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
2014-03-25罗琼菁
罗琼菁
(大田县茶业局,福建 大田 366100)
大田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
罗琼菁
(大田县茶业局,福建 大田 366100)
大田县是三明市乌龙茶主产区,经过几年发展,茶产业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分析我县茶业现状,充分认识我县产业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科学搭配品种,培育龙头创品牌等4方面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发展思路,对做大、做强茶产业,发展茶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茶业;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大田县位于戴云山脉西北麓中段山区、三明市南部,东邻德化,西靠永安,南连永春、漳平,北与三明、沙县、尤溪毗连,千米以上高山175座,处在华南茶区与江南茶区交界部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域内面积2227.7平方公里,人口约45.76万,涉茶人员6.3万人。大田县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2002年,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高度重视,策划、审定编写《大田县高山优质乌龙茶基地建设规划书》。2008年6月,编写《大田县第二轮高山优质乌龙茶基地建设规划书》,短短几年茶叶得以迅猛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富民的第一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上升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不景气,大田县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县更应把准茶产业特点,充分认识到我县发展茶产业的独特优势,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促进我县茶产业健康转型,为我县茶业继续焕发活力发挥积极作用。
1 大田县茶产业现状
1.1 政策与技术保障
1.1.1 政策扶持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不断调整政策措施。2004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继续扶持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意见》、《扶持大田高山茶营销窗口和营销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方位的给予扶持,调动茶农积极性。在5个重点产茶乡成立了茶农贷款担保协会,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茶园抵押担保贷款模式,印发了《关于印发大田县茶园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有效缓解茶农发展资金压力。近几年来,县财政每年发放茶产业扶持补助资金800万元以上。
1.1.2 技术扶持
2007年,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县茶业局,成立了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主导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编印“高山铁观音制作流程”和“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挂图,指导茶农、加工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采取“政府埋单”的方式,经常聘请省市专家、安溪制茶技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参训人数800人次以上。
1.2 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2002年以来,大田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区位优势,瞄准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调查研究、专家论证,选择以高山区(海拔700 m以上)为中心,充分发挥其区域、气候等优势因素,大力发展高山优质乌龙茶生产,以茶产业激发了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活力,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大田县现有茶园6620 hm2,产量4310 t,年产值7.19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高山茶之乡、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成为全省茶叶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和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大田高山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有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4件,22家企业通过QS认证,7家企业通过GAP认证,9家企业2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93只茶样获省名优茶称号,65只茶样获市名优茶称号。
1.2.1 龙头企业的培育带动
“九五”末期引进台商独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屏山乡内洋村,为我县高山优质乌龙茶生产注入了新鲜血液,带动了屏山、吴山等周边乡镇茶产业的开发。此后,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大丰羽茶业蔬果有限公司、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峰茶业有限公司等12家外引内联企业相继在吴山、屏山、梅山、奇韬等乡镇落户。目前,以培育9家市级龙头茶企,3家省级龙头茶企。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县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的进程。
1.2.2 厂房设备与综合市场建设
大田县茶叶初制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全县有初制厂房2650座,初制加工机械2万多台。全县茶叶加工厂房、设备均按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进行建设和购置,以保证制作的茶叶产品达到卫生、安全的无公害产品指标。目前,在吴山高速路口创建的首个综合市场,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5.06亿元。建成的茶叶市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外引内联、产业文化研讨、新科技成果引进与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我县高山茶产业集散地,辐射带动周边茶乡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茶树品种搭配不合理
由于临近安溪,大田60%以上品种是铁观音,茶树品种单一,茶叶采摘时间过于集中,对天气依赖性强。
2.2 茶叶龙头企业弱、品牌杂,知名度弱
大田县高山茶产业虽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县级龙头企业近20家,但与全县2650多家茶企相比,所占比例极小,带动作用不强。我县虽有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4件,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大田高山茶”也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但总体来说,叫得响的、影响力大的品牌尚未形成,品牌对大田高山茶产业的贡献率还很低。表现在公众知晓率低,知名品牌少,“大牌”缺,企业自主品牌少,主动宣传、推介企业品牌动力不足,依然停留在依靠政府推广的层面上。
2.3 产业链短,还停留在初加工
