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

2014-03-25朱亮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孔子价值

朱亮

摘 要: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 “仁”思想 和谐社会 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48-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和“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而孔子的言行思想则也主要载于《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与孔子思想有关的史籍文献证明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不同学科文化的发展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而孔子的“仁”思想是其核心,它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孔子的“仁”思想具有特定的形成背景,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1 孔子“仁”思想形成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当时代表社会各阶级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形同虚设,诸侯叛乱天子,大夫叛乱诸侯。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非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伦理道德思想在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位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敬仰的感情,他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进而,孔子通过“好古,敏以求之者”的精神(《论语·述而》),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思想,为了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理想,孔子身体力行、周游列国,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一般人的“人”为根源的统一基础的“仁”的思想。最终他创建的“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这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体的理论形态就形成了。

2 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1 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中,至今还未发现“仁”这个字,在《尚书》和《诗经》中也很少出现这个字,直到春秋时期才较多的被人提起,基本的含义都是爱人。基于此,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是孔子的“仁”思想的前身。根据西周时期“德”思想,孔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德目”里的很多内容孔子都用“仁”对它们做了管辖,系统化了“仁”思想,指导儒家学说、伦理道德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它体现了非常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其基本涵义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即人们要互存、互助、互爱,同时也强调主体的自觉、自律和自控能力。孔子宣传具有崇高道德价值的“仁爱之心”,其目的是提高人的品格和精神,使个人不同于其他人和物,超脱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重在强调“心性”,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其内涵很难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孔子也很少对“仁”的本质属性直接阐述,但却不乏对某人是否称得上“仁”的判断,而且这些判断大多是否定性的。据此分析孔子的“仁”思想,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仁爱观,即“仁者爱人”。纵观《论语》,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倡导“仁者爱人”的精神,这种源于周初“保民”、“敬民”思想的精神,就是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关爱和尊重他人。“忠恕之道”是孔子“仁”思想的原则,“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原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春秋时期,“礼乐”被破坏,人的道德败坏,人性丑恶,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思,孔子提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爱心和用爱心爱人,这种观点明确地把道德主体和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孔子的“仁爱”思想把血缘关系的远近作为依据,有层次地讲述仁爱观,它不是没层次、没阶级的。他的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进步性。

(2)仁德观,即“里仁为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格应当包括“仁德”品质,它能够很好地体现孔子的“仁”思想。孔子强调“里仁为美”,认为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灵安定在仁的境界中,否则就是最不明智的。君子有着崇高的道德人格、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修养,是孔子理想中仁德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孔子“仁”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均以“仁”为核心,主要是为了让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理想人格,继而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即君子要有仁德品质。孔子对君子的仁德观的价值取向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在义和利的取舍上,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论语·左传》)孔子同时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在道德内修上,孔子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的上君子了;在志向上,孔子认为君子根据自己的物质欲念来制定自己的志向,要诚心诚意立定志向实行仁,把弘扬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养成理想人格—— “仁德”的内自动力和价值目标导向。孔子还认为,为了实现理想之仁,人应该自觉的去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私欲,铸就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态度,从“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的角度来服从于内心所持守的仁。

(3)仁道观,即“克己复礼”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实现“仁、礼”合一,就要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自我约束,遵循礼的原则,即为“仁”,这时,大家公认他做到了“仁”。孔子充分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并指出了君子的人生追求:君子所追求的精神要高尚,并且行动也要符合高尚的精神,才能实现理想目标,具备最高道德品质—— “仁”。礼做到了才能实现仁,仁具备了才不会做违礼之事,仁和礼互为因果。孔子整合“仁”,主要是为了深化“礼”,使人们头脑中“礼”的思想根深蒂固,为维护宗法制社会制度服务。

(4)仁政观,即“天下归仁”。孔子主张德治,德治的根本意义在于人治。人治的根本意义在于治人,不在于治物。从统治者的角度说,治人包括修身与治民两方面。修身是首要的,修身而后方可治民。修身与治民二者内容虽然很多,而基本的是仁与义,即处理好血亲与政治两种关系。孔子的德治主张,说到底,是“仁”思想在政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论语宪问》篇讲了君子必须具备某些品质之后,方可治理天下,首先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其次君子要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最后是君子要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2.2 孔子“仁”思想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思想的特点有:(1)突出强调政治。从字面上看,仁学讲的是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好像与政治没关系。但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讲述忠恕和孝悌,实质上讲述的是君子如何治理国家,因为家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它俩社会政治结构是一样的。“克己复礼为仁”从政治角度强调仁。只有治理好小家,才能治理好大家,即国家,在这过程中,忠恕和孝悌都具有政治功能。(2)个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孔子主张修养自身,可以实现仁,强调人要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修养,可见他十分看重人的自省。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宋代通过“慎独”得到发展。(3)抑制个体欲念。恢复周礼是孔子提出“仁”思想的根本目的,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它要求个人利益不能破坏社会安定。所以,提高自身修养,遏制不良思想和错误的行为,使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才能确保社会安定。

3 构建和谐社会中孔子“仁”思想的价值

现在,经济和科技都在快速的发展,而人的道德品质却在日益下降,还不如以前的人们好。我们要学习孔子思想,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改变这不良现状。所以,孔子的“仁”思想并没有过时,它与时俱进,在当代也具有使用价值。

3.1 孔子“仁”思想与爱心培养和行为自律

如今,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淡,有的人只考虑自己,缺少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宽容。孔子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人心性上的改变为出发点,注重提高个人修养,指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是要培养仁爱之心,孔子的这种教化方法,不仅适用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还适用于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汲取历史精华,要自律和修心,知廉耻和善恶,使每个人都具备仁爱之心。

3.2 孔子“仁”思想与以德治国

当前,我国施行依法治国,各种法律法规都在不断的完善,但它不是万能的,它能强行规范人的行为却不能规范人的思想。所以,孔子主张的道德和我们今天需要的道德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其思想实质来说,孔子的“仁”思想仍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首先,“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对于推进“以德治国”的方略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其次,就个人来说,要自觉修养和学习,要注意“克己、内自讼、学而不厌”。因此,每天都要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再次,为政为官,要自觉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发展生产,取信于民。

3.3 孔子“仁”思想与世界和平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关爱他人和珍视生命,当代中国社会与维护世界和平都受到了其思想的影响。当前,战争是威胁人类最突出的问题,区域性的冲突和战争经常发生,其原因有很多,但挑起战争者的贪念和没有仁爱之心是最根本你的原因。所以,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孔子的“仁”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以期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一定作用。

总之,孔子“仁”思想作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我们现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已经是当代人的共识,相信随着对孔子“仁”思想的传承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定能够在现时代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东明.关于佛教慈悲观与孔子仁学观的比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56.

[2] 李红敏,张申.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J].法制与社会,2009(2):220.

[3] 谢耿.浅谈《论语》中的“仁”对现代的启示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86.

[4] 石秀杰,宁丽新.孔子仁学思想考辨[J].兰台世界,2012(33):33.

[5] 张璇,阚先学.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J].沧桑,2013(6):111.

[6] 黄云.仁与德治—— 浅析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4):5.

[7] 徐山惠.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4.

[8] 杨胜利.孔子“仁”学体系的逻辑构建 —— 基于论语的文本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2.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孔子价值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