梅

关键词:用人单位素质心理

刘冬梅 郑 勇

(1.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当前因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影响和贸易壁垒的增多,我国的出口经济总量出现下滑,一些出口型企业的效益下降,出现了裁员等情况。同时,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放缓以及国家促进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使得行业间就业差距逐渐拉大,特别是地区间的差异尤为明显。再加上历经数年的高校扩招,以及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即将推出的推迟退休年龄等政策,就更加加重了当前就业的难度,导致出现了考研热、出国深造热、公务员考试热等等主观推迟就业时间的现象。但是总体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结构性、地域性、行业性等诸多困难,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很多,必须全社会合力才能解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在难就业问题上有必然存在主观的原因。

(一)缺乏理性的就业目标。当前,一些大学生依然存在就业应一步到位的思想。对于未来的工作往往关注于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既想要高收入又想能够稳定,对于未来要有保障;在工作环境上不想太辛苦,工作的地点往往也选择离家近、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展快的沿海地区。这些就造成了很多的工作无人问津,一边是条件好的岗位又竞争过于激烈。造成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没有很好的认知,没有对自身进行定量的评价,产生了诸多的超越自己能力的就业预期,甚至对学校组织的就业培训不屑一顾,以及对就业环境和职业没有很好地了解和规划就一抹黑地冲进职场。

(二)面对就业在心理上没有准备好。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认为有了文凭就能够被社会所认同,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但是当面临社会实际问题时,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人就会产生压力,甚至是绝望的自暴自弃。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

自卑心理。往往和家庭、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一些来自农村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经济上困难和缺少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感觉低人一等,在就业中缺乏自信。

自负心理。一些学生感觉自己能力很强,学习很好,就对一些人或者自认为简单的工作感觉“看不上”。然而,往往这样的眼高手低,最终却一事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往往都被自负所掩盖,直接影响了就业时的心态。

盲从心理。一些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特别是就业中都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心理。看别人学什么就研究什么,特别是找工作大都一窝蜂地去。由于缺乏个人的思想,往往没有准备好迎接各种挑战,所以盲从的结果总是以失败告终,最后进入越失败越盲目,越盲目越失败的恶性循环。

攀比心理。正常的比较和竞争是有益的,但是过度了就是攀比,在毕业应聘中也是如此,存在就要找个比别人好的,感觉自己比谁强就一定要找个比谁好的工作等心理。种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追求,在得不到的时候常常就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甚至会不择手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依赖父母、依赖学校和社会的现象。不能够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往往在求职中始终处于被动地等的状态。

(三)自身素质依然存在不足。大学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面对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往往容易忽略书本以外的自身素质。大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在专业知识上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却忽视了对日常礼仪、接人待物、人际交往的学习。而这些不是仅从书本可以学到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一些大学生忽视了这些,往往不愿去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工作实习,甚至连社团的活动也不愿参加,缺乏了实践的锻炼,没有这些经历必然影响了日后的就业。

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一)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多父母抱着让孩子学有所成的目的送孩子上大学,在就业时,家庭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压力。比如父母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望,以父母的阅历来期望孩子的工作应该是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往往忽略了大学生自己的思想,给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小压力;同时,家庭人际关系的广泛也影响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取舍;而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则往往背负着改变家庭境遇的压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求职产生了影响。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行业差距拉大,出现了好岗位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甚至有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当前求职的难度。同时,在招聘中很多单位都要求具有工作经历,这就对应届的毕业生产生了压力,当用人单位不再看重文凭而更看重能力时,对于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应届生的就业就产生了更大的压力。

(三)来自评价体系的压力。对于大学生毕业时能力素质如何认定,用人单位通常看重各种“证”的取得,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证还有各种技术资格,等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往往为了“证”而学,并没有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客观的定量评价,使得“证”少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就显得不是很容易,即使“证”多的人也会逐渐暴露出能力素质的缺陷。

四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必须把好培养的第一关。大学教育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责无旁贷。

(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思想领先是成功的前提,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必须从一开始就引导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价值观。书本不够直观,没有让大学生产生感性的认知,应当通过各行各业、不同成长经历的人现身说法来扩宽大学生对未来成功的认识;通过走出去,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大学生体会各种工作的不同,采取实习、见习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确定他们自己的成才道路和职业规划。通过对各行各业的了解,以及对与其相关专业单位的工作实践,让他们了解今后工作的需要,在几年的大学学习后可以更好地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去。同时,尽早地确立就业目标会更有利于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也扩宽了他们对日后必备能力素质的认知,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地提高自身能力来迎接职场的挑战。

(二)培养勇于承担和敢于直面失败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也是人才能力的重要方面,比起书本的知识,心理素质没有定量的考试成绩。但是,心理素质往往决定了未来人生的发展,学校应该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专门的心理理论学习,让大学生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回访来更加生动地展示面对未来的工作要面临的困难;通过参加实际的工作实习、锻炼来体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压力和责任;通过与不同行业的成功人士对话来了解自身当前的不足,特别是在书本知识以外的能力素质差距;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来更好地认知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学习那些反面的事例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心理素质缺陷;通过党团组织和各种社团更多地开展各种活动,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学校的圈子里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贯穿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锻炼,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心理品格,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职场的挑战。

(三)给予更多地发展空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专业的知识,更多地需要扩宽专业以外的知识,扩宽视野。在追求创新学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科技园孵化基地来培养创业的意识。

学校还应利用自身的条件在智力和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新兴市场的研究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寻找成功的目标,让一部分有创业思想的大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缓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四)建立学生素质档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应聘主要依靠简历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用人单位也没有定量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大学生的素质,只能依靠各种“证”来评价。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素质档案,记录其学习期间参加的活动、获得的奖励、从事的实习和实践工作。不仅仅是从学习成绩更是从离开书本的实践中去记载大学生的成长,比如发表的文章、参加的竞赛、处理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让用人单位从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工作实践等各个方面可以定量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素质。同时,学生也会根据档案的记载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相应的锻炼来补全自己的不足,更加利于学生自己的成长。对于学校来说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可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就业时这个档案可以替代简历让用人单位可以定量地考评。让档案不再是记录表而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规划。

(五)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培育。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忽视家庭的影响。对家长在就业方面进行引导,让他们更清楚学生的情况来一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从入学开始就分阶段地对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进行引导,方式、方法可以更加灵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比如微信或者微博、论坛等手段,给家长们更多的信息让他们更加了解就业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到学生成长的途径,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同时引入用人单位参与培育,通过用人单位来学校组织活动,或者学生到用人单位去参加实习,可以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不用等毕业前再去寻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未来想应聘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以便在就业中发挥主动性。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来培育学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离不开网络。学校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手段来强化对学生的培养。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更可以在云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在线视频等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更宽的知识涉猎,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网络的心理交流也可以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快地恢复;通过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学生在网上可以直观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各项差别,通过对比,定量地反映出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利用网络圈子开展网上社团联谊,让有着相同喜好地人能够更好地联系起来,在思想的碰撞中就更有可能产生出创新。

综上所述,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是大有可为的,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可以发现高校可以在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和几个组织就能解决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 李婷婷.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郭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张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

[4] 孙雅丽,李文涛.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5.

[5] 张苹.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08)28.

[6] 华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

[7] 胡楠.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对策研究——对东北师范大学四百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

[8] 陈小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中的运用[D].广东商学院,2012.

[9] 马道成.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10] 毛浩良.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素质心理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心理感受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