但受自然资源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仍是目前生产和经营主流,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初加工上,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2.4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田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县5家企业通过有机转换认证,9家2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2家企业获QS认证,7家企业获得GAP认证。但由于企业分散、小农户经营,立地生态、投入、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原因影响到大田茶叶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3 发展思路探讨
3.1 引进新品种,科学改造老茶园
大田茶树品种结构调整要坚持引种高香优质、绿乌红兼制的优良茶树品种与原有品种的提纯复壮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植品种性状差、效益低的茶园。对于新建茶园,农技部门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注意早、中、晚合理搭配,引导茶农引进金萱、茗科1号(金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在大田表现好,适制性强的优良品种,适度连片开发。对于老茶园,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以茶为主体,建立多生态因子、多层次、系统平衡的立体栽培结构。根据实地情况做好改土、改树、改园。改土可以通过加培客土,深耕有机肥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与此同时,结合深埋农家肥、绿肥以增加土壤肥力[1]。改树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根据树冠,树势进行轻修剪、重修剪、台刈。改园一是改变不规范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及时对茶树树势较差或茶树稀疏的茶园,进行移稀补密、更新换种和重新规划垦植;二是种植覆荫树,改良完善茶园的园、林、路、沟渠等区划和生态建设,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自然生态要求,在山顶和空缺地、道路、沟渠两旁种植树木,梯壁留草或种草,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
3.2 培育龙头,创知名品牌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培植规模较大、辐射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快茶叶一体化生产建设,鼓励企业引进大型加工机械,推广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密切“公司+基地+农户”关系,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以“大田高山茶”为品牌,在茶叶产品的品牌形象建设上,推行产品、包装、传播、推介及营销环节的横向与纵向统一。出台品牌创建奖励政策,对荣获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各职能部门关口前移,靠前服务,主动做好企业产品商标登记注册、专利申请、名牌产品申报等服务工作。
3.3 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业红利
注重产业延伸拓展,积极引进茶叶深加工项目,充分利用低端茶叶资源提取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成分,实现茶叶产业在食品、药品、美容等领域的应用,提高茶的综合利用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开发新产品、从事精深加工,金融部门确定年优惠贷款基数,县财政局予以贴息。招商引资,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间资本开发茶叶保鲜剂、茶叶加工机械,茶包装,茶食品等,发挥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发茶旅游,以观光茶园为主线,加强茶园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挖掘土堡文化、喜剧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合理集聚,进一步将本地茶业培育成为集成生产、销售、体验、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农家乐聚合体。以屏山雾海人家生态游为重点,开发以茶园观光,采茶制茶,品茶购茶,文化鉴赏为主的高山茶乡风情旅游。还可以在山区茶园中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推广“猪—沼—茶”、“茶—山鸡”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将畜牧业和种植业相结合,促进单一茶叶种植向“立体式”和“大茶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纵向横向拓展茶产业,提高茶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4 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质量安全培训。引导经营者和使用者推广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加强茶农栽培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产品包装与储运等方面培训,提高广大茶农的茶叶生产标准意识和茶叶产品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广大茶农和企业的自觉行为[2]。二是建立可追溯体系。督促农民做好生产原料购买凭证,进出仓记录,茶园投入品记录,农事操作记录,加工运输,成品茶进出仓、贮藏、调拨、销售记录等,严格做好台账,和相关资料档案,全面实施茶叶检测合格上市制度,与质监部门及农业部门联合,不定时对茶企进行抽查,没按要求做好的,进行相应处罚。真正做到从“茶园到茶壶质量”的无缝监控。三是成立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控农残动态,为完善质量追溯提供有效服务,建议在吴山茶城成立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增加技术人员编制,配备相应检测设备,积极为茶区开展控残服务。通过对茶青进行定性检测和对茶区干毛茶进行定量检测,全面实施茶叶检测合格上市制度,把好茶叶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关,为我县茶叶卫生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3]。
[1] 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156-161.
[2] 王定锋,刘丰静,高香凤,等.闽东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茶叶科学技术,2012,(4):34.
[3] 林雄毅.“华安铁观音”质量安全保证工作经验总结[J].茶叶科学技术,2013,(1):25-26.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Tea Industry in Datian
LUO Qiong-jing
(Datian Tea Industry Bureau,Datian,Fujian 366100,China)
Datian County, the major production area of Oolong tea in Sanming, has achieved the rapid growth in tea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resent work, we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advantage of tea industry in our county, and 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gainst existing problems as follows: scientifically co-ordinating the tea varieties, nurturing the corporate champion, and creating the brand, so as to contribute to realize the stronger tea industry and achie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 economy.
tea industry, status, problem, development strategy
罗琼菁(1986-),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