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4-03-25李志勇

关键词:习惯思想发展

李志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重庆400041)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观及其当代意义*

李志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重庆40004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从邓小平的论述看,解放思想的规律包括:解放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人的发展;解放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解放思想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条件。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原则;思想和人民利益相符合原则;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原则;创新原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破除“片面追求GDP习惯”、“集中权力习惯”、“绝对一元化习惯”、“行政主导社会习惯”和“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邓小平;解放思想;方法论;当代意义

一、引 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多年来,正是一场贯穿于其中的深刻而又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深入研究邓小平对推动思想解放的价值、规律和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的论述,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一)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树立起实践的权威,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政治基础。

首先,解放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废待兴,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处在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面对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左”倾错误的泛滥,再加上“两个凡是”的束缚,摆在全党面前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解放思想。邓小平认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191。他强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131正是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才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才能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解放思想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建设是党的政治路线的中心。但长期以来,阶级斗争取代经济建设处于中心位置,这一错误政治路线,使我国经济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严重的物质匮乏,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194他说:“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276这条政治路线,经过发展,形成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最后,解放思想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135-136。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中国实际、不合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正是由于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我们才能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在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二)解放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改革开放作为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开辟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的思想障碍,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产力标准讨论以及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针对“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姓社姓资”的思想困惑,重新确立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探索中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奠定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姓公姓私”以及“姓有姓无”的思想争论,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初关于改革的争论,引发了对发展的本质、目标以及方式的全面反思,进一步明确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逐步实现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解放思想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多年的思想解放,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的,即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一点,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一以贯之的。30多年的思想解放始终聚焦于“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以下四个“问题域”展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经济匮乏和人民生活的贫困,如何发展生产力、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成为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首要关切。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为什么还未能解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问题?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引领下,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逐步成为共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成为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逐步成为共识,邓小平理论逐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和党的建设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新的课题,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以“发展”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更加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资源问题凸显,社会差距拉大,一些领域的改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成就的基础上,人们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思想焦点,科学发展观应运而出。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既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又为继续解放思想提供了指导方针。

发展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理论。30多年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问题的思考,始终贯穿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论

(一)从邓小平的论述看解放思想的基本规律

第一,解放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人的发展。邓小平始终以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也是思想解放的根本追求。从人类解放思想的历程看,历史上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包括人的利益的满足、权利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等,这一价值指向直接决定了解放思想的方向。

我们党始终以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根本价值指向。30多年的思想解放,实际上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发展人的能力、尊重人的创造、实现人的利益、扩大人的权利的过程。

物质利益是人的利益的基础,解放思想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满足。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人的利益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合理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自身需要,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极大解放;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本质上也是为了发展人的能力、尊重人的创造;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更是针对某些地方的实践存在片面追求GDP、忽视对人的发展、偏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倾向,对我党一贯发展价值理念的一种重申。

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发展物质利益的过程,也是人的权利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在政治权利方面,通过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措施,保障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在社会权利方面,通过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逐步把实现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权、公平权、环境权等方面纳入视野并付诸实践。在文化权利方面,国家保护并逐步实现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等。“以人为本”,是30多年思想解放的根本价值指向。人民利益是多样化的,不仅要发展好人民的物质利益,还要保障和发展其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利,使整个权利和利益系统相协调;人民利益是可持续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不损害后世人的利益;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目的,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发展人的能力,扩大人的自由。

第二,解放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一般而言,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往往以哲学理论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拓展到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社会文化诸领域;解放思想首先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入手,逐步外显为制度体制、行为方式、利益格局的变化;解放思想从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逐步拓展到人的权利和需要、自由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解放思想从来自官方或民间的少数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变化、新的理论萌芽入手,逐步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解放思想是思想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激发思想解放的要求,而思想解放则对改造外部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30多年思想解放也遵循了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30多年思想解放是以哲学为突破口的。从真理标准讨论、生产力标准讨论到“以人为本”的提出,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重申引领思想解放历程。在哲学领域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维护社会公正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涉及社会各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创新。

