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桑果的故事
2014-03-25黄宗南
黄宗南
(秀洲区农经局,浙江 嘉兴 314000)
收购桑果的故事
黄宗南
(秀洲区农经局,浙江 嘉兴 314000)
20世纪50年代中期,浙江省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发展新桑园的计划,要求老蚕区收购桑果,支援新区培育桑苗。嘉兴县的供销部门和农业局的蚕桑部门,由于照搬照套上级的布置,造成失误,受到农民的怒骂。骂得无情,骂得有理,直骂得我们哑口无言,默默认错。在骂声中,要接受哪些教训呢?故事的过程需要从头说起。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人的失误,可作后人的借鉴。
(一)
浙江是全国茧丝绸的主要产区,是丝绸的出口大省。自1950年蚕茧丰收后,蚕农增加了收入;山区的农民,也要求发展蚕茧生产。
1951年春,省蚕业改进所的干部,到于潜、昌化、临安等县,扶持农村就地培育桑苗;到1953年昌化县就有19个乡118个互助组,育成桑苗143亩。1954年,农业厅总结了于潜县乐平乡七坑农业社、昌化县洲头乡春建农业社桑树上山的经验。1955年又到诸暨县保安乡,开展桑树上山的试点工作。
在山区桑树上山的建设中,新登县万市乡最为突出。该乡从1951年开始,到1955年,共绿化荒山16座,新辟桑园7000多亩。这一事迹,震动全省,闻名全国。取得这一成果的带头人、领导者,是该乡乡长沈凤英。她在195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农业部的奖状,省有关部门授予她“农技师”称号。当年底,农业部经作总局局长高铭卿,带领26个省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万市乡参观学习,随后,全国各地去参观取经的达3000多人。在浙江各地,尤其是在山区,掀起了发展蚕桑、桑树上山、绿化荒山的一股热潮。
浙江全省蚕区县,由1950年的15个,增加到1956年的47个。1949年冬到1956年冬,发展新桑园18.02万亩,占全省163.5万亩的11.02%。新蚕区的蚕茧产量,1956年比1950年增加13.5倍,占全省产茧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0.9%,上升到1956年的5.4%。
(二)
全国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良好,在农副业方面获得全面增长。1955年浙江省的蚕茧产量达到24450吨(48.90万担),比1949年的10500吨(21万担)增长1.33倍。嘉兴市1955年与1949年相比,各县农业总产值增长52.1%;其中粮食总产量增长58.2%,生猪存栏数增长72.0%,蚕茧总产量增长1.23倍,农民增加了收入。
由于经历日军入侵破坏等等历史原因,农村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要求在增产粮食的同时,开发副业生产,而蚕茧是当时农村的优势产业。老蚕区注重挖掘桑园潜力,山区农民希望“桑树上山”。
1955年3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蚕桑专业会议,贯彻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受到新老蚕区的热烈欢迎。
1956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全面开发山区经济、绿化城市,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水果生产会议”。其中,要求在1960年前,全省新辟桑园500万亩,1967年前蚕茧产量达到5万吨(100万担)……省委号召全省农民“人人栽桑,户户养蚕”。会后,各地方认真贯彻省委的要求,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一股生产建设的热情随之而起,到处可见。
省农业厅、省供销社,根据省委的要求,专门制订了《浙江省培苗(桑苗)方案》,3月26日省委批准了这个方案,并由省人委将方案下达各地贯彻执行——1956年育苗6万亩,收购桑子30吨。国营农林场设立桑苗圃,作培苗示范。依靠农业社,采取“就地培苗,就地推广”的方针。要求1958年山区各县基本做到桑苗自给。全省50个农林场建立桑苗圃2000亩,由农业厅给予每亩扶助资金50元。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宣布,农业社苗地免除农业税,并且一律不定“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这里指苗地免除粮食定购任务)。
