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25张翠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大学生

张翠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的形势严峻。当前大学生就业在性别、专业及地区等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该文从政府政策、高校专业设置、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素质等方面寻求大学生就业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18-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已经达到727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而应当对其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协调大学生各个专业之间的供求平衡,使大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工作岗位,而且能够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1.1 男女生性别特点

大学生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主要内容包括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工作报酬的性别差距、就业中专业的性别倾向、就业中行业的性别差异、职业的性别隔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拥有与男生相同或相等的就业机会(即“同民不同工”)。

(2)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工资往往低于男生的工资水平(即“同工不同酬”)。

(3)由于存在客观因素及用人单位人为的歧视因素,相对男大学生来说,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

1.2 专业特点

工学类、管理类、财会类、外语专业及经济类(特别是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学生供不应求;中文专业学生相当较广,就业较易;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太乐观。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3届就业率较低的主要有物理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化学、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有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

1.3 地区特点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多偏向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近阶段时间以来这种趋势有所转变,二、三线城市人才需求旺盛,并逐渐向四线城市推进。根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每年约3000名学生选择就业,选择到京外就业的学生,从10年前的不到30%,到2012年近1500名学生离京,已经接近50%。北京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心数据也显示:今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的留京的比例也逐渐下降。而到中西部就业的比例却每年增加。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区域都有着迫切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区域包括武汉、沈阳和西安等地,新疆、内蒙古和宁夏等也成为人才导入的新区域。但总体而言,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部分人仍固守大城市。很明显,这形成了就业地区不平衡的局面,一线城市在吸引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优势。

2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2.1 政府的因素

2.1.1 从政府颁布的政策看

历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帮助。但是,由于所提出的对策与措施多针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忽略了在校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所以,现在政府的就业政策还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要。

2.1.2 从政府的资金投入、监督和执行来看

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很多时候大学生普遍反映政策无法兑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部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无法到位,这使得大学生们自主创业的行动无法付诸实施,梦想无法实现。

2.2 高校因素

2.2.1 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求新求全,导致高校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也有些高校扩招过多,师资、软件、硬件不能跟上步伐,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较弱,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就业困难。

2.2.2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贫乏,指导形势单一、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认可度不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高校就业服务网络的就业信息量小、地域性强等因素,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要求。

(3)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高校主体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大型的双选会能够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而非主体专业学生就业较为困难,因此,大力拓展和完善非主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的空间是高校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4)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校明显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现象,阻碍了就业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用人单位因素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加之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健全,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歧视现象日益突出。面对成千上百的应聘者,用人单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歧视现象,如:户口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身高歧视、血型歧视、习俗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以及残疾歧视等。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2.4.1 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目标不明确

(1)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择业意识形成较晚。(2)缺乏现实的就业选择,盲目自信要求过高。(3)缺乏全面的职业认识,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部分大学生认为如果找到的工作和专业不对口,那大学期间的资金投入和时间都浪费了,大学生的这种想法也是造成就业率低下的一大原因。

2.4.2 缺乏诚信意识

许多高校毕业生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砝码,在求职材料中出现了简历注水、证书搀假的现象,甚至随意违约。大学生这些就业失信问题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用人单位对其所在的学校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使高等院校逐渐失去原有的就业接收渠道和接收市场。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2.4.3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自负、盲从、攀比、依赖等,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2.4.4 能力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大学生:“中国的大学生习惯接收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不能成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做开拓工作能力的人”。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成绩,还要求高校毕业生的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2.4.5 职业道德

毕业生除了需要具有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有特长的毕业生及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3.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不仅有结构性矛盾又有总量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出具有全局性、统一性、实用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的就业政策。首先,政府要进一部完善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其次,在高校层面,政府要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加强对人才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根据市场规律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再次,政府要加大单位用人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就业反歧视法规,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和约束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和保证,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长期有效的开展。

3.2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取决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结构和质量,高校提高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专业人才。

(1)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就业当作学校的主要任务落实到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就业为核心,服从和服务于就业。

(2)以市场对专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的结构和课程设置,并深入教学改革,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高校要大力开拓就业市场,高校要依托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保持主体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大力拓展非主体专业的就业空间,为大学生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

(4)建立专业华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使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校期间就为就业做好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同时,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向全程信息化管理转变,拓展到全部在校大学生。

3.3 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

企业要正确认识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头脑灵活、可塑性强、学习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工作经验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不宜过于强调。不仅要破除崇拜高学历和实践的用人观念,还要消除对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教育背景歧视、外貌歧视、社会关系歧视等,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智力障碍,重视人才储备。确定科学的用人标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4 大学生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具有就业意识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的早期就形成择业意识,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诚信意识,避免陷入心理误区。大学生要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以可以提升自身多种能力,包括独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及交往与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刚好是现代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应具备的部分能力。

此外,大学生还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的就业观念。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多方携手,政府通过实施各种促进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的就业环境,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家长和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共同努力应对,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董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2] 石彤,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68-73.

[3] 马飙.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45.

[4] 王英.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就业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