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2014-03-26刘筱敏
■刘筱敏 马 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E-mail:liuxm@mail.las.ac.cn
科技期刊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集中传播的基本载体,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该国科技发展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4953种)仅次于美国(17000余种),居世界第二位[1],科技论文的产出与科技期刊的数量都可以列入大国的行列,但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在国际科技交流圈中产生影响力,在科技界具有引领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2012年以来,中国科协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3年此计划成为六个部委联合资助的项目,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该计划整体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力争到“十二五”末,引导一批学术质量高、重要学科领域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JCR影响因子进入学科Q1、Q2区。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第二步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使我国一批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
期刊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目前期刊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发展步骤和实施方案,推动期刊国际化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以SCI的JCR数据提供的描述期刊特征的系列指标为基础,以中国科协主办、主管,并进入SCI的期刊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希望为期刊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1 数据选取及数据概况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Thomson Reuters的产品JCR(Science Edition)2010-2012年版数据。2010-2012年JCR报告中涉及的期刊数分别是8073、8336和8471,我国(不含港、澳、台)在SCI中的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28、134、135种,期刊品种略有变化,其中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为74种(期刊名称变化视为不同的期刊品种)。我们以74种期刊为对象,利用2010-2012年三年JCR报告中的指标数据,深入分析其国际影响力的现状。
通过对JCR指标的统计,三年以来74种期刊总体发展平稳,绝大部分期刊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经典指标方面稳定发展,并略有上升。在JCR的期刊分区中,进入Q1-Q3区的期刊数量持续上升[3],显示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我们在关注各种指标数据绝对增长的同时,利用JCR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这些数值的构成。在JCR的各种指标数据中,选取JCR分区排序、施引期刊和特征因子(Eigenfactor)三个指标数据作为深入分析的基础。
JCR分区排序,是指利用JCR分区的结果,统计74种期刊在分区中的排序位次,以便于了解在分区中的定位。JCR分区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分为176个学科类目降序排列,将每个学科类目期刊总数平均分为4等分,Q1区为影响因子最高的的区域,Q2区次之,Q4区影响因子最低。当一种期刊属于多个学科类目时,在不同的学科类目下会有不同的区域分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本文中选取期刊最优区域。
施引期刊是指引用74种期刊的期刊,JCR报告中,将每一种期刊引用频次大于2的施引期刊一一列举。由于学科范围不同,施引期刊数量不一致,因此我们依据施引期刊的引用频次降序排列后,统一选取被引频次最高前20种施引期刊(以下称TOP20)进行分析。
特征因子(Eigenfactor)[4]是 2007 年 JCR推出的新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以期刊被引频次为基础,在计算过程中排除了期刊自引,并根据施引期刊的质量赋予每种施引期刊不同的权重。这种计算方法从单纯地计算被引频次,改变为对引用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施引期刊赋予不同的权重,说明一种期刊如果能被其他优秀期刊引用则更能印证期刊的质量,强调了期刊在核心区域中的影响力。
2 数据分析
2.1 JCR分区排序分析
通过JCR的分区统计,选择当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表现最好的分区位次,可以看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在不同区域中的期刊分布相对稳定。
以分区结果最好的2012年数据为例,统计期刊在本学科类目中的排序位次,将期刊所处位次与该刊所处学科的期刊总数进行比较。图1—图4中,如果每种期刊距离中心点越近,则表示在本区域的位置越靠前,反之,则说明期刊在该区域中的排序越低。进入Q1区的期刊排位处于所在学科领域的前15%左右的位置(图1),Q1区的期刊不仅进入了本学科类目最前沿区域分布,而且在本学科类目期刊排序中也位列前茅。进入Q2区的期刊位次基本保持在本学科类目期刊总数的前25%~46%的区段中(图2)。进入Q3区的期刊位次则基本保持在本学科类目的53.19%~74.59%的区段中(图3)。根据JCR分区的规则,每个区域期刊是期刊总数的四等分,那么,当 Q2区、Q3区期刊排位分别接近50%、75%时,说明期刊在Q2、Q3区的下线边缘,从图2看,Q2区中接近50%下线的期刊比较少,在图3中,接近75%下线的期刊明显占有一定的比例。Q4区域的期刊不仅位于本学科类目排名的低端(图4),而且期刊位次排名也多接近与学科类目的末尾。
图1 2012年Q1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排位图
图2 2012年Q2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排位图