省农业厅委托嘉兴农校,专门举办三期(短期)培苗技术学习班,培训218名干部;蚕桑学校应届毕业生和120名从苗区选拔的培苗能手,派到各地作操作示范和技术传授。
1956年4月,省农业厅和供销社,将收购桑子30吨(600担)的任务,分配到老蚕区各县。600担桑子约需收购24000担桑果,要求各县加强宣传,保护桑果,不吃、不疏(部分蚕农有摘去幼小的青桑果以促进桑叶增产的做法)、不酿酒,颗颗桑果作种子。
嘉兴专署农业科(不久改称农业局),接到省里的培苗方案和桑子收购的任务后,立即研究,将任务下达各县。又马上组建了“桑子收购大队”由焦其吾科长(不久改称局长)总负责,嘉兴农校一位蚕桑教师任大队长,带领32名蚕桑班学生,分赴嘉兴地区各县,指导桑果堆放、淘洗、加工、晾干等具体操作。
(三)
嘉兴县是一个老蚕区,更是一个著名的产粮区。1955年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提供的商品粮是354千克(708斤),仅次于嘉善县的356千克,是海宁县97.5千克的3.63倍;粮食任务重,桑园间作多。全县桑园19.07万亩,绝大多数是花白桑地,桑树大多是中干拳式养成,树龄老,虫害多,产叶量低,平均每亩桑叶约200斤。据当年抽样调查:老桑占35%;未嫁接的老毛桑(实生桑或称草桑)占43%;青壮年桑占22%。由于农业税和粮食征购任务很重,农民口粮紧缺,以及桑园中桑树比较稀少,间作就很自然。1955年,我们许多蚕桑干部曾对461个农业社的42199亩桑地作过调查统计:桑地有间作物的达37309亩,占88.4%,其中间作蚕豆油菜的占间作面积的83.8%,大小麦占16.2%。乡村干部普遍重粮轻桑,粮桑矛盾长期存在。1956年春,从省、地、县、乡,直到村,几乎层层重视蚕桑生产,这对广大的蚕户及蚕桑干部队伍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立足宜昌市,依托湖北省,辐射沿海地区,服务装备制造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作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钳工制作、铸造、锻压、焊接、普通机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识图制图、机械设计、工艺编制、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护、生产管理等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年春,县领导和农业局局长根据省委对蚕茧生产的要求和嘉兴专署农业局下达的蚕桑任务,经研究确定:1956年在蚕桑线上,要完成三项任务,即生产1500吨(3万担)蚕茧、落实桑苗地1600亩和收购桑子2400千克(4800斤)。于是,召开各乡负责副业生产的乡干部会议,下达任务。当年有28个乡:王店、建设、马桥、洪合、洛东、八字、新农、高照、余新、凤桥、曹庄、塘汇、七星、东栅、真如、嘉北、栖真、王江泾、荷花、澄溪、南汇、新篁、竹林、曹桥、大桥、新丰、步云、钟埭。其中,春蚕任务最多的是建设乡5326张,最少的是钟埭乡65张;培苗任务最重的是建设乡150亩。荷花、南汇、钟埭等8乡无培苗任务。会上宣布:苗地免除农业税和粮食定产任务。乡领导认为培苗要用稻田非常可惜;农民顾虑技术勿懂,劳力紧张,肥料缺少,不愿培苗。会后检查,在20个有培苗任务的乡中,有7个乡连任务也未安排到农业社。结果,苗田任务仅完成16%。
嘉兴县分配到桑籽任务2400千克,需要收购桑果大约96吨(1920担)。谷雨临近,农蚕大忙在即,收购桑果是眼前急务。县领导召开供销社、农业局及宣传、文教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布置具体任务,县报、县有线广播开展宣传工作,文教部门通过教师,要求中小学生利用假日及街道动员闲散居民,到附近桑园采摘桑果。基层供销社设收购点,贴出布告,指明桑果规格要求价目等等。农业局在各乡的蚕桑干部,一马当先宣传到村,全县蚕区形成了一个采摘收购桑果的很大声势。
当年,我在农业局负责蚕桑推广工作,深感解放以来,省、地、县领导层,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重视蚕桑生产,自己作为一个蚕桑干部,受到鼓舞,颇为激动。不知怎么也感到有些隐忧:桑籽任务能完成吗?六、七年来,自己亲历过征收农业税、粮食统购、粮食“三定”;又耳闻目睹基层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等,都碰到种种困难,无形中使我碰到任务就产生畏难的“思维定势”。
转眼立夏已过,桑果由淡绿转向微红,一天天地又转呈深红,部分桑果已到紫红、紫黑,气节也到了小满,春蚕先后大眠开叶,大麦收割即将结束。
(四)
