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

2014-07-01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

关键词:分级分类类型学分层

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

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积累少、模式雷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基于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和学理基础,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层次、服务对象、实施载体,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的全新模式。反思重庆邮电大学的实践探索,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今后理应在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科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创新创业;类型学;分层分级分类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重庆邮电大学历经多年探索,基于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和学理基础,在实践层面打破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散实施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充分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资源,系统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同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创新创业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学理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类型学思考

类型学(typology),顾名思义就是分类归纳,通常是指“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通常称为类型。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相互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疑。这种分组归类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2]。类型学强调“对于某些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特征共同性的指认”,“这一研究方法的宗旨,是对不同研究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分类学共同特征进行归类。当这一方法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时,成为研究者致力确定某一概念的准确所指,并在这一概念下将某些具有共同性特质的事物进行归类”[3]。类型学是从自然科学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初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类型学是按照建筑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望而发生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形式的结合,尽管它们的形态因为不同的生活而有了很大的差异。类型学是永恒的”[4]。随着新理性主义的发展,类型学理论逐渐赢得了一批遍及欧洲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倡导者和追求者。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类型学方法应用最知名的学者,他十分注重从类型学立场来研究社会、法律等现象的变迁,他用以解释社会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构建,成为分析现代社会现象的一个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概念。“理想类型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用某些现实要素构成一个逻辑上的精确概念。”[5]“如将个体社会行为划分为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习惯行为和感情行为四种类型。”[6]理想类型的方法要求从研究对象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凝练和抽取出最显示对象特质的结构性要素,用以确认它的结构特质并区分它与其他理想类型的界限。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理想类型应当依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服务对象、实施载体进行凝练和抽取,形成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现实性思考

“西方文化中创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是同一个词语(entrepreneurship),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围绕创业技能培养与创业实践活动而进行。相较国外‘创业’教育的概念,我国则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7]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像修房子、造机器一样立竿见影,而是通过培养、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其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判断,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8]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其对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多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或者流于形式”[9]。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综合式创业教育实际上仍然以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为特征,以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师单一知识灌输为手段,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10],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由此,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据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各高校办学资源以及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年级阶段等自身条件和基础,采用分层分级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积累少、模式雷同的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实践

着眼于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依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想类型划分,重庆邮电大学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层次、服务对象、实施载体,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的全新模式。具体来说,在分层上,依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分为启蒙层级、培育层级、孵化层级;在分级上,依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分为大一年级、大二与大三年级、大四与研究生阶段;在分类上,依据高校创新创业的实施载体,分为学校类、学院类和社团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上述层、级、类之间相辅相成,既相对独立又形成闭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体系图

(一)启蒙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大一年级全体学生,启蒙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开化与启蒙”,通过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学校类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课程,《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职业素质。学院类创新创业教育则以讲座为载体,通过开展“创业导师进校园”、“总裁论坛”、“青年大讲堂”、“学长演播厅”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社团类创新创业教育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广泛征集和发布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广告,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报刊、海报、网络等媒体,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新创业精神。

(二)培育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多数学生,培育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选择与提升”,通过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让学生做出选择,达到提升学生个人或团队素质的目的。学校类创新创业教育从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和创业训练计划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其中,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开放实验室和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科技竞赛计划主要开展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的各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包括“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单片机应用设计等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体验创新创业;创业训练计划主要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系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公司法律等课程的学习,以及企业资源计划(即ERP)、“创业之星”等企业虚拟运营软件的使用,强化学生创业的综合技能。学院类创新创业教育则以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外实践基地锻炼和学科专业竞赛为主,着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社团类创新创业教育则以社团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对社团创业团队进行市场知识与营销能力训练、企业虚拟运营软件模拟演练等,着力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三)孵化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大四或研究生阶段着手创业的少数学生,孵化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优化与扶持”,对真正致力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个人、团队进行深度个性化指导与扶持,通过项目孵化最终实现项目独立运行。学校类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多方筹集资金设立了“文峰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投入100万用于扶持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通过“青锋计划”、“阳光行动”、“金穗行动”等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帮助。学院类创新创业教育则配备创业团队指导教师,推行“一对一”定期辅导制度,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者科技公司。同时,系统地为创业学生提供项目甄别、设计论证、注册登记、资金融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配套的支持服务,并做好创业跟踪服务,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社团类创新创业教育则针对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积极予以推介,获得学校和学院支持,助推项目得以孵化。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成效逐渐凸显,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目前学校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学生参加第11届“挑战杯”竞赛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参加数模竞赛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高校第2,参加第8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参加全国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外语竞赛等获国家级奖励300余项,部省级奖励1000余项;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成功跻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十强”高校。

三、高校创新创业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理性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思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的实践探索,今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应在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科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一)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急功近利地快速培养大学生老板,其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要,分层、分级、分类地进行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跨学科思考、判断和批判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商业运作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的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将创新创业课堂搞成职业技能培训或者创办企业前的辅导,更不能简单地将营销、财务、金融、竞争、供应链、人力资源等内容“打包”压缩后灌输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撒播创业精神的种子,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二)系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多学科支撑的综合学科体系,强调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一是要按照分层分级分类的要求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的理念完全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之中,把经济管理类学科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这既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符合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原则。二是要组建一支由社会各界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经管专业教师、法学专业教师及其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职导师队伍。要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

(三)大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赖于创业实践服务平台,根置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在校园有利位置或学生生活区,成立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微型企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岗,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二是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创业孵化园区,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搭建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三是要积极整合高校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等推动政府和社会层面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为高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否则,单靠学校封闭教育难以结出创新创业的硕果。

(四)科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应当不拘泥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注重健全管理决策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咨询顾问机构。具体来说,一是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决策机构,其职责是宏观决策,负责全校学生创业培育的规划指导,负责提供工作运行保障。二是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该中心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执行机构,负责拟定工作计划、教育项目实施、政策宣传、创业教育培训、协调小额贷款落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组织协调及服务工作。三是要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团。该指导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咨询顾问机构,由指导委员会审查聘任相关专业人士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生创业资助项目的审定、咨询、检验评估等专业指导工作。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12-16)[2014-04-04].http://cy.ncss.org.cn/cyzc/256267.shtm l.

[2] 百度百科“类型学”词条[EB/OL].[2014-04-05].http://baike.baidu.com/view/2848670.htm.

[3] 任剑涛,刘云东.欧洲宪政的扩展意义:发生学与类型学的审视[J].学海,2013(2):40.

[4] 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45.

[5]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M].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1.

[6] 易军.民法基础理论新视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6.

[7]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

[8]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

[9] 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8.

[10]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90.

[11]代金平.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7.

Analysis of the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M 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YOU Minhui,ZHU Fangbin,DENG Anp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tarted late,and has small accumulation and identical patterns.In this study,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we constructed the new mode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by the studying of the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basis,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 quality talents,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s enterprise education level,service objec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ector.Ab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ollege future enterprise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hina should makemore efforts in the correct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struct 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universities,develop the practice plat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igorously,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management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ypology;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G420

A

1673-8268(2014)05-0139-05

(编辑: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5.027

2014-06-2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分层分级学生课外教育体系研究(101202)

游敏惠(1961-),女,四川彭州人,教授,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朱方彬(1978-),男,四川双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系通信作者;邓安平(1978-),男,四川营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分级分类类型学分层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雨林的分层
浙江省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研究
直销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备受期待
有趣的分层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