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及出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2014-03-25杨金洲张繇曦
杨金洲,张繇曦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及出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杨金洲,张繇曦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资本是现代社会产生的根源,资本逻辑构成现代社会的本质。资本逻辑是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而投入、获得、再投入、再获得的动态逻辑过程,在这一逻辑下,人被彻底异化和物化,沦为商品和资本的奴隶。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发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对资本的崇拜影响到国民经济、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因此我国在利用好资本的同时应该扬弃资本逻辑,走出资本逻辑带给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批判对我们思考这一课题具有独到的启示作用。
资本逻辑;生存困境;出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1]21为了获取和巩固这种支配权力,资本拥有者利用一切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资本的不断增值。这样一个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而投入、获得、再投入、再获得的动态逻辑过程就是本文所要讲述的资本逻辑。由资本逻辑所主宰的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自然开始了对人的无情报复,越来越多的人失业,愈加严重的社会矛盾频发,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需求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人的精神世界和核心价值坍塌。这一切都与资本逻辑对人生存的驾驭和控制紧密相关。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逻辑导致的人的生存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在合理利用资本力量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最重要最集中最系统的思想体现,本文以《手稿》为研究文本,分析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出路以及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启示。
一、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
通过研究《手稿》,笔者认为在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可表现在个体与社会相对立、人与自然相冲突、人的生存陷入绝境、人的天赋才能被扼制、人的精神世界崩塌五个方面。
(一)个体和社会相对立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变成了彼此外在的敌对关系。社会对于人的冲突体现在“工人的使命取决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对他来说是异己的,是一种强制”[1]175。个人极不情愿地沦为了社会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唯一原则就是以利为尊。人对于社会的冲突体现在“社会权利越大,越多样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1]175。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道德伦理丧失,社会公平正义遭受破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私有制下,人的生存目的定位在一种手段,即满足他人需要的手段。钱或者货币由一种用于社会交往的符号变成了吞噬人内在心灵的恶魔,并成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导火索。“货币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因此,它被当成万能之物。”[1]140货币成为所有人竞相追逐的神,拥有更多的货币便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权力、地位和青春等,凡是作为人所不能得到的,均可凭借货币来实现,为此人们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心甘情愿地加入拜物教的行列,人的欲望在资本的刺激下成了无底的深渊。财富成为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面对财富,人类百般献媚,“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1]124,自由平等成为资本家的谎言。
其中尤为甚的是,资本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榨取劳动者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摧毁社会的道德规范,甚至走向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正如《手稿》中所说的那样:“经营某一特殊商业部门或工业部门的人的特殊利益,在某一方面总是和公众利益不同,甚至常常同它相敌对”[1]25,即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的利益总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最后马克思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根据国民经济学,在私有制占统治的条件下,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利益同社会从个人得到的利益成反比。”[1]40
(二)人与自然相冲突
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有效利用自然,使人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中展现人的生存意义。可是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最有利的资本使用就是用于从自然生产力取得好处”[1]25。资本的拥有者和经营者把获取更多的利润、剩余价值作为生产的根本出发点。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在做决定之时唯一的动机就是让自己的资本实现增值,导致生产出大量人类需求范围之外的商品,而大量商品的生产必然要求不断使用现代科技力量等理性工具向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的生产原材料。因此,商品的生产以及资本的增值是建立在永无止境地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加剧生态危机基础之上的。而且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也必然要求被卖出去,为此,“资本主义生产的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诱使消费者去消费那些实际上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品,而且消费得越多越好”[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被蒙住了双眼,人们真正的需求和目的被消融在“经济增长”、“资本增值”这种虚假的需求上,消费品的获得需要循环的大规模掠夺性生产。这导致人与自然界成为了无法和解的敌人,自然界开始对人进行疯狂的报复。
(三)人的生存陷入绝境
人类肉体的存在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前提,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基。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资本所支配,作为工具而存在,人的劳动体现为异化劳动,人的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工人愈是依赖劳动摆脱失业的境遇,愈是创造出异化自己的力量,人的生存愈是陷入绝境。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1]52这是因为资本对人的需要代替了社会对于人的需要,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和价值就是为资本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而存在的,所有的人在资本家的眼里都是工人。一旦人无法作为工人而存在,那么人就不能生存下去。工人只在有工作时才能生存,而找到工作的判别标准在于能否为资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存和资本的增值是一对必然异己的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不断追求增值的逻辑和人们消费的无限扩大趋势是相互适应的。在资本经营者各种手段的诱使下,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体现为奢侈性、炫耀性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成了唯一的目的,人成了消费机器。工人为了获得维持基本需要的消费品,必须加速出卖自己的劳动,加速耗尽自己的生命,直至死亡。
(四)人的天赋才能被扼制
资本逻辑主导下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必然导致资本家对精细的分工方式的推崇,因为分工越发达,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单位时间里的劳动效率就越高,财富就会增加。可是分工越细,人就会越简单和片面,一部分机械单调的活动将由人来完成,这种简单乏味的工作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来说不仅是一种折磨,而且在一味强调“越分工,越超值”的理念下,会使得人的天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扼制。人自身成为实现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遥不可及的神话。在《手稿》中马克思就曾这么写道:“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是为了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是为了他而存在。”[1]134人的意义和价值相互被需要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形式。而分工在这基础之上将人的劳动变成了私有财产下的战利品,人的生存被限定在固有的框架之中,人的个性和才能被资本逻辑压制,甚至“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别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1]135。因此在资本逻辑下的分工里,人的天赋才能被否定,成为了分工形式下资本的附庸,而且即使发挥出来人也会渐渐地被自己所创造的物所替代。这种对分工无限推崇的热情也必然会导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看似文明的背后隐藏的是人自由的丧失、人劳动的异化、人生命的扭曲。