图3 2012年Q3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排位图
图4 2012年Q4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排位图
通过期刊排序位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期刊同在一个区域,但位次的前后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发现期刊分区越靠后,期刊位次分布也越接近于该区域的分区下线,在Q3、Q4区的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微弱。
2.2 特征因子(Eigenfactor)分析
通过对JCR2010-2012年三年全部期刊的特征因子统计发现,由于JCR的期刊数量和期刊质量的相对稳定,所以2010-2012年每年的平均特征因子变化极小,可视为一个稳定数值。三年JCR平均特征因子为0.011。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三年期刊平均特征因子分别为 0.0032,0.0035,0.0039,年度分值略有增加,说明了施引期刊质量有所变化,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三年平均特征因子均低于JCR期刊平均特征因子。
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其特征因子大于JCR平均特征因子的期刊为细胞研究(英文版)、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纳米研究(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分子植物(英文版)。其中细胞研究(英文版)、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两种期刊三年特征因子均大于JCR平均特征因子。
虽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特征因子与国际大刊相比尚存有明显差距,但大于JCR平均特征因子的期刊数量呈年度增长的状态,从2010年的2种,增加到2012年的5种期刊。从特征因子的年度分布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稳中略升,特征因子的表现说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施引期刊质量也有所提升,这种提升将促进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在国际重要期刊群体中的影响力。
2.3 施引期刊分析
不论是依据影响因子的JCR分区,还是特征因子(eigenfactor)的计算,都不能忽视数据的基础,即期刊的被引频次。期刊被引频次的构成是可以进一步了解期刊的影响范围和辐射区域,分析期刊影响力的内涵,因此本文选择了施引期刊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2010-2012年间具有JCR被引频次数据的期刊为73种。我们利用JCR报告中“Cited Journal”提供的数据,对每一种期刊的施引期刊数量进行统计后,可以得到,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年度平均施引期刊数量为2010年269.5种,2011年281.7种,2012年316.9种,施引期刊数量占JCR期刊总数2010年(8073种)的3.33%,2011 年(8336种)3.37%,2012 年(8471种)的3.74%。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施引期刊品种量每年度有所增加,施引期刊数量的比例也呈年度上升趋势,说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影响力范围在逐渐扩大。
施引期刊形成的被引频次由自引频次和他引频次两部分构成,2000年时,SCI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当自引率超过20%时,则定义为期刊引用行为为过度自引[5]。
依据JCR提供的期刊自引率数值,发现2010-2012年期间,自引率大于20%的期刊占当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有所下降,三年以来自引率小于20%的期刊品种数占当年期刊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66%、65.21%、72.22%,期刊的自被引频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纵观三年以来自引率的分布,期刊平均自引率从2010年的18.93%,下降到2012年的18.33%,自引率略有下降。从数据上看,虽然自被引频次得到控制,但极小部分期刊的自引率仍然超过了60%。如果期刊的学术特征极具中国特色而产生的自引,可以认为是地域特色造成的,但从期刊的学科特征上看,自引率过高的情况不局限于此。
表1 自引率各区域期刊数量分布
Q1~Q4区期刊进行自引率分布的比较,Q1区的期刊不仅通过影响因子的排序进入了所在学科的前25%名,而且自引率很低,《细胞研究》(英文版)2012年自引率仅有1.2%,2010年的自引率也不过为1.42%。在Q2~Q4区期刊的自引率分布不均匀,没有出现自引率随着分区的扩大而增加的现象,但超过20%自引率的期刊全部都分布于这三个区域中,虽然有一些期刊在影响因子的排序处于该学科领域中前50%的位置,但自引率过高,影响因子的分值多来自于期刊的自引贡献。
从被引频次的集中度看,我们通过计算每种期刊的TOP20施引期刊的引用频次占该刊总被引频次的三年平均百分比(TOP20引用百分比),得到TOP20引用百分比的跨度在19.29%~96.47%之间,其中TOP20引用百分比在60%以上的期刊有25种。TOP20期刊数量占总施引期刊数量比例为1.5%~35.39%(其中有2种期刊的施引期刊数量不足20种,未计算在内)。在图5中,可以看出少量的施引期刊,带来了大量的引用频次,说明该刊的被引频次过度集中,因此虽然有些期刊的施引期刊数量较多,但引用频次的集中度过高,说明期刊影响力有广泛度,但没有到达一定的影响力强度。
图5 Top20施引期刊占总被引频次百分比与期刊比例对比
