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 EPC组Pool传送方案研究
2014-03-26王应波张华荣
王应波,张华荣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 510620;2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30)
为推进4G业务的规模商用,中国移动全面开展4G网络建设,2014年底LTE基站数将超过50万。TDLTE的规模建设,以及LTE核心网EPC集中化,组Pool等需求,对传送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现状出发,讨论及分析EPC组Pool需求,给出适用于中国移动的传送网组网方案,为即将开展的LTE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1 LTE回传PTN网络现状
目前,LTE核心网EPC(MME、SGW)采取区域集中设置,LTE基站(eNode B)通过PTN回传至EPC,如图1所示,分两种情况。
图1 LTE回传现状示意图
(1)区域中心地市(即放置EPC的地市),eNode B基站通过“本地PTN”回传:基站首先经过接入层、汇聚层回传至L2/L3 PTN设备,L2/L3设备连接至L3 PTN设备,L3设备与EPC同机楼相连。L3、L2/L3设备均成对设置(同机楼成对设置),目前现网仅有一个EPC机楼,一对L3设备,有多对L2/L3设备,L2/L3设备分别汇聚各自片区的汇聚环、接入环。
(2)非区域中心地市(即未放置EPC的地市),eNode B基站通过“本地+省干PTN”回传至EPC。本地PTN部分的结构与区域中心地市相同,同样经过接入层、汇聚层、L2/L3,汇聚到本地L3设备,不同的是,还需经过省干L3设备传送,最终到达EPC。
2 EPC组Pool的传送需求
随着TD-LTE的规模发展,为满足EPC的装机需求,以及网络容灾需要,EPC将增加新的机楼,不同机楼的EPC组Pool。即各区域MME根据覆盖情况组MME Pool;各区域SAE-GW根据覆盖情况组SAEGW Pool,所有的eNode B须与Pool内所有的MME、SAE-GW进行全连接。EPC组Pool的原理简述如下。
eNode B基站开通时,OMC-R将Pool内所有MME、SGW的IP地址下发到eNode B。eNode B通过该地址,与所有MME建立起STP连接。通过STP连接,MME将SGW的负荷情况实时传递给每一个基站。当一个用户向基站申请服务时,基站根据SGW的负荷情况,通过特定算法计算,给该用户分配服务的SGW,最终用户与SGW建立连接。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eNode B基站与Pool内所有MME、SGW进行实时连接,与MME是全量的信令流连接,与SGW是负荷分担的业务流连接。当传输线路中断或某个EPC网元故障时,会进行相关资源的重新分配,不会引起用户服务中断,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容灾功能。
图2 方案1组网结构示意图
3 EPC组Pool的传送方案
对于EPC组Pool需求,传送网需实现基站与Pool内所有MME、SGW的实时连接,具体实现方案有“核心L3设备之间互联”、“新增调度L3”以及“L2/L3设备与核心L3设备之间全互联”3种。
3.1 方案1:核心L3设备之间互联
如图2所示,在新增EPC(MME、SGW)的机楼新增一对核心L3 PTN设备(图例所示为新增2个EPC机楼,达到3个),与EPC同机楼相连;核心L3设备之间互连,保证每对L2/L3与每对核心L3之间逻辑可达。如存在两个PTN设备厂家,可叠加建设一个相同结构的核心L3互联结构,分别负责汇聚各自厂家的L2/L3设备,EPC网元与两个PTN厂家的L3设备分别对接,完成异厂家汇聚。
优势:该方案L2/L3只连接一对核心L3设备,PTN端口及波分资源占用较少,易于实现。劣势:当EPC机楼较多(大于3个)时,L3设备间互联关系较复杂,且增加EPC机楼时网络调整量较大;另外,该方案不能防止双PTN节点失效。
3.2 方案2:新增调度L3,与核心L3设备之间星型连接
如图3所示,在新增EPC的机楼新增一对核心L3 PTN设备,与EPC同机楼相连;另外,新增一对用于疏导机楼间互联业务的调度L3 PTN(新增一个网络层级);每对核心L3与调度L3互联。如存在两个PTN设备厂家,可在EPC节点机房叠加建设一个相同的核心L3网络结构,分别负责各自厂家的L2/L3设备的汇聚,调度L3可选择其中一个厂家只部署一对,与异厂家的核心L3对接采用UNI接口;EPC网元与两个PTN厂家的L3设备分别对接,完成异厂家汇聚。
图3 方案2组网结构示意图
优势:该方案L2/L3只连接一对核心L3设备,PTN端口及波分资源占用较少,易于实现;L3设备之间互联关系较简单(通过调度L3实现),当EPC机楼增加时,网络调整量较小。劣势:该方案增加一个网络层级,复杂性增加;调度L3设备承担了日常机楼间所有互联流量,故障风险较大;另外,该方案不能防止双PTN节点失效。