30多年思想解放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解放思想需要特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制度条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等,民主制度和观念的形成、民间社会的发育、自由宽容的文化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主体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能动性等,也包括先进思想的产生以及政府或民众对新思想的认同感。30多年来的思想解放,是从主体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开始的,由此确立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启动改革开放航程,推动客体变革;在客体变革过程中,又进一步强化主体对新的观念的认同和逐步深化。

30多年的思想解放是从点到面的过程。这种从点到面,从主体上看,表现为一种自政治精英向民众的推动,也表现为民众的开创性实践被国家权力认可和推广的过程,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是典型例证。从实践进程看,表现为从局部到全局的渐进过程。首先是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和与之相关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入手,进而推进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2]。

30多年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思想认识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入手,提出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乃至社会管理体制。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多层次的,除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生态的需要。因此,在思想解放进程中,逐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任务。通过这一进程,逐步在实践中展示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多层面内涵,同时也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进一步具体化为各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三,解放思想需要相应的条件。解放思想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是解放思想的动力。一般而言,解放思想的深层次动因来自原有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要求的重大矛盾。思想解放运动总是出现在客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新的重大矛盾和问题等情况下。这时,原有的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不能充分地解释这些变化和问题,不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不能推进甚至可能阻碍社会发展,新的实践发展必然要求推动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要有相应的文化条件。譬如:主体意识的觉醒、宽容的文化氛围等。冲破思想牢笼,实现自由思考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也是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基础。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唤醒了人们对自身作为实践主体和思想主体的意识,把人们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奠定了30多年思想繁荣和学术繁荣的基础。

解放思想要有相应的制度条件。譬如民主,不断推进人民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前提。小平同志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发展民主,就没有解放思想,或者说就没有真正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重要标准就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解放思想要“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和旗帜,解放思想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充分满足和发挥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二)从邓小平的论述看解放思想的方法论

邓小平同志对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经典表述。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7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364由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解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就是努力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的过程。因此,衡量思想解放程度的直接标准,就是思想和实际是否符合。把思想和客观实际相比较,符合实际的,就继续坚持;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的,就要坚决摒弃。只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真理。

第二,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努力使思想和人民利益相符合。思想解放的标准,要坚持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真和善的有机统一。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解放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思想以及在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能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人衡量思想解放程度的根本标准。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思想、决策和行动。

第三,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是伴随实践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客观现实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人民利益也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展示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思想解放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都是动态的,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3]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382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的成功时总是说:“其实许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4]2721992年,他在审阅十四大送审稿时又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第四,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一是要大胆试验。只有试验,才能发现新的道路,找出新的方法,推进实践发展。“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敢试验,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二是不断总结经验。经验是从实践过渡到理论的中间环节,只有总结经验,才能对试验结果进行评判,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邓小平同志讲的“在干中学,在摸索中前进”。邓小平指出,不仅要善于总结正面的经验,而且还要善于总结反面的经验。“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三是不争论。邓小平说:“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在试验中允许别人怀疑,但不争论,最后让事实说话,这是坚持实践标准推进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

