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2014-03-26郭明娃
郭明娃
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这种疾病在中老人中发病率较高[1]。患者发病过程中起病比较急促,且还能够引起心脏病等其他一系列疾病,严重患者将造成休克甚至死亡。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对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80例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现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中,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这些患者均符合中西医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间病情等方面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间没有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患者使用单一的西医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让其口服2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并口服两次美托洛尔(12.5 mg~25 mg)及阿托伐他汀钙(20 g);部分患者肌内注射两次低分子肝素钙(4500 U/次)等。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药单如下:10 g川芎,15 g丹参,15 g当归,12 g郁金,2 g三七粉,15 g白芍,12 g葛根,10 g生山楂等。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减药物,患者服用1次/d。
1.3疗效标准[2]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且心电图等指标正常,治疗后患者并未发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同等劳动强度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入院前相比有所好转,患者心电图结果部分指标不正常;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χ2表示。
2 结果
本次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60例治疗,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3例患者与入院前相比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为(3.4±1.5)次/周、持续时间为(3.4±1.0)min,明显低于患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等指标比较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内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起病较急,发病加快,严重患者将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3]。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还没有理想的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以西医为主,虽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西药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比较大,并且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而该病属于中医学中“胸痹”的范畴,这主要与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因为老年人正气虚,气虚则推动血运缓慢,从而导致淤血,对气血的运行造成影响。因此,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显著,中药中川芎,丹参,当归,三七粉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此外,这些药物还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血流量,更加有利于患者治愈。本次实验中,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60例治疗,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为(3.4±1.5)次/周、持续时间为(3.4±1.0)min,明显低于患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1] 亓靖华,董州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12,18(8):52-54.
[2] 管小菊.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9):1048-1049.
[3] 王立新,李富军,李杨.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9):11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