全县桑果收购点31处,5月19日宣布:20日开秤收果。据了解,宣布当天,就有不少人动手采摘,以便明天一早去卖。
5月20日上午我赶到王店,走到塘桥头,就见到不少卖桑果的人,向王店茧站(收购点)挑去(拎去)。到现场一看,我满心喜欢,真是人山人海,一片喧哗。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肩挑手提的、地上摆着的,都是装满桑果的谷箩、竹篮、麻袋、羊草篰、四角篰;在收购门市部前,歪歪斜斜地,一个紧挨一个地排着长队。另一个长队排在凭票领款的窗口,约有一千几百人。这天是星期日,中小学生约占一半以上。5月21日晚上,县供销社统计各收购点上报的数字,一看,吓了一跳,两天收进桑果256900千克,已完成任务的267.6%,立即向领导汇报后,决定22日停收。
22日,农民来卖桑果,一看不收,众人大怒。嘉北乡一个农民,愤怒地把桑果倾倒在嘉北供销社百货部。接着,乡支部书记批评蚕桑干部说,你们蚕业指导所做了三件坏事:压到乡里200张春种,弄得现在缺桑叶;买桑叶要贷款,你们就不管了;你们说桑果支援新区,现在不收了。马桥一个农民,一边骂供销部,一边把桑果倒在供销部门前的塘河中。绝大多数农民,把桑果挑回去给羊吃、猪吃、鸡吃或做肥料。卖不掉桑果的人,纷纷谩骂供销人员和蚕桑干部:“你们每月工资领领,工作不负责任”、“我们一早采桑果时,你们还睏在床上,采了送来,不收了。你们为人民服务点啥?”栖真乡乡长说:“采桑果踏坏春花(指间作物),收进点桑果钱还抵不过损失。”洪合乡一位老太太说:“采桑果,共育室里养蚕人走光,社里大麦没人高兴晒。”真如乡9个农民,500多千克桑果,用船摇到真如收购点,不收,又摇到马桥,也不收,又摇到余新、东栅,都不收,气死了!就联名写信到报社告状。凤桥乡幸福社社长王小毛说:“采桑果,上面攀断枝条,地上踏断小麦。”马桥小学的姚校长说:“采桑果使30%的学生缺课2天。”
(五)
王店乡镇中社董其林夫妻俩,采一天桑果50千克多,质量较差,仍收入3.5元多,随即买了13千克26斤)米。王店镇朱洪生,15岁,一天采22.5千克45斤),夏惠芬,15岁,一天采31.5千克(63斤),收到桑果款,高兴了一阵子;中年妇女贾菊宝,一天采28千克(56斤),卖后,想买件衣服着着。
新农乡姚家浜社,安排10户人家(其中8户即将断粮)每户1人,帮助新塍供销社淘洗桑果2天半,每人收入4元多,及时买了口粮。洪合乡建新社,洗出桑子133千克,收入106元,拿出部分钱买了200多担人粪。新塍居民王珍宝,翻桑果2.5天,洗桑子1.5天,共收入10.4元,买了一顶珠罗纱帐子,该镇一些女居民,用桑果钱买了花布。
全县31个收购点,把桑果运到14个加工处,由于没想到桑果这么多,以致准备不够,人手、堆场、用具都不足,幸亏当地农业社帮助,否则,桑果腐烂,桑籽变质。全县以新塍收桑果最多,达87201千克。新塍镇派出150多人,在四天内完成加工任务。其次,王店镇收购63774千克,最少是新丰,收购1539.5千克。全县加工成桑籽6478千克,平均约39.6千克桑果,晾干成1千克桑籽。
全县供销社共付出桑果款、桑籽加工费等,约2.5万元。当时,这笔钱可买米93750千克;或可买工农蓝布2083米。
6月7日,已外调桑籽1692千克,及时支援新区播种育苗,剩余桑籽4700多千克,听候处理。后来,我们方知老蚕区各县情况大同小异。全省共收桑籽82.7吨,除供应省内外夏播育苗外,剩余桑籽63.4吨,省农业厅赔偿供销社损失费27万元。
在上级的大力推动下,当年冬,嘉兴县终于育出一年生实生苗约260万株,尽管远未完成培苗计划,但开创了本县育苗的新记录。
(六)
收购桑果的故事完了,但教训没有完。
农民怒骂我们,但不痛恨我们,我们是有可骂之处,但卖不掉桑果的人群中,没有一人提出要我们赔偿损失。骂我们的主要是讲话不兑现。的确,一个人、一个部门,要树立信用,需要日积月累的真诚行动;而失去信用,只要经过一件事,甚至一句话就够了。
1955年全省桑园132.2万亩,产茧量24450吨。如要在1960年前新辟桑园500万亩,且不说土地来源困难,单是需要配套的原蚕种场,普通种场、茧站、丝厂、绸厂、要办多少?内外贸的丝绸销量有多大?问题一大堆。建设的热情非常可贵,但热情不能浮躁。后来知道,1960年全省新老桑园合计177.3万亩。
1956年11月,陈云同志在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曾说过:“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有人说,商业工作天天挨骂。我看,挨骂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错误就有人骂,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
陈云同志的上述讲话,虽已过去57年了,但现在读来,依然感到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中稳步前进。