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纪录片翻译浅析
——以2011年CCTV-4《走遍中国》2、3、4月为例

2014-03-25段文颇

关键词:译文纪录片英文

段文颇,赵 欣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国家形象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纪录片翻译浅析
——以2011年CCTV-4《走遍中国》2、3、4月为例

段文颇,赵 欣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本文将传播理论与外宣纪录片翻译相结合,选取CCTV-4《走遍中国》2011年2、3、4月6档节目为研究语料,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探讨外宣纪录片的翻译技巧,及如何通过翻译成功传播国家形象,以期对外宣纪录片翻译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供一定指导。

外宣纪录片;翻译技巧;国家形象;传播过程

一、引言

“国家形象”最早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E.Boulding)[1]提出。约瑟夫奈在《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来自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以及政策对他国的吸引力[2]。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3]周明伟等也对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进行了7种分类,外宣纪录片属于外交活动中的公共外交范畴[4]。支庭荣教授认为“国家形象传播”是一种政治传播,是以国家形象宣传为主题的跨国的政治传播[5]。笔者认为外宣纪录片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翻译是影响成败的重要因素。纪录片翻译要完成两个任务:清晰传达源语的信息,贴近国外受众语言习惯;唤起受众文化共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CCTV-4《走遍中国》翻译实例分析

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6]国家形象传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纪录片中汉语力图构建的国家形象与译本最终传达的国家形象一致。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应注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缩小源语形象与译本形象的差异。

笔者随机选取《走遍中国》2011年2、3、4月的节目共6篇作为研究语料,内容涵盖中华饮食(2月3日《川菜本色》、2月7日《清宫大宴》)、自然景观(2月19日《青海湖》、4月20日《神山阿尼玛卿》)、历史人文(3月8日《千年北京路》、4月12日《西塘》)三个方面,探讨外宣纪录片的翻译技巧。

(一)词汇层面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正是不同文化的载体。无论哪种语言,词汇都是表达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词汇的翻译对传播民族文化及彰显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走遍中国》2011年2、3、4月节目的梳理归纳,发现在词汇翻译上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三种方法。

1.音译

词汇的音译现象主要应用于《走遍中国》栏目中频繁出现的朝代、人名、民族、地名、行政区划等。如:商周(Shang and Zhou)、红山文化时期(Hongshan culture period)、桓公(Duke Huan)、羌族(Qiang)、旗(Qi)、盟(Meng)等。这些词汇大多都是专有名词,翻译时采用简单音译即可。

音译中还有增补信息的翻译,例如“周总理”的翻译。周总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领导人,而英文受众就未必清楚。译者翻译时为避免英文受众的疑惑,没有将其译为Primier Zhou,而是译为Primier Zhou Enlai,增补了必要信息,完成了国家形象传播最基本的任务。

另外,表达中国独有事物的特色词汇,如:豆腐(Tofu)、胡同(Hu Tong)等都采取完全音译的方法,这些词汇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接纳采用,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形象的代表。

但音译法只局限于专有名词及某些特色词汇。如词汇音译不宜过多,否则只会造成受众的一头雾水,丢失了信息传达以及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功能。

2.直译

《走遍中国》中词汇直译现象较多,比如译者将川菜“润燥益气”译为Moisturizing dryness and benefiting vital energy、“玉猪龙”译为Jade pigdragon、“玉环”译为jade ring。这些物件用直译法通俗易懂,从字面就生动解释了材质形状,使受众对我国古代玉器的使用以及外观信息有初步了解。

类似的翻译还有“霜降”Frost Descent、“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 of China、“清宫菜”Imperial court cuisine of Qing Dynasty等。

3.意译

在《走遍中国》栏目中,意译现象也较普遍。例如2月19日的节目《大美青海》中描写一夜融冰的景象时中文用了“开湖很鬼”,“鬼”在这里有不可思议、奇特的意味。译文将“鬼”译为了“strange”,不仅清楚传递了开湖不同寻常的美,而且还引起了国外受众的好奇及美好想象。试想如果译为了odd,就会让国外受众觉得很古怪,更别说对我国的景观留下美好印象。

