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
2014-03-25武慧俊
武慧俊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山西农业大学笔者所授课班级——大三学生为样本,实际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4.3%。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男生144名,女生156名;城镇籍学生54名,农村籍学生243名。个案调查采用谈话方式对山西农业大学其他年级数十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问卷情况统计分析
(一)家庭月收入的分析
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25.51%48.98%15.31%10.20%78人147人45人30人
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5.51%,1000—3000元的占48.98%,3000—5000元的占15.31%,5000元以上的占10.20%。其中,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3%,来自农村的占97%。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山西农业大学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内,每年招收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1]。
(二)月平均生活费的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89.12%的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课余打工或获取奖学金来获取生活费甚至学费。对于每月在校的基本生活费,有27.55%的学生在300—500元之间,31.63%的学生在500—700元之间,有40.82%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上。对于每月目前的消费状况,有58.16%的学生认为目前每月的消费状况刚刚好,27.5%的学生认为每月的消费状况偏高,3.58%的学生认为很高。可以看出,有一半多的学生满足于目前的消费状况。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消费状况不是偏高,就是偏低,甚至感觉很高或很低。这种感觉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学生个人所持的消费观[2]。
课余打工在外做家教家中补给奖学金等其他4.08%2.04%89.12%4.76%12人6人267人15人
(三)消费去向的分析
对于大学生,衣食住的消费是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消费。经调查,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中所持的消费理念是能省则省;22%的学生消费是为满足日常实际生活的需要,并有一定的消费计划;66%的学生的消费是理性消费,这部分学生日常消费中除以衣食住为主外,也会有其他一些理性的支出,比如外出旅游,购买书籍及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只有2%的大学生持的是想花则花的享乐主义消费观。
除衣食住的消费之外,大学生的消费还有下面若干项。对于平均每月通讯费的支出,在30元以下的学生占15.3%,30—50元的占58.16%,50—100元的占22.45%,100元以上的占4.08%。大多数学生的通讯费支出在30—50元之间。少数学生经常长时间打电话聊天,导致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上。对于一学期的旅游费用的支出,在100—300元之间的有230人,仅有5.2%的人旅游费用在500元以上。这和所调查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有关,家庭收入及家庭的消费观对学生有很大影响。调查学生在面对所热衷的东西时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大肆花钱,有41.84%的学生选择会控制住自己,50%的学生选择不会控制自己,8.16%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对于一学期在护肤着装等形象上的消费,支出300元以下的学生占39.8%,300—500元的占26.53%,500—800元的占17.35%,800元以上的占4.08%。对于一学期请客送礼等面子方面的消费,在100元以内的大学生占42.86%,100—200元占21.43%,200—400元占24.49%,400—600元占8.16%,仅有2.62%的学生一学期面子消费占600元以上。对于一年在自我增值方面的消费,自我增值主要包括选修课程、考试报名或参加其他培训等,其目的是为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在500元以内的学生占46.94%,500—1000元占39.80%,1000—2000元占11.22%,有2.04%的学生一年自我增值方面的消费占2000元以上。
(四)消费习惯和认知的分析
经调查,15.31%学生每月都会超支很多;26.53%学生认为当社交、自我增值等其他消费增加时,会偶尔超支;31.63%学生认为每月基本不会超支;26.53%学生认为每月都有合理安排,未出现过超支现象。当问及经济拮据时是否还会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时,12%的学生在经济拮据时会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11%的学生会通过从家拿钱或先向他人借贷等方式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40%的学生会在这段时间先暂时调整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手头宽裕了再调整到原来的消费模式和水平;37%的学生会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
对于平常大学生优先选择的购物方式,有54%的学生优先选择亲自去商店购买,有44%的学生选择网上购物,只有2%的学生选择会麻烦别人。在购买商品时66%的学生最注重商品的质量及功能,其次是商品的价格及商品的美观,只有6%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关注商品的品牌。
二、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在拉大
由于山西农业大学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招收的农村学生居多。从对30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可以看出,城镇籍学生仅有54名,占18%;农村籍学生243名,占到被调查学生的82%。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导致家庭收入的差异,也带来学生个体消费的差异。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政府多项政策倾斜农村建设,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确实有了增加,生活水平确实得到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仍然相差巨大,而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生活费用主要依赖于父母,自然学生每月生活费用的多少要取决于父母的月收入[3]。调查数据也说明,来自城市的学生较农村学生生活宽松富裕,每月可供使用的生活费更多,同时城市学生在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上也高于农村学生。另外,父母消费观念对子女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个别家庭条件好的父母本身持有一种“享乐主义”消费观,因而对待子女的任何消费要求都毫不吝啬地满足,这同大多数在消费观上持“勤俭节约”的父母对待子女消费的态度截然相反。因此,父母不同的消费观使得这两类学生的消费状况差异较大。但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消费水平适中,总体上是合理的。有27.55%的学生在300—500元之间,31.63%的学生在500—700元之间,即一半以上的学生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下,仅有个别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对于每月的各项支出,26.53%的学生认为当社交、自我增值等其他消费增加时,会偶尔超支;31.63%的学生认为每月基本不会超支;26.53%的学生认为每月都有合理安排,未出现过超支现象;仅有15.31%的学生认为每月会超支很多。因此,对于每月的消费状况,有一半多学生满足于目前的消费状况;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消费状况不是偏高,就是偏低,甚至感觉很高或很低。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娱乐消费在提高