第五,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统一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推进。这一过程中的思想解放成果,必须化作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因而统一思想是实现解放思想成果的关键环节,只有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解放思想,就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解放思想领域局限化、成果凝固化、过程模式化的问题,存在着计划经济、小农意识等观念残余,存在着小进即满、封闭保守、僵化教条、盲目蛮干等错误心态。这些观念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与人的发展各方面,成为新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的思想误区在于“片面追求GDP习惯”。改革前期着力解决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总量少的问题,把GDP作为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和考核指标,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无可厚非。但这一GDP导向以及由此形成的考核制度,长期以来造成了一种固化的工作模式,那就是做决策、考虑问题,习惯于从GDP出发,工作重心围绕着GDP做文章。具体表现在:习惯于追求短期粗放经济增长,忽视了资源、环境代价,忽视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习惯于粗放型的“招商引资”,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习惯于侧重工业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习惯于物质和货币形态的资本投入,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习惯于“物”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需求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习惯于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经济发展,不习惯于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考虑问题;等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片面追求GDP习惯”中走出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主要的思想误区在于“集中权力习惯”。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在经济起步或腾飞阶段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权力集中甚至高度集中现象,对资源不够充分的国家尤其如此,我国建国以来就存在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现象在某些地方、部门也严重地存在着。权力集中,便于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群众力量,但也有它的弊端:有时决策不能充分集中多数人智慧,不能充分反映多数人意愿,大的决策失误没有几个不是同权力过分集中有关。在当前,“集权习惯”的表现主要有:习惯于个人决策,不注重或不太善于发挥群体智慧,民主没成为习惯;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不太注重专业团体意见和群众要求,理性没成为习惯;习惯于从地方、部门利益出发决策,不太注重大局,甚至“打擦边球”,法治没成为习惯;习惯于在具体决策上干预过多过细,权力超越边界,不适当地延伸到市场、社会,分权或“有限权力”没成为习惯;等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集中权力习惯”中走出来,坚持理性、民主、法治、权力约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思想误区在于“绝对一元化习惯”。在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探索还不够,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一”和“多”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引导下,多种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上来。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而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思想观念上一个重要误区就是“绝对一元化习惯”。具体表现为:习惯于看本本、读本本,不习惯研究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生活,对社会文化现实了解不够;习惯于用理论剪裁现实生活,不习惯探索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包容和创新精神不够;习惯用政治的方式看待文化,把几乎所有文化问题意识形态化,斗争色彩浓厚,不习惯激发社会文化活力,方式陈旧;习惯用管制的方法对待文化问题,不习惯用市场、社会自律和文化自身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手段单一;等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绝对一元化习惯”中走出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主要思想误区在于“行政主导社会习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政府、市场、社会、私人领域应当是有相对界限的。在我国,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也由于建国后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不够,对社会建设认识、研究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政府、市场之外,公民社会正逐步成长起来。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这些组织发挥着社会管理、社会自律、民意表达、社会救济等功能,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此,我们认识不够充分,存在忽视甚至漠视的习惯。具体表现在:习惯于重视经济发展速度,不太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习惯于运用政治权力管理社会,不习惯运用社会力量治理社会,实现社会自律;习惯于政府包揽一切,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时不能积极支持它们发挥作用,不能把它们放到政府合作伙伴的地位上;等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行政主导社会习惯”中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在人的发展方面,主要思想误区在于“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但在实践这一宗旨时,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存在“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具体表现为:习惯于关注经济总量增加,不太习惯关心人民生活的改善;习惯于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不太习惯关心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习惯于关心抽象的人民利益,不太习惯关注具体人群、具体个人的利益;习惯于关心人们的物质需要,不太习惯关心人们的政治、文化、社会需要;习惯于关心人的生存和需要满足,不太习惯关心人的自由、尊严、发展和价值实现;等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中走出来,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事求是一以贯之。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王绍芳.论邓小平的开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1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Emancipation of the M ind and Its Contem porary Significance

LIZhiyong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ommittee,Chongqing 400041,China)

Emancipating themind is the spiritualmotive force of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rom Deng Xiaoping’s discussion,the regular patterns of emancipating themind include: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value of emancipating themind isman’s development;emancipating themind is a complexmovementof contradictions;emancipating themind needs social,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corresponding.The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emancipating themind include:the idea conforms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the idea conforms to people’s interests;respect the practice,respect the people’s pioneering spiritof innovation;make innovations;unify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emancipating themind.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mancipate themind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we should mainly focus on changing incompatible ideaswith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get rid of“one-sided pursuit of GDP”habit,“centralized authority”habit,“absolutely unified”habit,“administrative leading social”habit,and“people’s interests abstraction”habit,with the new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Deng Xiaoping;emancipation ofmind;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849

A

1673-8268(2014)06-0001-07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01

2014-04-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10BKS009)

李志勇(1968-),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习惯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上课好习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