还有一些类似的意译,如表示放低姿态的“放下架子”,架子指的是用竹木制作的起支撑作用的物品,和英文ladder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在翻译时却不能将其译为lay of ladder,英语社会对ladder一词并无明显的延伸意义,只会引起英文受众的疑惑。2月7日的节目将其译为get off high horse,马在英语文化中是高贵的象征,如此译法就能引起英文受众的文化共鸣,不仅立刻理解信息,且增加了英文受众对我国的亲切感。

(二)语篇层面

张培基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指出,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7]。但两种语言的结构及思维差异决定翻译不仅要注重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结构的相互搭配,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尤其是外宣材料。黄友义2004年在《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也指出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照中文逐句转换,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进行加工,有时删减,有时增加背景内容,有时原文直译,有时可使用间接引语[8]。

1.增译

增译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翻译时补充背景知识,二是增加指代等衔接方式。

由于文化历史及交流频度不同,西方国家对我国历史知之甚少。翻译时若遇到文化缺省概念,应增加简短的背景知识解释,填补认知空缺。如2月7日的《清宫大宴》中:

在很多人眼中,满汉全席绝对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

译文:In the eyes of many people,the words“the Dhinese Feast”(a full and formal banquet combing Manchurian and Chinese delicacies)can definitely arouse people’s endless imagination.

“满汉全席”是国人熟知的概念。但英文受众却完全不了解。因此译者对“满汉全席”进行了文内解释,增补了简短说明。虽然译本远没有原文简洁,却更好的满足了外宣纪录片翻译以及传播国家形象最基本的要求——准确传达信息。

古道内的路面距离地表只有1米,我们只能弯腰前行。脚踩着千年前的古代路面,耳畔充斥着现代都市的汽笛轰鸣声,从头顶的钢化玻璃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历史与现代的回响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3月8日《千年北京路》)

译文:The road surface of ancient road was only one meter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so we had to bend over to move forward.Walking on this ancient road,with steam whistles of modern city in ear,we could see modern huge building through the toughened glass cap above.The reverberation of history and modern era were well represented at this moment.

原文中用数个并列的描写性语句表达记者身处古道中的所见,却唯独缺少主语代词。照译下来明显不符合英文受众的理解方式,译文中增补了代词“we”,轻巧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避免了受众的迷惑,使其畅顺的感受我国的千年历史与现代的撞击。

2.减译

中英宣传材料在语篇风格上有显著的差异。中文材料风格趋于夸张,重用华丽修辞。英文材料则风格写实,喜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外宣翻译时,盲目直译修辞及夸张辞藻,会引起国外受众的反感,破坏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

减译,指在翻译时删减源语部分信息,这里主要讨论减弱修辞效果。如4月20日的节目《神山阿尼玛卿》:

阿尼玛卿雪山由13座海拔5900米以上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组成。山势巍峨,气势磅礴。登高远眺,阿尼玛卿雪山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迎风飘动,闪闪耀目。在藏族古老的传说中,阿尼玛卿是世界九大创世神之一,是主宰山河大地威力无比神通广大的山神。于是,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前来朝拜。

译文:Amne Machin Snow Mountain is composed of 13 mountains with a height of over 5, 900m where accumulated snow do not melt all the year round.The mountain is high and rugged with great momentum.Looking far into the distance on the mountain,Amne Machin Snow Mountain seems like a pure white hada,waving against the wind and shining brightly.In the ancient legend of Tibet,Amne Machin is one of the nine initiativ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god of mountain who dominates all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with supernatural power.Therefore,there are many large batches of pilgrims come here to pay religious homage,passing though mountains and rivers.

