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

2014-03-07陈育才

茶叶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物候绿茶茶树

陈育才

(南安市丰州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 南安 362300)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

陈育才

(南安市丰州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 南安 362300)

以本地菜茶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台茶12号和茗科1号茶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生长势、抗病虫害能力、物候期、鲜叶产量和成品茶品质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本地菜茶相比较,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均适宜在石亭绿区域推广种植,且台茶12号优于茗科1号。

茶树新品种;引种;台茶12号;茗科1号

南安丰州镇是闻名海内外石亭绿茶的发源地,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较为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但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仍以当地有性繁殖的群体菜茶品种为主,少量引种有铁观音、梅占、桃仁、黄棪、毛蟹等无性系品种。为了充分利用优良茶树新品种资源,科学地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充实石亭绿茶区良种,扩大茶树新品种的地理分布,增加茶叶产品花色,本文以本地菜茶为对照,对台茶12号、茗科1号等品种进行引种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2008年2月,在桃源石亭茶果场引种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建立20 hm2茶园标准基地,以本地菜茶为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如表1)。

1.2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在石亭绿的产地莲花峰,位于东经118°26′~116°31′,北纬24°56~25°00′,年平均温度20.6℃,最高温度38.7℃,最低0℃;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年降雨量1620 mm。莲花峰的土质为砂砾土,由花岗岩风化而成,质地疏松、孔隙度大,通透性能较好,易排水,试验地土壤肥力(如N、P、K、有机质等)的检测结果见表2。

表1 茶树品种及原产地Table 1 Tea varieties and origin

表2 茶园土壤肥力Table 2 Soil fertility of tea plantations

1.3 试验设计

定植沟深度为0.45 m、宽度0.5 m、长度9.0 m,采用双行双株栽植,以大行距1.2 m,小行距0.40 m,穴距0.30 m,每穴种2株。小区面积13.5 m2,设3个重复,9个小区,试验区周围设保护行。每小区施基肥为腐熟蘑菇土100 kg、过磷酸钙2 kg、硫酸铵0.5 kg,并按常规的田间栽培管理。

1.4 试验方法

参照《国家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细则》和福建省茶树新品种更新工程的有关实施细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性状

2.1.1 台茶12号

由台湾省茶叶改良场以台茶8号为母本,硬枝红心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树势中等,树冠较披张,分枝较匀密且粗壮,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中等偏大,近椭圆形,叶齿密,叶质厚,叶尖钝尖。叶色绿色,节间较短,茸毛短密,嫩叶背面有茸毛。

2.1.2 茗科1号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遗传性状偏向母本铁观音。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浅波浪,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钝浅稀,叶质厚脆。

2.1.3 石亭茶菜茶

当地有性繁殖的群体种,清末主持僧明宗管理茶园时,把茶园品种分为白莲花、石观音、红梅占、瓜子叶等4个品种,它们均是有性繁殖的后代,小乔木型,植株尚高大,生长性状参差不齐,芽头密集,芽身瘦小。

2.2 适应性和生长势

2008年2月引种台茶12号和茗科1号,2009年2月进行补植,2009年12月调查成活率,台茶12号成活率88%,茗科1号成活率83%。2012年春对供试品种的春梢生长势进行调查统计(见表3)。从表3得知,与对照相比较,台茶12号和茗科1号的生长势均较强。

表3 不同品种生长势比较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 varieties on growth potential (单位:cm)

2.3 病虫害调查

多年田间病虫害调查表明,与菜茶相比较,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受小绿叶蝉和螨类的危害较严重,其危害程度依次为茗科1号>台茶12号>当地菜茶;蚜虫、蚧壳虫、炭疽病等其他病虫害,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危害程度较轻,与菜茶基本接近。

2.4 物候期

2014年,从春稍萌动开始每小区随机选取5个芽梢挂牌定点观察腋芽的生长状况。初期每两天观察1次,后期每天观测1次,直到一芽三叶为止。当观测对象中有30%的芽梢达到某物候期之日,即为该材料物候期的日期[1]。从表4可知,台茶12号和茗科1号的物候期均比对照早。

2.5 产量主要性状调查分析

茶树发芽密度、一芽三叶长与重等是衡量一个茶树品种产量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5可以看出,与对照品种相比较,台茶12号主要性状指标明显较高,芽头密度增加15%,一芽三叶长增30%,一芽三叶百芽重增重43%。茗科1号主要性状指标稍优于对照,且叶片较厚。详见表5。

表4 茶树各品种引种后物候期比较Table 4 Phenological phase of tea varities after naturalizing

2.6 茶叶品质鉴定

根据石亭绿采摘标准,采摘一芽二、三叶,按传统的石亭绿加工工艺对3个茶树品种分别制样,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绿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密码审评[2-3]。从表6得知,台茶12号和茗科1号的品质明显优于本地菜茶。2010年春季利用台茶12号制作的绿茶,获得省农业厅主办的名优茶鉴定绿茶类省级优质产品奖。

3 讨论

目前茶叶市场对绿茶的要求主要以上市时间早、外形较翠绿、香气较高、滋味醇爽有回甘,叶底较亮绿、汤色绿亮为重要表征。石亭绿茶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茶原产地,对绿茶新品种的引种推广,不仅要注意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的品种,更应特别注意新品种在物候期、产品质量与本地区原有品种茶树特征特性之间的协调性。为此,通过引进台茶12号和茗科1号进行品种搭配,不仅解决茶树品种结构较单一问题,而且可提前采摘,延长采摘期。

台茶12号种植成活率高,抗逆性、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强,制石亭绿茶具有兰花香,味醇厚,该品种十分适宜在石亭绿茶区栽培,产量、质量都明显高于本地菜茶品种。根据台茶12号的品种性状与桃源石亭茶果场引进试种证明,其栽培需求的土壤气候条件与采摘标准非常适宜丰州及周边地区的种植,清明前后即可开采,品质、产量均比菜茶有较大提高。而茗科1号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且整齐,芽叶紫红色,茸毛少,嫩梢肥壮,叶质尚柔软,持嫩性较佳,抗旱性与抗寒性较强,产量、质量都高于当地菜茶。可见台茶12号和茗科1号适宜石亭绿茶区推广种植。

为了加快该品种推广种植,应建立良种繁育与新品种推广中心,以丰州桃源村石亭绿发源地向周边地区发展、推广,使石亭绿生产有一个较快发展的良机。

表5 供试茶树各品种主要经济性状Table 5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ea varieties for testing

表6 绿茶样品感官品质比较Table 6 Sensory quality of post-processing green tea

[1] 陈正武,赖飞,刘红梅,等.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179-187.

[2] 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张育松,那海燕.茶叶与健康[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

Naturalization Trials of New Tea Varieties

CHEN Yu-cai
(Agriculture service center in fengzhouTown,Nanan,Fujian 362300,China)

Compared with the local Caicha(Camellia Sinensis), the new tea varieties Taicha 12 and Mingke 1 were naturalized in Nan’an to identify the adaptability, growth potential, resistibility of diseases and insects, phenological phase, yield of fresh leaves, and the quality of post-processing t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icha 12 and. Mingke 1 were both suitable for the widely cultivating in Shi tinglv region, and Taicha 12 exhibited the 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to Mingke 1.

new tea variety, naturalization, Taicha 12(Camellia sinensis), Mingke 1(Camellia sinensis)

陈育才(1965-),男,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物候绿茶茶树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