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

2014-03-26石其俊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1期
关键词:铁片弱者离子

石其俊

一个化学体系可能发生多个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先后进行,反应的顺序直接影响着反应的最终结果.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先限定体系内只有A、B、C 3种物质,A与B发生反应①,A与C能发生反应②,B与C之间相安无事.这就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反应①和反应②同时发生,如浓NaOH溶液滴入铝铵矾溶液中,在生成白色沉淀的同时又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是反应①和反应②先后发生,如氯水滴入FeBr2溶液中,开始时只有Fe2+被氧化成Fe3+,当Fe2+完全被氧化后,氯水才氧化Br-.以下重点讨论第2种情况——反应的顺序问题.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

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对价电子的争夺,发生反应后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发生电子的得失或转移.强氧化剂得电子能力强,强还原剂更易失电子,因此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可能发生多个化学反应时,总是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优先发生反应.

例1 (2009年全国卷)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A.x=0.4a 2Fe2++Cl22Fe3++2Cl-

B.x=0.6a 2Br-+Cl2=Br2+2Cl-

C.x=a 2Fe2++2Br-+2Cl2Br2+2Fe3++4Cl-

D.x=1.5a 2Fe2++4Br-+3Cl22Br2+2Fe3++6Cl-

解析 Fe2+的还原性比Br-强,所以Cl2优先氧化Fe2+.a mol Fe2+全部被氧化时消耗Cl2 0.5 a mol,当x≤0.5a时,只有Fe2+被氧化,选项A正确.当x>0.5a时,Fe2+完全被氧化,Br-开始被氧化,选项B中当x=0.6a时的离子方程式只表示了Br-被氧化,漏掉之前的Fe2+被氧化,故B项错误.选项C中x=a,Fe2+被氧化消耗Cl2 0.5 a mol,剩余0.5a mol Cl2可氧化a mol Br-,故选项C正确,同样选项D也正确.

例2 (2010年安徽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略

【提出假设】

(2)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银.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银.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出Fe2+,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内容(提示: 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

(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现象和结论①

②若银镜消失 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 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Fe3+和NO-3都氧化了银,你是否同意两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解析 试题以Fe(NO3)3蚀刻银为依托,探究在蚀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依题意,在生成物中已检出Fe2+,证实了假设1,其离子方程式为Fe3++AgFe2++Ag+.假设2已提示Fe(NO3)3溶液显酸性[为抑制水解,配制Fe(NO3)3溶液时加入了稀HNO3],那么在蚀刻的过程中是否也发生了HNO3与Ag的反应呢?设计实验时应排除Fe3+的干扰,用相同浓度的稀HNO3进行实验,所以依据表中预期现象和结论可答出①测定上述实验用Fe(NO3)3溶液的pH.②配制相同pH的稀HNO3,将此稀HNO3加入到有银镜的试管内.第(4)问进一步考查了假设1和假设2是否同时成立,这就涉及了氧化还原的先后问题,由于生成物中已检出Fe2+,说明Fe3+肯定氧化了Ag,如果Fe3+的氧化性比稀HNO3强,则Fe3+先氧化银,当Fe3+足量,而Ag又很少时,轮不到HNO3“登场”.Ag就已经消耗殆尽,但如果Fe3+不足量,而Ag过量,则HNO3又氧化了银,所以丙同学Fe(NO3)3溶液中Fe3+和NO-3都氧化了Ag的结论,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欲确定NO-3是否参加了反应,还需检出NO-3的还原产物才行.

二、复分解反应的先后顺序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常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并非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有弱电解质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互相交换成分时,化合价并未发生变化,所以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大都发生在水溶液中,酸、碱、盐溶于水后发生电离,各成分都以离子形式存在,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无论是生成弱电解质、气体或沉淀都会使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减少,所以能够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得更低的复分解反应优先进行.例如,沉淀反应的先后顺序可根据溶度积的大小作出判断.

例3 (2013年课标卷)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0×10-12.当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2-4,浓度均为0.010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A.Cl-、Br-、CrO2-4 B.CrO2-4、Br-、Cl-

C.Br-、Cl-、CrO2-4D.Br-、CrO2-4、Cl-

解析AgCl和AgBr为同一类型沉淀,直接由KSP(AgBr)

c(Ag+)AgCl=Ksp(AgCl)c(Cl-) =1.56×10-100.010

=1.56×10-8mol·L-1

c(Ag+)AgBr=Ksp(AgBr)c(Br-)=7.7×10-11 mol·L-1,

c(Ag+)AgCrO4=Ksp(AgCrO4)c(CrO2-4)=3.0×10-5mol·L-1,因所需c(Ag+)越小者越先沉淀,故沉淀顺序为Br-、Cl-、CrO2-4,选项C正确.

已知氢氧化物的KSP和水的KW可计算出氢氧化物沉淀时pH,据此pH可判断氢氧化物沉淀反应的先后顺序和控制沉淀反应的发生,这一方法在化工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对规律的深入反思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实例讨论了反应的顺序问题,找到了判断先后的依据,对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是“强强优先”,对复分解是“降低浓度优先”.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规律,对此,笔者又做了深入思考:强者发生反应时,弱者就一定是“袖手旁观,耐心等待”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将形状相同的镁带和铁片放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并使镁带和铁片保持一定距离.现象是镁带和铁片表面都有气泡产生,只不过镁与酸的反应更剧烈一些.这说明弱者也发生了反应,似乎与“强者优先”的规律相悖,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连续反应的发生,当Mg足量时又会发生Mg+Fe2+Mg2++Fe的反应,使弱者的反应“前功尽弃”,只要Mg足量,溶液中就不可能有Fe2+,好像Fe从未参与反应一样,所以强强反应的规律针对的是反应的最终结果,忽略了反应的具体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解释前面的几个例子:

①Cl2通入FeBr2溶液中:开始发生是Fe2+→Fe3+,2Br-→Br2,随后Br2+2Fe2+→2Br-+2Fe3+结果是Fe2+优先被氧化,Br-“没有”被氧化.

