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25张德高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常州中心学科

张德高

(常州大学 校长办公室,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一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2]。实践教育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优质的实践教育平台和优良的实践育人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3]。常州大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探索建立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整合各级各类实验实践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促进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注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发展[4];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道德;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5]。

1 搭建创新中心共享平台,推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在社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进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6]。常州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大工程观教育为办学理念,社会需求为导向,知识探究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创新教育为核心,人格养成为根本,综合素质为前提,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州大学积极构建、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创新实践教育手段,丰富实践教育内容,营造实践教育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和创新机会,保证各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常州大学以创建校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为契机,坚持“集约、集成、创新、高效”发展理念,优化整合院、系实践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中心实践平台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网络化,促进实践教育资源中心化,把看似孤立的单元串联起来,在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中实现联合、开放和共享,实现学科或专业的综合与衔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互动性的实践教育平台(见图1)。实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与人文艺术兼容并包,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引领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7]。

图1 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图

2 强化创新中心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

科技是理性思维和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艺术[8]。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而创新思维必须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互补与激发。艺术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艺术素养,艺术能够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形象思维水平和造就创新型人格素质。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育理工科大学生成为未来的高素养科技工作者的沃土[9]。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10]。艺术、形象思维、非智力因素给创新以灵感,文理不要分家,科学与艺术要结合[11];艺术的熏陶能影响智力开发、集合想象力、启迪创造力[12]。促进艺术教育与科技的交叉与互动,实现理性、感性、悟性的汇通互补,有助于科学、伦理学、美学有机结合,增强对世界整体的立体认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常州大学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立足于构建一个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自主创新精神和艺术创造能力,是一个集创新实践、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设计开发、艺术创造于一体的学生科技与艺术活动平台。创新中心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型”的人才为宗旨,探索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中的新模式,为多学科协同合作、交叉融合、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基地。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其科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塑造其人文精神,使理工科大学生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于一身,形成健康人格,既成才又成人[13]。

创新人才不能仅仅通过黑板和书本来培养,要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开展多学科创新活动的协同合作和交叉渗透,走一条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相互融合的新路。在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创新实践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专业应用与多学科共享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普通与特色相结合;环境与文化相结合;国内实际与国外先进水平相结合。为此,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深化实验实训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教学及研发交流活动,搭建多学科创新实践协同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的有机融合。

3 优化创新中心管理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始终坚持“重组基础,综合交叉,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的发展思路,合理整合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探索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的创新实践路径。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课程界限、教学与科研界限,瞄准前沿科技,吸收现代科技研究成果,融合机械、能源、化工、材料、环保、安全、生物医药和人文艺术等学科,促进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艺术学五大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时间、内容和资源上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综合型的实践训练。学生既可以由中心提供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带课题,还可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场地支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力为宗旨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开放管理运行机制。

创新中心创造性地提出工程训练模块化,通过各模块的不同组合,不仅满足专业化教育,而且也满足不同学科的特色需求,便于跨学科组织工程训练,同时满足学生自主需求性创新实践;创造性地提出面向人文学科、文理交叉学科等专业学生进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过程的创新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基于产品开发的工程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宏观把握工程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信息学院、数理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联合组建“飞思卡尔”智能车、脑电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以及液晶显示研究等4个项目组、16个学生团队共计80余名学生入驻创新中心。陶艺制作实践中心、工艺设计实践中心、产品设计实践中心等艺术实践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产品外观设计、内部结构合理性提供有益的支撑。由创业测评与计划模块、创业准备模块、创业管理模块(供应链与物流、会计与财务、金融务实模拟、市场营销、企业决策模拟、国际商务模拟等实训室)等三大模块构成的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践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产品的生产计划、成本核算、经营管理、销售等环节的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还不断探索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采用“创新社团+创新导师+创新项目+创新团队”运行模式,构建“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低年级与高年级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创新实践平台。创新社团是创新项目人才供给的“源头活水”,创新项目是创新团队学生实验创新的“练兵场”,创新导师则为创新项目“把脉问诊”。通过这些举措,促进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促,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兼容并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各类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使之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引擎和孵化器。在这一模式的运行下,常州大学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培养的是多类型的创新人才,收获的是一件件的创新成果,播下的是生生不息的创新种子,传承的是务实求真的创新文化。

4 完善创新中心管理制度, 提高科技创新条件和水平

为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常州大学以制度驱动为突破口,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有效发展,相继出台并积极落实“常州大学学生科技工作管理条例”、“常州大学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学生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常州大学教学研究业绩与奖励办法”、“常州大学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常州大学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活动的有章可循,又可以为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创新中心始终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和研究能力、实践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级、市级、省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申请,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参加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科技研发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校每年拨专款,用于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及成果奖励;学校设立专门的“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项目和申请基金资助,引导学生开展有创新、有突破、有意义的项目研究。

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和条件,创新中心由“管理控制”走向“服务驱动”,学生由“有所知”走向“有所为”, 开放性、个性化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近4年来,创新中心完成的创新作品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累计1 200余项。其中,2012年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1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6 项,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300项(其中国级奖100项);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连续数年在全国及华东赛区中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更是取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智能汽车作品屡次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新型混联运动LED贴片机的研制”、“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及“凹凸棒石/稻壳活性炭高效复合净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3个项目团队目前已通过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选拔,正在积极备战参加全国“挑战杯”比赛。

5 结束语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面推进,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仍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学科交叉、科艺融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还需要长期的深入探索和经验积累。

[1] 徐晓凤,施长君,陶亚兵,等.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7-9.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 孟庆繁. 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9): 46-47.

[4] 周远清,刘风泰,阎志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N].光明日报,2005-11-02.

[5] 白俞春,邹国忠.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5):239-240.

[6]王旭东.厘清“特色办学”内涵[N].光明日报,2013-01-04.

[7]刘风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158.

[8] 任道.试论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12):34-35.

[9] 陈悦.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6-128.

[10] 陈觉民.寻找回来的世界:艺术教育断想[N].湖南日报,2011-06-30.

[11] 赵泽忠.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N].光明日报,2011-12-14.

[12] 王东兴,徐同帅.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121-123.

[13]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职业与教育,2006(12):31-32.

猜你喜欢

常州中心学科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学科新书导览】
常州的早晨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