经调查,衣食住的消费仍然是学生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消费。就衣食住方面,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伙食在整个生活消费中的比例大大缩小,而住宿和衣物的消费比例大大提高。特别对于一些大三的学生来说,为了准备考研,会选择出外租房获得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环境学习。除生活消费外,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从调查中得知,一些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上。特别是学生的娱乐消费也在提高,如看电影、录像、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如在调查学生面对所热衷的东西时,能否控制自己大肆花钱?有50%的学生选择不会控制自己。这往往会耽误学习,不利于学生智力、才能的开发。
(三)大学生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但也存在炫耀性消费
在对消费认知上,多数学生知道自己目前生活依赖于父母,应当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经调查,31.63%的学生认为每月基本不会超支,26.53%的学生认为每月都有合理安排,未出现过超支现象。当问及经济拮据时是否还会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时,仅有12%的学生认为会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11%的学生会通过从家中拿钱或先向他人借贷等方式维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水平,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整体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所以在问及购买商品时最关注商品的什么时,66%的学生最注重商品的质量及功能。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受明星、成功人士的形象、行为的影响,使这部分学生在穿着打扮、待人接物、电子产品购置等方面,已经不再只是追求实用性,而是更加关注商品和服务的品牌。炫耀性消费、相互攀比的现象,使得这部分学生每月都出现超支现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的消费观强调,对商品过分追求就会导致人的需要异化,要提倡合理消费[4]。在马克思的消费视野中,一切消费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要用马克思的消费观,引导山西农业大学学生科学消费。笔者认为,应从学生自我教育、高校自身建设及先进理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我教育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高素质、高消费欲望及高市场潜力。因此伴随消费主义文化全球化,大学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深受影响。因此大学生成为从事“欲望工程”和“营销工程”人所争取的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追求时尚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的倾向。因此,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来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具体来说,提倡大学生每个月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一个消费计划。其目的一是为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二是提高消费的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和享受力。其次,丰富消费结构,在保证衣食住的消费之外,可适当提高文化娱乐消费。特别是自我增值方面的消费,如文化素质的学习、体能锻炼、增长见识的参观学习及陶冶情操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等等。三是角色定位准确。在消费时,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家庭情况。为此在不影响学业前提下出去打工,积累社会经验,进而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
(二)高校自身建设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高校应从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学校应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各个学院开设理财创业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培养理财投资能力,从而有计划地规划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另一方面,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使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其次,倡导各个学院可以通过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及相关协会和咨询指导机构等,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消费的计划性。最后,高校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在提高食堂伙食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利用校园的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介,以各种形式大力弘扬“黜奢崇俭”“绿色消费”等观念,让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培养绿色消费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先进理论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消费问题,尽管马克思没有用专著系统地进行论述,但其消费思想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呈现。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及消费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提到人的需要要从物质、文化、生态三个方面来满足人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只有这三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是全面满足了人的需要。其中特别强调了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他反对“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提倡购买商品要满足自己合理性的需求。这和我们现在倡导大学生在衣食住满足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改善是相一致的[5]。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科学的消费观,反对异化劳动,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其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理性、合理地消费。
[参考文献]
[1] 任淑慧,王 倩,崔汉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其分析[J].创新论坛,2013(8):388.
[2] 李玉翠.关于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73-177.
[3] 刘宇虹,李 骁.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0):91-93.
[4] 武慧俊.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1):39-41.
[5] 陈 都.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