原文中“山势巍峨”“气势磅礴”的四字格修辞、“山河大地威力无比神通广大”的夸张描写以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重复表达都在译文中简化或者消失了。译文用朴素写实的语言勾画出人民对信仰的低调和虔诚,营造出阿尼玛卿雪山创世神山的神圣形象,以贴近英文受众审美的方式展示了我国自然景观的恢弘大气以及人民的朴实虔诚。

3.改译

由于中英语言的思维结构差异,我们常会遇见中文通顺易懂的语句翻译为英文后,难以被读者理解,尤其是中国特色语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遵循“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8]的原则,可采取改译法,用浅显的,符合英文受众使用习惯和理解方式的语言来传达信息。

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春风化雨,北京路也引领潮流。

译文:Guangzhou was the first place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up,with its influence, Beijing Road also led the trend.

上例中用“春风化雨”作为两句话的衔接成分,表达“北京路”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开始引领属于自己的潮流。这一意象出自“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用来比喻良好的环境熏陶与影响。但英语中并无此意,译者将其译为“with its influence”,既没有春风也没有雨。虽然牺牲了美好形象的联想意义,但作为上下文衔接方式,如此翻译却更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与理解能力,清楚传递了信息,避免了疑惑的产生。

译文将“青藏高原依然是万籁俱寂的白茫茫一片”改译为“silence reig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with the white everywhere.”译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好似“寂静国王”在统治着他白茫茫的国土,生动形象。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原文对“静”的感叹译为“deadly quiet!”令人印象深刻,瞬时塑造出青海湖自然景观神秘美好的形象。

4.顺译

“顺译”指英汉语篇在结构和逻辑上相似时,按照源语的行文思路,在译文中复制原文结构,对其进行顺应翻译,使其达到语篇意义的对等。

外宣纪录片翻译时,当中文已经营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国家形象时,如果译本和原文能够用相同形式表达相同的形象,就可采用顺译法。如《千年古镇——西塘》:

从清晨开始,各种各样的生活的气息在这里扑面而来。想真正融化在水乡温暖湿润的空气里,眼睛的功能似乎太有限。要倾听、要触摸、要品尝,要深深吸一口气嗅一嗅这里的气息。小桥、流水、人家,历史与现实交织成的画面却是古镇人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别样的风景是西塘献给远来的客人的礼物。对于他们来讲,生活就是这样每天都在继续。

译文:From the morning,various living flavors fill in the air,If you truly want to integrate into the warm and moist air in the hometown of rivers and lakes,eyes seem to be far from enough.You have to listen,touch and taste,and take a deep breath to smell the flavor here.Small bridges,running waters,and houses,a scene which mingles history and reality is the tru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unique scene is the gift that Xitang people present to guests coming from afar.To them,life is going on and on everyday in this way.

原文与译文基本对应,整段采用顺译的翻译方法,不仅清楚描述了西塘人的生活,而且塑造了一种美好、古朴与平静的形象。译文与中文对应的朴实语言再现了中文塑造的形象,成功的进行了形象传播,完成了原文力图塑造的形象与译文传播的形象高度统一的任务。

三、结语

笔者以国家形象传播为视角,对中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2011年2、3、4月节目进行实例分析,译员对词汇的翻译可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的方法;而语篇层面可采用增译、减译、改译及顺译的技巧处理,从而更好的优化外宣纪录片翻译,通过外宣纪录片的成功翻译达到准确传达信息、呈现事实、传播文化的目的,最终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1]Kenneth E.Boulding,The Image: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

[2]约瑟夫·奈.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81.

[4]周明伟.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2:13-14.

[5]支廷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23-26.

[6]Nida E 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5: 56.

[8]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9-30.

Publicity Documentary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mage Publicity——With CCTV-4 Programme Around China as case study

DUAN Wen-po,ZHAO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image publicity and publicity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practice,with the case study of"Around China"(2011),this article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skills of translating publicity documentary in the diction and textual levels but also explores how to publicize a successful national image throug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publicizing a good national image by translating publicity documentary.

publicity documentary;translating skills;national image;publicizing process

H365.9

A

1672-934X(2014)02-0116-04

2014-01-10

段文颇(197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赵 欣(1987-),女,陕西咸阳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译文纪录片英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英文摘要
译文摘要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I Like Thinking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