3.3 方案3:L2/L3设备与核心L3设备间全互联
如图4所示,在新增EPC的机楼新增一对核心L3 PTN设备,与EPC同机楼相连;L2/L3设备与核心L3设备进行物理Full Mesh全互联。如存在两个PTN厂家,可叠加建设一个相同的核心L3网络结构,分别与各自厂家的L2/L3设备全互联;EPC网元与两个PTN厂家的L3设备分别对接,完成异厂家汇聚。
优势:该方案可抵御双PTN节点失效风险;L3设备之间无需互联,当EPC机楼增加时,网络无需进行调整。劣势:L2/L3需连接多对核心L3设备,PTN端口及波分资源占用多,投资较大。
3.4 方案选择
对于EPC组Pool传送方案的选择,应从SGW Pool、MME Pool的具体情况,EPC机楼数量,LTE基站与EPC Pool归属关系,PTN网络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方案,或者方案的组合。3种方案的特点及使用场景分析如表1所示。
图4 方案3组网结构示意图
4 EPC组Pool的传送网规划实例
对于L2层PTN带宽规划及配置,按目前规范的每基站CIR(保证带宽)和PIR(峰值带宽)配置,对于L3层PTN,按照业务流量进行容量、端口规划。下面以某一地市公司为例,采用方案1,对核心L3 PTN做容量及端口规划,案例模型如图5所示。
假设某地市公司在规划期内建设16 000个LTE基站(F频基站6 000个、D频基站6 000个、室分基站4 000个),预计发展用户1 000万,设置4个L2/L3节点,所带LTE基站数分别为4 000个、3 200个、3 600个和5 200个。有3个EPC机楼,每个EPC机楼各设置一对L3 PTN,做分担承载,配置率不超过50%(考虑其中一端PTN故障,另一端PTN承载区域内所有业务),L2/L3节点根据物理区域分别就近接入L3 PTN。
表1 3个方案适用场景模型对照表
(1)核心L3 PTN 所带用户数量计算如下:核心L3 PTN(1),下带2个L2/L3节点,共管辖7 200个LTE基站,假设用户平均分布,则L3 PTN(1)所带用户数=1 000万×7 200站/16 000站=450万。
同时,由于EPC组Pool的需求,Pool结构下的业务流量存在随机、发散的特点,核心L3设备除承担本区域L2/L3上联的业务外,还需承担其它L3设备过来的互联业务。假设核心L3 PTN所带业务有40%需要互联,则包含互联业务,核心L3 PTN(1)所带 LTE用户数=450万+225万×40%+325万×40%=670万。以此类推,包含互通业务,核心L3 PTN(2)、核心L3 PTN(3)所带用户数分别为535万、595万。
(2)LTE单用户流量计算如下:假设LTE用户平均单向流量500 kbit/s,同时并发比例为10%,分组头冗余1.204,带宽冗余1.15,则单LTE用户流量=500 kbit/s×10%×1.204×1.15=70 kbit/s/户,即0.7 G/万户。
(3)L3 PTN容量规划:单端PTN设备容量考虑20%冗余,容量需求如表2所示。
图5 EPC组Pool传送网规划案例示意图
(4)L3 PTN端口规划:单端PTN设备端口按上联电路、对接电路、互联电路、互通电路等4种类型分别估算,并考虑10%端口冗余,需求如下:
* 上联电路:L2/L3 PTN至核心L3 PTN上联电路需求,通过“下带用户数×单用户带宽/设备端数/配置率”计算带宽需求,再折算成10 GE电路统计端口需求;(如L3 PTN(1)-1设备,上联电路=450万户×0.7 G/万户/2端/50%=32×10 GE)。
* 对接电路:核心L3 PTN设备对接EPC MME/SAE-GW设备及OMC网管电路需求,衔接核心网专业提出的GE/10 GE端口需求;核心L3 PTN设备对接省干PTN设备端口需求(主要用于假日用户迁移、应急抢险等场景下,核心网容量的跨地市迁移,如无该需求,可省略),衔接省干传送网提出的GE/10 GE端口需求。
* 互通电路:同一EPC机楼两端核心L3 PTN设备间互联电路需求,等于上联电路需求的一半。
* 互联电路:不同EPC机楼的核心L3 PTN设备间互联电路需求,假设核心L3 PTN所带业务有40%需要互通,则L3 PTN(1)-1设备,互通电路需求=225万户×0.7 G/万户×40%+325万户×0.7 G/万户×40%=16×10 GE。
表2 核心L3 PTN容量及端口规划明细表
综上,对核心L3 PTN设备的容量及端口规划,主要瓶颈在于端口资源,建议在传送网规划中,根据LTE业务发展目标,重点开展核心L3 PTN设备的端口规划,选择合适交叉容量的PTN设备。
5 总结及展望
EPC组Pool,应考虑组Pool的目标、EPC机楼数量、LTE基站与EPC Pool归属关系,以及PTN厂家数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传送方案。随着LTE网络建设,PTN传送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设备容量、端口能力、安全保护、运维性能等将面临市场的进一步检验,PTN技术将向更加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