(五)人的精神世界崩塌
资本时代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但是这种“发展和进步”与精神世界的进步绝非同一回事,相反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崩塌。首先,人的劳动应该是生活的乐趣、精神的享受,然而资本逻辑下人的劳动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获取生存下来的生活资料以及满足人的肉体需要,人的精神世界日趋贫乏。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58其次,在日益丰裕的物质世界,人逐渐失去精神之乡,变得孤独、迷茫、焦虑、悲观、忧郁、绝望,发达的高科技、日益增长的GDP数字解不开这些困扰。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感受不到自己的类特征,无法按照“美的规律”[1]58来构造世界和自身,“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1]58。最后,“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变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1]169。货币占据并异化了人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富饶是以牺牲精神世界为代价的,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人类的核心价值坍塌了。吃喝玩乐这种无法体现人的类本质及精神特征的基本机能,人却在享受,享受这种肉体的欢愉带给人的精神麻痹。因此,《手稿》里提到了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57。人类有意识的、普遍的、自由的、历史的、社会性的类特征消失,因此,尽管我们认同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贫乏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理想的人本国度。
综上所述,人本来应该在与人之间的社会中、与自然界的交往中、与人自身的交往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资本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方面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人的发展又被资本逻辑所统治而片面化了,整个人类社会成为服从资本增值意志的机器,人在这个无限膨胀的机器中失去自身价值,成为了资本的工具。
二、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的出路
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分工和交换不断扩大,私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被破坏,人与物的关系出现了全面的颠倒,人逐渐被物主导,人的价值被扭曲,人的劳动被异化,天赋才能被抑制,资本逻辑成为统治世界的真正力量。资本逻辑下人的这种生存困境急需被打破和解救,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也可以在马克思的《手稿》中找到。
(一)消灭私有制,实现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84我们不能把个体和社会对立起来。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社会是个人发展的手段,是个人为使社会成为个人手段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发展。然而在私有制下,社会成了个人的枷锁和桎梏,个人成了社会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的繁荣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在资本经营增值的过程中,人们忘记了资本只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工具,而将其视为目的本身。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个人必须臣服于它,个人的劳动被凝聚在这个所谓的经济增长的机器中。因此,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后,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120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人的消费异化也将在消灭只见资本不见人的生产方式后得到改变,消费不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只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甚至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即消灭私有制后,消灭了社会分工,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均被消除了,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高度的统一。
(二)高扬人本主义旗帜,重拾人的主体性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81指的就是共产主义下的社会,私有财产制度和财富积累这种工业的推动力不再被异化。“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1]112在这里,人道主义并不是理解为一种伦理的道德主义,不是一个伦理范畴,而是一种人本主义,属于哲学思想范畴,指的是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最高目的,把人作为中心、核心,把人作为归宿。人本主义强调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对人的异化,认为私有财产不过是人使自己变成异己和非人的对象的感性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应该是全面而又丰富的,而不是片面的、粗暴的占有关系。因此,在资本逻辑带给我们生存的困境下,应该高扬起人本主义旗帜,改变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敌对关系。在人本主义的关怀下,重拾人的主体性,使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彻底解放,人成为全面自由的人,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即人同自然和社会相统一、肉体和精神相结合的人。
(三)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在资本效用原则和增值原则的指导下,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劳动是外在的、被迫的、异己的强制性劳动,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劳动仅仅变成了谋生和维生的工具,越是劳动越是陷入生存的绝境。在《手稿》中马克思说道:“人具有的关于自己的类的意识,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他来说竟成了手段。”[1]58因此,人只有消灭这种异化劳动,才能在劳动中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同时,与人的异化直接连在一起的不仅有劳动的异化,还有自然的异化,而且自然的异化又加剧了人与人本身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人越是对象化客观世界,就越是失去客观世界。为此,“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1]78。异化是扬弃异化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就没有这种异化形式下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在异化的道路中将由于异化而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困境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扬弃,自然界、客观对象世界在扬弃异化后,在感性解放的条件下不再是仅仅作为一个有用的对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人的主体和与之相对应的对象世界得以彻底解放。人对人的社会的全面的真正占有才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具有的历史必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只有扬弃异化才能实现人的类本质特征的真正复归。
(四)关注现实的人,提倡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物的社会,人完全被物控制,不仅工人,甚至连资本家都被物所控制。工人的劳动被人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所支配,资本家被利润所支配、被发财致富的欲望所支配和奴役,所以尽管资本的增值逻辑会导致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支撑,成为推动人的天赋才能施展的动力。然而,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作为特殊个体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也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人,而不是被异化、被支配的人。人“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107。现实的人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自我应该被发现,人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应该被体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应当得以自由发挥和发展,天赋才能应当得以实现。因此,解决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必然要关注现实的、感性的人,提倡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重建人的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对当今中国的现实启示