采用JCR期刊国别的数据,对TOP20期刊进行国别区分,将TOP20分为国内施引期刊和国外施引期刊两部分,进行被引频次分布的计算。TOP20国内引用频次占TOP20期刊总施引频次的百分比小于20%期刊为 0,该百分比在20%~40%、40%~60%、60% ~80%、80% ~100%不同区间的期刊分布分别为14种、27种、22种和10种,国内施引期刊的引用次数占有较高的比例。换言之,在TOP20期刊引用中,主要是来自我国期刊的施引。将2010—2012年三年分别计算该比例数据,发现没有年度差异变化,呈较为稳定的状态,甚至有些期刊的国内施引频次比例在上升。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种现象,TOP20引用比例较高的期刊,国内期刊的施引频次也较高,而被引频次分散在更多期刊时,国内期刊的施引频次也相对较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期刊虽然进入了SCI,但大多数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没有真正产生。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看到近年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加入了国际的学术交流圈,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需要对已经取得的成果有清醒的认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应该是得到更多的国际期刊关注,这种关注可以转化为施引期刊的广泛性和多国化的状态,而非囿于我国期刊之间的互引,我国期刊之间的互引虽然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数值,但对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科技期刊进入国际交流平台,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最核心的因素是学术水平。目前,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期刊的论文来源、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数据,这些指标用在评价中饱受争议,但毕竟让我们从一个角度可以了解期刊发展的现状。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用粗犷的数字,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而是应该更关注于数据的构成,详细分析数据的含义,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找到期刊的差距。在JCR的数据中获知每年约有7300种期刊引用 Nature,Nature的自引率仅为0.0078%。另一个综合性的知名期刊Science,每年约有7900种期刊引用,其自引率仅为0.0067%。再看专业性期刊,以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为例,该刊每年被2000余种期刊引用,其自引率为6%。美国化学会出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是化学领域公认的最优秀的期刊之一,该刊每年也被2300多种期刊所引用,其自引率为8%,这些期刊在影响因子或者被引频次的排序中不一定是本学科类目的第一名,但数字后面的内涵说明了其国际影响力的真正实力。因此,虽然在短期内,我国的期刊较难追上这些国际顶级的期刊,达到这些期刊目前的学术状态,但应该通过数据的详细分析,找到发展的出路,制定详细的发展策略。
中国科协的期刊国际化影响力提升计划是将我国的期刊推入国际科学交流圈,建立于我国科学论文国际交流现状相匹配的学术交流平台,因此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在期刊国际化发展中,期刊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学术期刊的发展紧密地与学术发展相关联,学术内涵是学术期刊的立足之本,也是期刊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的期刊要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进程,掌握期刊所属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我们看到,不论是美国期刊还是英国期刊,不论是德国还是日本期刊都是兼容并蓄,刊登全球各国的研究论文,其目的是快速发布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作者是广泛的,内容是全球的,期刊的关注程度才会来自于全球,期刊的国际化方能真正体现。
期刊不会止于论文的刊登,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信息获取越来越碎片化,如果说现在检索到一篇论文后,读者关心一下刊载论文的期刊,说明读者是对期刊名誉的尊重和对期刊的信赖。正是这种来自读者的尊重和信赖,促使期刊应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深化期刊的服务更应该体现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对于期刊而言,数字出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字出版要求论文内容的碎片化、语义化,将论文快速融入到网络信息中,在传统的题名、作者等检索发现信息的同时,更要提供内容的发现和以学术概念为基础的内容集成。这种服务摆脱了一本期刊孤岛一般存在于信息网络中的状态。再以Nature为例,Nature将其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全部发布为关联数据,从作者、论文名称、参考文献等多个集合,向外界提供关联计算,在更为广泛的网络科研场景中提供信息之间的调用。从一篇期刊论文被更为广泛地认知,期刊是否做好了结构化文本的准备,是否做好了语义标注的准备,信息技术的发展会给期刊的传播带来重大的影响。
戴维·温伯格在他的《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写到“聪明的公司不再将信息看作是需要严加“看管”的资产,而是会放松对它的控制,任其随意混合,并借此来赢得市场认知度和顾客忠实度”。“一片树叶可以被悬挂到许多枝杈上,它可以为不同的人而挂在不同的树杈上”,期刊的服务需要个性化,并与各种信息重复融合,我国的英文期刊更具有与各种信息融汇服务的语言优势。
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计划强调了期刊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优化发展方案,以学术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中推进,逐步建立具有国际知名度、自主建设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和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
1 蒋建科.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人民日报,2013-11-21(16)
2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实施方案.http://www.dost.moe.edu.cn/dostmoe/tzgg/zxtz/20130917
3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项目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3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http://eigenfactor.com
5 http://wokinfo.com/essays/journal-self-citation-j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