②向含有Cl-、Br-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开始时Br-→AgBr↓ Cl-→AgCl↓随后Br-+AgCl→AgBr↓+Cl- 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AgBr,结果是:Br-先被沉淀,Cl-“未”被沉出.

看来,对同类反应的先后规律的认定也和化学教学一样,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偏向.

解析AgCl和AgBr为同一类型沉淀,直接由KSP(AgBr)

c(Ag+)AgCl=Ksp(AgCl)c(Cl-) =1.56×10-100.010

=1.56×10-8mol·L-1

c(Ag+)AgBr=Ksp(AgBr)c(Br-)=7.7×10-11 mol·L-1,

c(Ag+)AgCrO4=Ksp(AgCrO4)c(CrO2-4)=3.0×10-5mol·L-1,因所需c(Ag+)越小者越先沉淀,故沉淀顺序为Br-、Cl-、CrO2-4,选项C正确.

已知氢氧化物的KSP和水的KW可计算出氢氧化物沉淀时pH,据此pH可判断氢氧化物沉淀反应的先后顺序和控制沉淀反应的发生,这一方法在化工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对规律的深入反思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实例讨论了反应的顺序问题,找到了判断先后的依据,对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是“强强优先”,对复分解是“降低浓度优先”.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规律,对此,笔者又做了深入思考:强者发生反应时,弱者就一定是“袖手旁观,耐心等待”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将形状相同的镁带和铁片放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并使镁带和铁片保持一定距离.现象是镁带和铁片表面都有气泡产生,只不过镁与酸的反应更剧烈一些.这说明弱者也发生了反应,似乎与“强者优先”的规律相悖,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连续反应的发生,当Mg足量时又会发生Mg+Fe2+Mg2++Fe的反应,使弱者的反应“前功尽弃”,只要Mg足量,溶液中就不可能有Fe2+,好像Fe从未参与反应一样,所以强强反应的规律针对的是反应的最终结果,忽略了反应的具体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解释前面的几个例子:

①Cl2通入FeBr2溶液中:开始发生是Fe2+→Fe3+,2Br-→Br2,随后Br2+2Fe2+→2Br-+2Fe3+结果是Fe2+优先被氧化,Br-“没有”被氧化.

②向含有Cl-、Br-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开始时Br-→AgBr↓ Cl-→AgCl↓随后Br-+AgCl→AgBr↓+Cl- 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AgBr,结果是:Br-先被沉淀,Cl-“未”被沉出.

看来,对同类反应的先后规律的认定也和化学教学一样,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偏向.

解析AgCl和AgBr为同一类型沉淀,直接由KSP(AgBr)

c(Ag+)AgCl=Ksp(AgCl)c(Cl-) =1.56×10-100.010

=1.56×10-8mol·L-1

c(Ag+)AgBr=Ksp(AgBr)c(Br-)=7.7×10-11 mol·L-1,

c(Ag+)AgCrO4=Ksp(AgCrO4)c(CrO2-4)=3.0×10-5mol·L-1,因所需c(Ag+)越小者越先沉淀,故沉淀顺序为Br-、Cl-、CrO2-4,选项C正确.

已知氢氧化物的KSP和水的KW可计算出氢氧化物沉淀时pH,据此pH可判断氢氧化物沉淀反应的先后顺序和控制沉淀反应的发生,这一方法在化工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对规律的深入反思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实例讨论了反应的顺序问题,找到了判断先后的依据,对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是“强强优先”,对复分解是“降低浓度优先”.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规律,对此,笔者又做了深入思考:强者发生反应时,弱者就一定是“袖手旁观,耐心等待”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将形状相同的镁带和铁片放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并使镁带和铁片保持一定距离.现象是镁带和铁片表面都有气泡产生,只不过镁与酸的反应更剧烈一些.这说明弱者也发生了反应,似乎与“强者优先”的规律相悖,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连续反应的发生,当Mg足量时又会发生Mg+Fe2+Mg2++Fe的反应,使弱者的反应“前功尽弃”,只要Mg足量,溶液中就不可能有Fe2+,好像Fe从未参与反应一样,所以强强反应的规律针对的是反应的最终结果,忽略了反应的具体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解释前面的几个例子:

①Cl2通入FeBr2溶液中:开始发生是Fe2+→Fe3+,2Br-→Br2,随后Br2+2Fe2+→2Br-+2Fe3+结果是Fe2+优先被氧化,Br-“没有”被氧化.

②向含有Cl-、Br-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开始时Br-→AgBr↓ Cl-→AgCl↓随后Br-+AgCl→AgBr↓+Cl- 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AgBr,结果是:Br-先被沉淀,Cl-“未”被沉出.

看来,对同类反应的先后规律的认定也和化学教学一样,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偏向.

猜你喜欢

铁片弱者离子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飞镖预言
乡村补锅佬
弱者
漫画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离子共存常见问题探究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