由改革开放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必须更为自觉而充分地利用资本。资本的“在场”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逻辑带给我国的不良效应,例如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伦理失衡、人的价值观错位、社会公平遭受破坏、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等。因此,在利用和发展资本的同时,我国也必须有效地控制和驾驭资本,辩证地看待资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借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从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资本运动的产物,资本逻辑在冲破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陈旧的思想观念方面具有巨大的革命作用并且能有效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资本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因此,就中国而言,要顺利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我们借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害怕资本逻辑而拒绝资本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必然会拒绝这一因素对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也就拒绝了现代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离不开对资本的依赖,仍然需要引进国外资本并将它与国内资本相结合。然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利用资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期间,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发生着激烈的转变和全方位的变革,遇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入侵和人的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在遇到这类困境时就盲目排外,拒绝资本的积极作用。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在发展中找到驾驭资本的力量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不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中重要环节与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3]。
(二)规范市场体系,解决资本逻辑带来的社会矛盾
资本的运营和发展必然是在市场中发生作用的,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也必然在市场中实现。然而在我国,众多企业和个人在资本带来的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不惜牺牲普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被牺牲了,越来越多劳动者的权益被侵害了,生态环境面临挑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企业间的价格战屡屡出现,底层群众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等方面出现了矛盾,因此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解决资本逻辑带来的社会矛盾,我国急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
(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克服资本逻辑带来的生态危机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与充分利用资本联系在一起的。回顾中国近几十年取得的成就,资本的运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但无论是在动力上还是运行机制上都是一个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过程。我国GDP的增长是和“高能源的投入、高废料的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资源骤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峻,人和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生态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问题,而且还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文明如果不加以规范,最后必然会触及导致人类毁灭的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因此当今的中国急需建设生态文明,摆脱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战略。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和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走出资本逻辑带来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耗损”的怪圈。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人的精神支撑
当今我国在由资本带来了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我国国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冲击,“商品拜物教意识的侵蚀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5]使得人的精神家园逐渐陨落。为此,我们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人的精神支撑。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本质体现,也是抵制资本不良侵蚀的有效武器,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过程中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将人的本质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是反对以物为本思想的精神体现。而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为人的解放提供思想道德准备。它能构建出健康幸福的文化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这正是抵制和克服资本逻辑的强大的中国精神和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资本逻辑的影响,资本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对物产生依赖,因此在见证资本带给人的生存困境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坚持生产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建设以人为本。在发展资本的同时规范资本,逐渐用人本逻辑代替资本逻辑,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文明理念和生活样态,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8.
[3] 杨秋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29.
[4] 胡高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三大贡献[N].中国财经报,2013-11-16.
[5] 罗富宴.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30.
[6] 石海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J].伦理学研究,2007(4):5-9.
Dilemma and the W ay Out under the Logic of Capital:Study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YANG Jinzhou,ZHANG Yaoxi
(College of Marxism,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Capital is the rootofmodern society,the logic of capital constitutes the essence ofmodern society.The logic of capital is a dynamic logic process of investment,access,and then investment,access in order to obtain themaximum residual value.Under this logic,people are completely alienated and materialized to be the slaveries of goods and capital.This is Marx’s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of capitalist society.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market economy,people’s Dependence onmaterials is increasing.Theworship of capital affects the economy,daily life and ideology,so our country should abandon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getout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logic of capita broughtwhen utilizing capitalism.Marx’s reveal and criticism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Manuscripts of1844 has a unique inspiration for us to think about this issue.
logic of capita;survival dilemma;way out;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
A1
A
1673-8268(2014)05-0060-06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5.013
2014-03-11
中央高校一般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尊严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CSY12023)
杨金洲(1967-),男,湖北天门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